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
2019-03-29张鑫培
张鑫培
【内容摘要】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政治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政治教育对培养公民意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为了能够有效的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我国许多高中老师在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之中开始立足于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需求,积极的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学生教学 公民意识培育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涵
公民意识主要是指个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之中对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以及对个人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理解,社会认知是公民意识之中的核心以及基础,通过对公民意识的深入分析可以了解个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思想状态。不可否认,公民意识直接呈现着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要想真正的实现个人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互动的过程之中必须要针对性的提升个人的公民意识,只有在公民意识的指导之下才能够充分的实现个人的价值以及作用。因此为了能够真正的提高我国的综合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我国必须要注重对公民意识的有效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公民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充分的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探析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为公民意识的渗透奠定基础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基础,教材是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的重要手段以及前提,只有在教材的指导之下老师才能够与学生进行亲密的互动,保障个人教学的正确方向以及正确理念,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之中高中政治老师需要加强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的实效性。高中政治老师首先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的内涵,了解现有教材内容与公民意识渗透之间的关系点,从而保障目标的準确性以及合理性,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实现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培养,其次,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个人公民意识的具体现状,以此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努力推进生本教育,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之中,高中思想政治老师首先需要立足于学生自我意识升级的实质需求,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积极的提高自身探究自我的能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以老师简单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过于被动以及机械,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较差,因此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为了突破这一不足,高中思想政治老师需要树立生本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的过程之中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其次,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立足点和核心,老师需要将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小组内部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老师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地位,真正的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采取恰当的手段以及策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另外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需要以体现教学的实践性为基础,真正的实现教学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对接,让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养成良好的主体意识以及社会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意见以及看法,主动的寻求老师的帮助,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之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从而为公民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3.结合热点新闻增强知识的贴合度
公民意识的具体内容会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为了真正的保障公民意识培养策略的与时俱进,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以构建学生意识形态为基础和核心,积极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培养。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以及实践的过程之中主动地接受老师的引导,老师需要积极的分析各种热点新闻保障知识的贴合度,真正的实现与时俱进,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升。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老师可以结合国内外的国际时事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解读,提高理论知识的感染力及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主动的接受老师的引导,在分析以及研究的过程之中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结语
高中政治课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不断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真正的与他人进行紧密的互动。高中政治老师需要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成长以及发展的现实情况,主动的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真正的为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建设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蓉.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及其培育[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 (05).
[2] 王改.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3] 郑杭生. 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 学术研究,2008(08).
(作者单位:云南省鹤庆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