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述评

2019-03-28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档案文化

邓 文

(绵阳师范学院档案室,四川绵阳 621000)

一、引言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档案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的重要载体。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教师个人和集体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书籍、文字资料、图表、影像资料、实物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档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群体的有关档案的文化现象,它包括社会的档案传统、档案意识、档案管理体制、社会公众与档案有关的行为方式等[1]。200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强调高校档案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功能,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逐步凸显。为全面了解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研究现状,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来源,制定“育人+档案文化”主题检索。在模糊检索模式下2006年-2016年发表的文献共228篇;为集中文献分析的范围,进一步以“育人+高校档案文化”检索后,相关文献共计109篇;以此对近十年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践研究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文献统计分析

1.年度分布

表1 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文献分布(2006年-2016年)

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学界对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在2008年凸显,但后续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数量自2012年以后相对稳定,说明对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有待加强。

2.作者和文献来源分布

从文献作者统计看,仅有5位作者发表2篇及以上文献,其余作者均发表1篇相关文献,这说明大多数研究者对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深度和广度比较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

表2 高校档案文化育人功能研究文献分布表

(注:档案专业期刊中有18篇属于核心期刊,四类期刊总计109篇)

从文献来源分析看(见表2),109篇相关文献中,档案专业期刊仅有21篇(占文献总量的19.3%),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8篇(占文献总量的16.5%);各类核心期刊发表33篇(占文献总量的30.3%);学报发表28篇(占文献总量的25.7%);其他一般类期刊发表45篇(占文献总量的41.3%)。由此发现,有关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比较分散,档案专业期刊刊发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对薄弱,研究水平仍有待提升。

3.研究主题的分布

从研究主题的分布上看,109篇文献的关键词包含:高校档案、档案管理、档案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文化育人、文化建设、作用、措施等;其中,出现频率在3篇以上的有10个,“高校档案”出现的频率为44篇,“育人作用”或“育人功能”2个词合计出现的频率为28篇,“校园文化”出现的频率为20篇,“文化育人”出现的频率为6篇,“文化建设”出现的频率为8篇,“档案文化”出现的频率仅为5篇。由此可见,109篇文献的关键词所涉及的研究主题比较广泛,研究相对集中,以“高校档案”“育人”或“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但对“档案文化”本体研究的相对缺乏。

三、研究内容分析

1.高校档案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高校档案作为高校的文化记忆,最真实可靠地反映了高校历史发展的变迁,记录着学校文化演进的客观规律。档案文化是凝结人类智慧,通过人们的有效劳动和经验创造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档案有用性、有益性的总称[2]81;档案文化具有可依附性、隐蔽性和可开发性等特征[3]。任汉中认为,档案文化即一定历史时期内特定群体的档案意识,以及在档案意识指导下的有关档案的物化成果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尹合娣则认为,高校档案文化主要以实体档案为基础,以相关史料为基本背景、素材和线索,真实地记录高校的历史发展、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4];它不仅是高校“传古知今”的历史见证,更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浓缩。何春晖等从生态学视角,诠释了高校档案文化生态模型,涵盖了文化遗产抢救体系、数字校史博物馆体系、校史文化编研体系、档案文化展览体系的活性档案文化生态链[5]。研究者大都认为,高校档案文化贯通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领域,以其丰富的载体和文化表现力为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以其特有的客观真实性、广泛性、积淀性、传承性、教育性与创新性等特征,传承了校史文化,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档案法中也明确规定了高校应“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它具有育人功能:它既是广大教师、职员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又是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师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证明,高校档案文化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正如谭军红认为,高校档案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建设内容,具有文化导向、知识传承教育和精神陶冶等功能[6];譬如,针对高校历史名人、优秀校友等人物档案的宣传和学习,是发挥档案文化“人文育人”“精神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途径[7]。高校应重视馆藏档案育人、档案信息育人和教学科研档案育人,以达到“以史励志、勤奋好学”的育人目标[8]。张药指出,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陶冶情操教育、科学素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9]。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传播学术文化与内涵、传递科学精神、指导实践教学、引领美德美育、进行评估服务等六个方面[10-11]。研究者认为,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诸多优势[12]:其一,档案记录的珍贵校史、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资料,档案的原生性、真实性和直观性对学生的德育更具说服力;其二,高校档案记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贴近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极具感染力与号召力;其三,高校档案文化具有促进大学生合理定位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其四,高校档案文化具有矫正大学生功利价值取向的文化资源优势;其五,高校档案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优势;其六,高校档案文化具有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

