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2019-03-29王铸
王铸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该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心医学模式治疗。观察患者的抑郁评分、心功能及预后。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SDS(23.15±1.41)分、BNP(430.95±9.58)ng/L、CRP(6.74±0.32)mg/L、LVEF(0.46±0.01)%、有效率97.73%、再次入院率2.27%、生活质量(92.00±3.69)分。对照组治疗后SDS(32.06±2.05)分、BNP(611.71±9.74)ng/L、CRP(12.05±3.45)mg/L、LVEF(0.37±0.02)%、有效率79.55%、再次入院率20.45%、生活质量(79.46±2.77)分(P<0.005)。 结论 临床应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将心理干预、行为干预、放松训练等方法,联合应用到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借助双心医学模式,减轻抑郁障碍,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心功能,改善预后。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碍;双心医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41.6;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1(a)-0090-03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症状以呼吸困难、水肿为主。临床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抑郁障碍。单独给予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欠佳。将双心医学模式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中,可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该文于该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方法,观察了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随机选取的该院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性别:男/女=22/22,年龄(63.42±2.34)岁,病程(3.00±1.20)年。觀察组性别:男/女=23/21,年龄(63.56±2.73)岁,病程(3.11±1.17)年。两组患者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病例已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包括抗凝、扩管、强心、利尿、降脂为主。
观察组采用双心医学模式,对疾病进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与对照组一致。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如下:①抑郁评分:采用SDS量表,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估。针对伴有抑郁障碍者,应给予舍曲林50 mg口服治疗。②心理干预:针对伴有抑郁障碍者,护理人员应分析抑郁的成因,并对其进行干预。如抑郁来源于担心死亡,护理人员则需对其进行鼓励,并向其介绍疾病治疗成功的案例,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如抑郁来源于担心治疗费用过多,护理人员则应使患者认识到,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病情进展,将治疗费用降到最低。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使患者认识到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使其能够主动调整情绪,克服抑郁障碍,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心理干预的频率,应为30~60 min/次,1次/周。③放松训练:医护人员应选择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辅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训练过程中,应首先指导患者以舒适的体位躺在床上。当患者躺好后,医护人员应为其播放轻音乐,嘱患者随着音乐呼吸,分段放松全身肌肉。放松训练的频率应为30 min/次,1次/周。④行为干预:护理人员应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其饮食及睡眠状态,减轻抑郁障碍。针对伴有吸烟及饮酒习惯者,应嘱其戒烟戒酒。针对饮食结构不合理者 ,应主动为其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方案,促进病情康复。针对睡眠质量差者,应为其打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在改善睡眠质量的同时,减轻抑郁,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⑤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慢性心力衰竭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使患者认识到依从用药、调整自身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另外,还应就疾病的发病机制、抑郁障碍的自我干预方法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的抑郁评分。②观察患者的心功能。③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抑郁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SDS(23.15±1.41)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DS(32.06±2.05)分。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患者的心功能
观察组治疗后BNP(430.95±9.58)ng/L、CRP(6.74±0.32)mg/L、LVEF(0.46±0.01)%。对照组治疗后BNP(611.71±9.74)ng/L、CRP(12.05±3.45)mg/L、LVEF(0.37±0.0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患者的预后情况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73%、再次入院率2.27%、生活质量(92.00±3.69)分。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9.55%、再次入院率20.45%、生活质量(79.46±2.77)分。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内科治疗为主。患者所用的药物,均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1]。虽有助于改善病情,但却难以消除抑郁障碍,因此疾病的治疗效果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2-4]。该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疾病,患者治疗后SDS(32.06±2.05)分、BNP(611.71±9.74)ng/L、CRP(12.05±3.45)mg/L、LVEF(0.37±0.02)%。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抑郁情况有所减轻,心功能有所增强。进一步观察发现,该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9.55%、再次入院率20.45%、生活质量(79.46±2.77)分。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护理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临床研究发现,以慢性心力衰竭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与进展,与患者的负面情绪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5]。简言之,随着负面情绪的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同样会有所加重。双心医学模式是临床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提出的一项治疗模式[6]。要求将心理障碍的治疗,纳入到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7]。从“心理”“心血管”双心入手,全方位治疗疾病。抑郁障碍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心理干预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行为干预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减少吸烟、饮酒、睡眠障碍等容易加重病情的行为[8-9]。对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放松训练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而健康教育的优势,则在于能够使患者充分掌握自我护理方案。该文研究发现,将上述干预措施共同应用到双心医学模式中后,患者SDS(23.15±1.41)分、BNP(430.95±9.58)ng/L、CRP(6.74±0.32)mg/L、LVEF(0.46±0.01)%。与单独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相比,患者的抑郁程度更轻、心功能更强,优势显著(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该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73%、再次入院率2.27%、生活质量(92.00±3.69)分。与单独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相比,患者预后更佳,优势显著。张文书等[9]在研究中,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了分析。该学者将患者分为了2组,一组给予常规护理,一组实施双心医学护理模式。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发现,实施双心护理后,患者的焦虑评分为(31.98±0.75)分。较常规护理方法相比,优势显著,与该文的研究成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应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将心理干预、行为干预、放松训练等方法,联合应用到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借助双心医学模式,减轻抑郁障碍,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心功能,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袁文贤.循证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74):232.
[2] 刘静,李家富,邹立力.服用托伐普坦治疗引起的血浆渗透压升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3):1-2.
[3] 任阳,姜文娟,谢圆媛.盐酸帕罗西汀片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左心室功能及情绪障碍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4):722-725.
[4] 车素娟,朱珊珊.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抑郁情绪和生活質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8,42(7):887-888.
[5] 王珍,王强,杨大春.左室四极电极对慢性心力衰竭双心室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34(6):581-584.
[6] 谷珊珊,金燕.双心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9):236-237.
[7] 张琼霄,王丽姿,朱莲香.心功能Ⅱ~Ⅳ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8):692-696,700.
[8] 刘军.双心治疗和单心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比较[J].心脏杂志,2018,30(3):300-302,318.
[9] 张文书,向静,黄欧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水平及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8, 15(8):56-59.
(收稿日期: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