学习与生活
2019-03-30邹通琦
邹通琦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创造的五千年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依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所学校是一定地域的学校,校本文化是学校的内涵,是校本课程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校本课程中要重构乡土文化的底色和底蕴,否则将难免千篇一律或不见鲜活面孔,失去特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要有定力和眼光,要建立互鉴交流格局,培育世界胸怀和担当智慧。在课题组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地、想方设法地降低难度,打通多种阅读渠道,让学生与原著零距离接触,感受“方圆”哲理对“会学习就会生活”的指导意义,要把校本课程的研究和使用作为师生终身学习的突破口,让师生在实际研读生活中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读出乡愁、诗意和远方。
关键词:会学习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实践 会生活
一.问题的提出与实验的目的
人的一生,做学问是大事。学问学问,边学边问。现代意义上的学习,包罗万象,贯穿人的终生。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学习,那么也就学会了生活。
土门中学校本课程《论语方圆》从儒家教育的原始本心出发,教人安身立命,经世致用;劝人笃志博学,学为君子,修齐治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构建学习命运共同体而奋斗不息。我们的实验,就是围绕“会学习就会生活”这一主题而展开。
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可实践性线路
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实践是检验一切做法是否正确的标准。把校本课程体系理论的构建落实在学校班级或读书会(小组)的实验基础上,是一个富有成效的选择。
我校校本课程《论语方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2009.06),曾获得白银市第六届社科二等奖。该书是由我校高级教师李守成依据本土文化实际和学校文化底蕴,利用课余时间,在研读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创作的一部学术力作,旨在指导学人“成方方正正人,做圆圆满满事”的身行修养读本。
土门中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为了引导学生阅读这部校本课程,设计了两条实验线路:一条是平素惯用的图书进教室、进班级、进头脑的阅读方式,让学生边阅读书边写读书札记的办法。在选取我校八(1)班作为实验班级后,由本人组织全班同学,利用阅读探究课和课余时间,逐步解读《论语方圆》,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际,领悟“会学习就会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另一条线路是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设计的,主要是依据全校学生平时在图书馆、阅览室和图书屋的专門研读展开的。指导教师主要由学校图书管理员、课题总设计者宋福君老师担任,以学校“野菊花”读书会的组员为主体进行实验,让学生围绕“会学习就会生活”的主题,以《论语方圆》为素本,参考其他书籍进行深入研读,领悟校本课程的实践意义。
三.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可操作性线路
学校图书室和教室图书角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我们在为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就把校本课程(包括《论语方圆》)作为阅读指导读本,联系校情学情实际,联系研究目标和实验要求,在不限制学生阅读兴趣和自主权的同时,注重实验课程推广的目的——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和实践精神,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基、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和走中华文化道路奠基、为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奠基。
1.校本课程阅读的班级走向
a.按课程表安排进行。
每周周三下午第二节课,为研究性学习课,由班主任主持阅读课程实验。一节课一个进度专题,由指导老师给出题目。学生依据阅读课程寻找答案,师生讨论确定结论。班组汇报,分享阅读体验与学习快乐。
b.按课外拓展阅读进行。
利用课余时间,把课堂上讨论未果,或结论不止一种答案的情况,再深入引申,延长阅读,拓展探究,以达到更满意为准。由学习组长负责笔录,展示探究结果,大家分享。
c.按问题导向进行。
问题是学习探究的引力和方向。例如《论语方圆》处处讲“学习”的好处和作用,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学习”问题的专题,构建《论语·学经篇》体系,让学生钻研探讨“学习”之于生活的现实意义。《论语方圆》开卷第一篇标题为《学为君子》,就直指“学习”旨趣,开发学人之于“学习”的要义。“学习”是一种信仰,“学习”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意义就在于树立学习信仰。“学为君子”,“君子为学”。“学之根本”在于“修学双摄”。“学习是人之生活的全部”,“学会了学习就学会了生活”。
2.校本课程阅读的读书会走向
我课题组充分利用图书角方式、阅读课方式、家校联谊方式和举办讲座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本课程的学习。
四.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实验总结线路
1.试验方法和实验原则
我课题组成员带着课题的实验任务,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送图书进教室、让学生进阅览室),经过半年师生“共研共享共建”“学习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们从实践层面创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把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这样既不耽搁学生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学习,也不耽误校本课程的建构实验;既能提高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概况,还可以培育热爱家乡的情怀。
就方法而言,除上述所谈之外,我们还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校本课程、教师、学生)”、问题导向、合作探究、求同存异、集思广益、耳提面命等等,都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实践方法。
就原则而言,我课题组成员觉得,建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与思路:
一是民族性。中华民族创造的五千年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依据。民族性是共性,是灵魂,我们在校本课程建构中必须要毫不动摇的体现这一原则。
二是教育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无定法,有教无类,育人有方。我们在校本文化建设、特别是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传承中国文字,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纯粹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乡土性。一所学校是一定地域的学校,校本文化是学校的内涵,是校本课程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校本课程中要重构乡土文化的底色和底蕴,否则将难免千篇一律或不见鲜活面孔,失去特色。站在一所学校,要望得见这山,看得见那水,记得住乡音,知道乡贤,心系家国事,不改教育本色。
四是综合性。综合彰显多元需求。要打破学科壁垒,冲开观念陈见,立足素质教育,站在时代前沿,整合核心课程资源,精准发力,编写和谐美丽的校本课程。
五是開放性。开放,才能走出去、请进来,见到灿烂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才能登高望远,面向天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要有定力和眼光,要建立互鉴交流格局,培育世界胸怀和担当智慧。
2.实验心得和建议
我校校本课程《论语方圆》是一本融多学科、多门类为一炉的读本。在课题组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地、想方设法地降低难度,打通多种阅读渠道,让学生与原著零距离接触,感受“方圆”哲理对“会学习就会生活”的指导意义。同时,我们在梳理课程实验、反思实践做法时获得了一些心得:
一是要把“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学校)管理”融为一体,全面把握,各得其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人的核心素质作为首要任务,为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实施找到最适合的土壤。
二是要把校本课程的建设与考评作为教师专业成长、职业操守的分内事,长抓不懈。让校本课程资源成为大课程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立足当下,为奉献祖国、振兴家乡而学。
三是要把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地域文化、校本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学习命运共同体,凝成教育合力,发挥更大效益。
四是要把校本课程的研究和使用作为师生终身学习的突破口,让师生在实际研读生活中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读出乡愁、诗意和远方。
五是要把校本课程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亮点,常添油、常拨捻、常鼓吹、常念叨,使学生以母校为荣,铭记成长故事。
在《论语方圆》校本课程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不足与建议值得听取。
<1>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时觉有“消化不良”的现象。
<2>由于实验要求严,理论站位高,我们时觉有“力不从心”的现象。
<3>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主观努力有待超越,我们感到与“精品”还有不小差距。
这些不足和建议,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逐渐加以改进和克服。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省级课题立项号为:GS[2017]GHB0040)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土门岘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