3.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实践研究

许多研究者探讨了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实践现状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档案文化尚未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并未直接有效地融入高校教育工作。董巧仙认为[13],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德育意识比较缺乏,对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与职责认识不清晰,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也缺乏应有的了解。陈薇认为[14],学校和社会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传播尚未形成规范的组织形式和机制,缺乏与之对应的实践体系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魏巍认为[15],档案管理过程中,文化环境缺席会导致档案文化的空心化,进而导致思想育人的缺失化。沈洁指出[16],影响高校档案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瓶颈与有效的档案信息化加工处理技术有关。对于档案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树立档案文化的服务意识,还需具备一定的档案文化素养和管理技能,才能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有效利用和参与档案文化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储海娜指出[11],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档案知识的了解,档案利用意识比较淡薄,很少有学生主动向档案部门寻求相关服务的帮助。同时,部分学校档案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导致档案信息遗失,档案文化的教育服务功能怠化。

针对上述现象,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探索了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实践的路径。首先是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者提出应注重“四个转变”[16]:一是转变观念,即档案资源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二是转变形象,即树立和提升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形象;三是转变方式,从传统的档案史料收集,转向重点开展档案编研和文化传播工作;四是转变渠道,开放馆藏目录供学生查阅,引导学生了解校史,鼓励学生成为有“历史深度”的人。第二,应加强档案文化的制度化建设。高校应从制度上规范和强化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档案业务建设,打造档案文化的教育资源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17]。具体而言,高校档案馆(室)需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档范围,明确征集资料内容;建立良好工作氛围,确保档案征集效率等。第三,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工作。张建梅提出[18],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提供档案信息化社会服务,拓展面向社会开放的育人平台。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变档案业务网站为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如在网上设立“档案文化展示”“名人档案”“教育服务”等专栏,展示学校历史、校史名人和优秀校友事迹、提供的教学科研成果、名师讲座和社会名人专题报告等,充分实现网上查询、学习与交流互动,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此外,以档案馆、校史馆为基地,将本校特色档案资源以展览的方式传播,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展馆文化体系,集中有效地开展档案文化教育活动;吸纳学生主动参与、协助档案资料的整理、编制等工作,参与校史解说等活动,让大学生成为档案文化的传承者,促进高校档案文化从知识管理向文化育人转变,实现档案知识的再拓展[19-20]。

四、研究特点分析

1.研究者较少,研究可持续性不足

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档案文化研究的文献数量逐年增长,但有关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文献仅有百余篇,相对于全国千余所高校而言,研究者较少,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围绕该问题进行持续研究,发表文章在2篇以上者更是屈指可数,还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缺乏可持续性的研究。高校作为学生修身、明德的教育场域,如何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相契合应是高校档案文化研究的聚焦点。

2.理论层面研究较多,实践研究深度不足

从研究内容上分析,大部分研究者偏重高校档案文化的内容和特征描述,或是档案文化育人的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论述,从理论层面探讨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特点与功用,对档案文化服务于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措施等较少论及。从研究成果的质量上分析,部分研究成果只涉及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或作用的论述,部分研究探讨了实现档案文化育人功能的途径,但往往从宏观上进行理论描述,缺乏微观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有的文章例举了如何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服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措施,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述。从期刊来源分析,相关文献的专业期刊共载文21篇,占文献总量的19.3%,其中核心期刊仅18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问题研究的专业程度不足,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3.研究方法单一,特色研究不足

本文分析的109篇文献中,绝大多数研究对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研究拘泥于理论分析,基于定量的调查研究和定性的质化研究、案例分析几乎没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基于高校档案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缺乏立足院校实地的特色化、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对高校档案文化育人实践工作的推动较为有限。

综上,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都在不断创新。这一趋势要求高校档案文化与时俱进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以档育人”的功能。高校亟需整合学校历史积淀与特色文化,通过校史馆、档案馆等文化载体,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着力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构建属于高校本土化的特色档案文化体系;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德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彰显高校档案文化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档案文化
浅谈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
有效服务的档案文化是校园“金”名片
新时期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策略探析
促进档案文化创新增强校园文化活力
档案文化研究初探
论新媒体时代档案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传播
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高校档案文化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档案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价值实现
略论医院档案文化建设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