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产业背景下“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

2019-03-28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时服装设计服饰

亓 延

(济南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一、 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

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文化艺术设计和商品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创意产业强调创意和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1]。对于服装行业来说,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也对服装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审美能力的人才是服装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中外服装史”是服装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表演等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服装发展的历史,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掌握服装变迁的规律,而且还能透过现象理解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意识与服装变化的内在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中外服装发展史中的很多元素都能为当今服装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来源,成为创意思维重要的历史源泉。可以说,“中外服装史”作为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创意人才培养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 “中外服装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模式思维的影响,“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一般采取讲授式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手段都侧重于理论层次的建设,课堂教学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该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调动兴趣和求知欲。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从教师角度来看,“中外服装史”课程存在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时间设置不合理,备课任务重,对任课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要求比较高等问题。由于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气氛,掌控学生情绪,适时听取学生的信息反馈,很多教师认为“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2]。另外,“中外服装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宽广,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环境封闭,专业基础课与实践课程沟通协调不到位,创新理念提升不够,因此相关教学只是点到为止,缺乏创新与拓展,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敷衍了事,学得不够深入。

总之,传统的“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临着“教”与“学”的双重考验。因此亟需改革教学方法,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这对当今创意产业背景下服装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适当调整授课总学时

大部分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将“中外服装史”课程设定为专业理论必修课,一般为32学时,最多48学时,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由中国服装史和外国服装史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国服装史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共9章,外国服装史包括古代服装、中世纪服装、近世纪服装、近代服装、现代服装共5章。根据教学经验,如果中国服装史按照每章2学时、外国服装史按照每章4学时授课,加上服装起源和最后的课堂答疑各占2学时,至少需要42学时。如果课程碰到国定假,或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那么课堂教学时间则更紧张。因此,现定学时是不够的。

创意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审美能力兼具的服装人才,而创造性思维和审美灵感则来源于积累。“中外服装史”课程在服装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教学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一般安排在大二上学期。面对日益注重个人创造力的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适当增加“中外服装史”课程的授课学时,并重新调整其授课内容及教学计划。一方面,可将课时由原来的32或48学时调整到64甚至80学时,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走进图书馆、博物馆,通过多方阅读、实物观察、款式复原等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强化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将中国服装史和外国服装史分上、下两学期进行授课,结合服装设计和工艺制作的相关教学手段,挖掘传统服饰元素用于现代设计,同时通过实物复原工艺制作过程,使学生真正充分领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

2. 根据专业方向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如今很多高校将服装专业划分为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形象设计与服装表演等专业方向。在创意产业背景下,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每个专业方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由全校统一安排,而专业能力课程则由各学院、各系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后再交学校审核,学校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授课。根据社会就业趋势,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的学生而言,对服装制图、打版、放码、工艺制作、生产管理等能力要求更高一点,因此在排课时关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舒适性、服装工艺制作及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等内容的课程应多一点;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方向的学生,在手绘、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一点,因此排课时应侧重于服装色彩、服装纹样、服装手绘、服装品牌策划等方面的课程;对于服装形象设计与服装表演方向的学生,在服装展示、形象设计、舞台表演、妆容妆饰打扮等方面要求高一点,因此排课时应侧重服装展示、服装整体形象设计、服装妆容、服装现场表演等课程。“中外服装史”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宽泛,既包括历史服饰纹样、服饰色彩、服装款式及裁剪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与舞台表演、妆容妆饰等方面的内容,它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形象设计与服装表演方向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的基础。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一般都是以大合堂理论讲授的形式为主,所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对每个方向学生的学习没有侧重点,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是被动地接受服饰历史知识。

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时,可针对不同服装专业方向学生的社会能力要求,将“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分方向授课,即根据服装专业各个方向需求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在这种情况下,可把每个专业方向的授课总学时适当缩短。这样一方面可与现代教学的细化、专业化趋势相呼应;另一方面在减轻单个时间段授课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学到适用于自己专业方向的服装史论知识。

