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2019-03-28张磊

江苏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参与度道德与法治

张磊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参与度

【中圖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77-02

道德与法治教师都知道,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都需要在活动中实现。因此,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程度的高低,将影响其学习的成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并非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感兴趣,那些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未激发学生情感意愿的活动、耗时长且参与人员少的活动、重复且没有二次提升的活动、缺少评价激励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都不高。那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呢?

1.巧用课前小调查,增加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期待。

调查是由个体或小组合作完成的一项任务,调查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往往较高,尤其是个体完成的调查。一般来说,只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了调查任务,那么他们必定会产生分享的欲望,并期待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这便为课堂带来了较高的参与度。

2.以学生真实生活为起点,设计课堂活动。

学生的真实生活是指由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空间、社交范围以及生活习惯等构成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生活状态。考察学生的整体生活状态和个体生活状态是我们设计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起点,设计的活动只有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认知。在2018年常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优课比赛中,有三位教师均选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尊重劳动者》一课,其中两位教师在课的开头部分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父母职业调查活动,因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学生有话可说、有想法可表达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不能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否则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便会打折扣。

3.以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标,组织课堂活动。

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情感,一般而言,在道德与法治课中,道德行为无法直接检验,因此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堂课的核心目标。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感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产生同情心,进而尊重他们。教学本课时,教师通常会设计“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这项活动。但同样的活动,教师使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和没有情感的语言,其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使用没有情感的引导语,学生会产生一种不服输的心理,认为自己也可以像残疾人一样完成各项任务;但使用有情感的引导语,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因身体缺陷而生活不易的体会上,从而触动内心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引导,可以避免错误体验的发生,并带着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

4.在小组合作的明确分工中保证人人参与。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小组可以合作讨论、制表、表演、探究、游戏等等。但是否只要有了小组合作就一定能保证人人参与呢?课堂上,我们时常看到小组合作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包揽全局,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一旁陪坐的现象。其实,明确分工才是人人都参与课堂活动的密钥。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活动为小组成员分配任务,也可以在教师分配好任务后,学生自己选择任务。有了任务,学生就不会懈怠,如此,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便能得到提升。

5.以激励机制鼓励人人参与。

一项活动,学生是否都愿意参与,除活动本身要面向全体学生,活动组织方式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外,教师还要适当地利用评价机制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组内互评、组际竞争、全班竞赛等激励机制,能够在全班范围内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提升活动的参与度。例如:苏教版《道德与法治》六上《奥林匹克的故乡》是一节地理类的课,涉及希腊地理历史、人文政治和风土人情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带入奥林匹克竞赛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答活动,学生热情高涨,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为本小组得分贡献力量。这样一种激励机制能够使得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参与度道德与法治
在线教学下的大学生内在动机和参与度探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