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2005·1”

2019-03-29余向红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发表文章荣光湖北

余向红

2005年,我第一次在《湖北教育》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之前的我,三尺讲台往外延伸,大约也就只是百米校园。于教育教学,我不过是孤独地在一本教材、一班学生、一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挣扎着载沉载浮的人。我与教育同行专业上的联系,基本就是考试成绩排名时的队列。幸而我平时喜欢写。这个习惯,为我后来与《湖北教育》结缘埋下了伏笔。

2003年,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我参与到学校承担的一个省级课题研究中,自己也买了电脑。空余时间,我都用来学习、钻研、思考教学,写下了许多专业文章。那时网络不发达,我在电脑上敲下这些文字后,并没有投稿之类的想法。写,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教学思考,基本只给自己看。

其实早在1998年,《湖北教育》编辑一行人就到我们学校考察调研过,也曾鼓励大家投稿。我记得自己后来偷偷地投过一次稿,没有消息,之后就没再动这念头,因为不自信吧。2004年,我写了一篇关于课改的文章《关注课程改革 营造课改环境》,王正刚校长无意看到后作了修改,又主动帮我推荐给《湖北教育》。这就是发表在2005年第一期杂志上的那篇文章。

这不是我第一次发表文章。之前,我也发表过一些小说、散文,但发表教育教学专业类文章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湖北教育》上。这种幸福感与成就感,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回娘家时,我把样刊带回去送给同为教师的父亲。父亲很高兴,笑眯眯地点头连说:“好!好!好!”父亲当了一辈子中学语文老师,平时也爱写点东西,却不曾有过发表文章的经历。这一本印有我名字的杂志,于我父亲,大约可算是同为教师的女儿为他续写的荣光。就是荣光,在很多人看来。

有了第一次的激励,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的跟进。我在《湖北教育》上发表的文章漸渐多了起来,编辑还曾经把我写的一组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连载在名师专栏,并配发个人照片和简介。这组文章发表后,我收到多个外地朋友打来的电话,说在《湖北教育》上看到我。可想而知,突然接到这样的电话,心情是何等的幸福与喜悦!

我的喜悦,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一个人的事。

三年前,我参与指导红安思源实验学校的课改实验。《健康课堂》栏目编辑姜楚华了解课改实验情况后,很感兴趣,希望我们能以一组一线老师的文章来呈现课改实验成果。作为教研员,我责无旁贷地承担了给几位老师的文章把关的任务。时任红安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叶再新在郑重拜托我要用心指导时说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意是:你经常发表文章,所以没什么感觉,但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一生能在《湖北教育》上发表一篇文章是多大的事!夸张点说,就是“光宗耀祖”,那本《湖北教育》会一生当宝收起来的。

他的话让我颇觉震撼,也深为感动。我确实因为发过几篇文章,便有些淡了初心。我反省自己,2005年第一期《湖北教育》,我何尝不是像宝一样收在箱子里?我父亲何尝不是觉得光宗耀祖?因为叶再新校长的一番话,我用心为几位老师的文章提了意见。这一组文章后来发表在《湖北教育》上。这之后,但凡看到有青年教师文章写得好,不管是案例、论文,还是诗歌、散文,我都会尽量找机会帮他们推荐发表,其中不乏在《湖北教育》上发表的。

这荣光因此不只属于我一个人。

王正刚校长对我的鼓励与推荐、《湖北教育》编辑们给予我的机会与荣光,若能经我之手,得到哪怕一次薪火传递,都是值得的,都是教育二字的终极意义所在:传承。

2016年,《湖北教育》杂志社邀请我在一个研讨活动上发言,我因突然生病做手术未能成行。为这次发言,我准备了题为《翅膀的痕迹》的讲稿,做PPT时,整理自己从2005年第一次在《湖北教育》发表文章以来,先后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专业文章、出版的教学用书、主编的校刊与内刊……一篇篇,一本本,一期期,都是我努力挥动翅膀飞过天空的痕迹。

那源头,那缘起,就在《湖北教育》,2005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黄冈市红安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荣光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追寻“荣光”
百年荣光
荣光
驰援湖北
勘误
150年《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分析
湖北武汉卷
您是我的幸福是我的荣光
浙江省各地级市在本刊刊登文章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