3. 丰富教学手段

通常很多高校将“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划分为8~16周,周学时为2~6学时不等,有时还分单双周上课。由于理论课相对于技法课、实践课跨度时间长、单次上课时间短等原因,一般将上课时间段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这些时间段学生非常疲惫或者容易犯困,因此教师课堂讲授方法和技巧显得非常重要。要不断改变和丰富“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手段,逐渐完善讲授技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校课程教学已从单一的教师讲授+板书的形式转变为教师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形式,既节省了材料,又节约了时间。在“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1)借助集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刺激学生视觉感官神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服饰历史事件的记忆[3]。(2)采取实物和多媒体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从汉服组织、汉服协会或古装网站租借古代服装,边讲授多媒体课件边进行实物展示,还可以让学生试穿,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传习馆等参观服饰传世实物,结合教材边参观边讲解,让学生暂时脱离课本,透过传世实物分析其艺术特点,然后再回到课本,让学生进行总结,描述其印象中的服装款式,并讨论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3)通过边学习边制作的方式来加深学生记忆。根据每个时期服饰的特点制作出相应的服饰,通过制作加深对每个时期服饰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当然,这样的教学安排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目前高校采用的不多,但值得探索和实践。总的来说,以“器”传“道”是“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非常值得尝试的教学手段。

4. 改革教学方式

据调查,当前很多教师教授“中外服装史”课程以灌输式讲授为主,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应改变传统的“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方式,变灌输式教学为项目式教学、小组式教学等。

(1) 项目式教学是让学生以参与项目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将科学研究相关成果及时引入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特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4]。具体实施是在教师有相关项目的前提下,将项目分为几个子课题,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子课题,从子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计划到实地调研、完成总结都由学生小组完成,最后完成项目预期成果和结题。

(2) 小组式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团队。上课之前教师布置主题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每个小组上课时以PPT的形式给大家讲解。这种小组式教学的重点是每节课一个大主题,每个小组一个小主题,大小主题都来源于将要讲课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接到任务后,学生小组根据所定主题,采取各种方式寻找答案,收集资料,总结分析,下次上课时派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

无论是项目式教学还是小组式教学,既能让学生在探寻中学到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考核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中外服装史”课程考核一般是由平时成绩及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或者小论文成绩组成的,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三部分组成,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每部分成绩所占比重。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中外服装史”是服装专业所有方向学生在一起上的大合堂课程,也是所有专业必修课程中班级最多、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由于人数众多,课堂表现除个别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成绩都差不多,因此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来决定。当前很多高校的“中外服装史”课程考勤是任课教师保持听课率的必要手段,因为是理论课,一些学生不愿意听,只为考勤而去,点完“到”后等课间休息的时候偷偷溜走,课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基本不听。即使最终结课形式为闭卷考试,一般根据教师划的范围看看书、背背重点就完事了。如果是要求撰写小论文,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地“改造”或者“借鉴”别人的文章上交了事,到头来什么也学不到。

在创意产业背景下,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的本领,也不是拷贝模仿的能力,而是有创意思维的大脑,具备实用审美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闭卷考试或者小论文的结课形式,探索更多有效果的多样化考核形式。例如可将“中外服装史”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完成每个章节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去工艺机房把所学的每个朝代的服饰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出实物来;或者以服装设计大赛为主要目标,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学生以“中外服装史”课程所学知识为灵感来源设计一系列服装。这样学生在有目的学习的情况下,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如何挖掘传统服饰元素并将其运用于当今服装设计,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可以说,在服装教育以西式服装为主体模式的状况下,在倡导“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现实需求下,“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内容不应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现实的服装设计实践,既要传承思想,更要传习技艺[5]。

四、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服装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服装专业人才是服装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紧跟时代,把握机遇,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培养更多更好的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学时服装设计服饰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动物“闯”入服饰界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