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翁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体现

2019-03-28郑家福肖佳忆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针灸文化

郑家福,肖佳忆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涪翁,汉代涪县人(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川医宗师,有论著《针经》、《诊脉法》(失传),被誉为两汉时期十大名医之一,以针刺见长,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涪翁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医针灸文化的历史积淀与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涪翁文化”也正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走向全世界的“文化名片”和“交流使者”。

习近平同志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涪翁文化的形成与现状

(一)涪翁文化源流

1.有关涪翁的史记文载甚略。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郭玉传》书中记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2]明朝万历年间的官员学者曹学佺在其所撰写的《蜀中广记》一书中记载:“涪翁者,左绵人,肥遁不出,不知姓名。所居处为渔父村,玉从之受《易》焉。”[3]明朝嘉靖年间修撰的《四川总志》之卷三中记载道:“渔父故村,绵州东四里。”[4]

清朝著述中涉及较多:第一,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朝栋等编纂的《彰明县志》一书记载道:“涪翁避王莽乱德其姓名,捕鱼为业,兼精医术,活人甚多。”[5]243第二,清朝乾隆年间《直隶绵州志》一书记载道:“汉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此。以渔老,善医术。见南山十贤堂记。祀乡贤。”[6]第三,清朝同治年间《直隶绵州志》一书记载道:“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7]

通过对历朝历代史籍中对涪翁相关记载的梳理,很容易清晰地得出一个关于涪翁事迹的推论:西汉末期,社会动乱,涪县(今绵阳涪城区)“渔父村”突然来了一个老翁,在此隐姓埋名,经常垂钓于涪江之畔,自号“涪翁”。众所周知,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诊脉如神,用针奇效,遇见患病者,不分贵贱,一概都乐与施治。他还写成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学术地位的医学巨著《针经》和《诊脉法》,后来失传。

2.汉代涪县的社会繁荣和匠心传世。涪县位于石牛道(金牛道)上,是关中、汉中通往巴蜀地区的重要蜀道,官私商旅来往频繁。近年来出土文物可看出汉代涪县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涪县已有早盐井开凿,《华阳国志》一书中记载道:涪县人张寿“乃卖家盐井得三十万”[8]。这是涪县史籍上记载最早的盐井之一,证明此地是我国盐井开凿较早的地区之一,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涪县盛产金银丹砂。《华阳国志》一书中记载道,涪县“孱水出孱山,其源有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阳泉(城西)出石丹”[8]。涪县安昌河的源头有金矿和银矿,人们淘洗出矿砂,用火炼的方式提炼出金块、银块。这种原始的采金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另有《汉书·贡禹传》:“蜀、广汉主作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9]

庄园经济领先。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载:“涪县有岩田,本稻田。”[8]绵阳市涪城区的新皂镇出土了陶制的水田模型,其中有田螺、莲子等等。在河边乡出土了一件圆形的陶制水塘模型,塘内有鱼、螺、蛙和龟等等。从这些出土的陶制的水田模型和大量的陶狗、陶鸡、陶猪、陶鸭、陶鹅等不难看出,当时涪县地主庄园已经做到了蓄水灌溉和养鱼、种植、家禽养殖业等多种经营相结合。

冶铁铸造发达。出土文物中,有汉代的铁器87件,其中,有许多农业劳动工具(锸、锛、刀),用于照明的灯,作为炊具的釜,房屋装饰的衔环,用于战争的矛和三尖盾西形器以及铠甲残缺片等15类型[10]。

商贸交易活跃。涪城区常出土“五铢”“半两”等汉代货币,有时一处就出土几十公斤。

手工业水平高超。出土的“大汉涪县五绝”有中国最大的汉代铜马、最大的摇钱树、最早的佛铜像、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最生动的说唱俑,“五绝”再现了汉代涪县的匠心质造,精艺传承。

石塘镇出土的东汉鸟乳铭文铜镜(青盖镜),制作工艺精细工整,其铭文、纹饰虽细如丝线,但都一丝不苟,异常清楚,毫厘不爽。该镜出土时漆黑如新,毫无锈蚀,迄今仍然光可鉴人。

永兴镇出土的100多匹黑漆木马,造型生动,黑漆油光乌亮,光可照人,眼耳孔饰以红漆,色泽犹新。涪县曾为益州刺史部和广汉郡治所,三国曹魏时期的如淳说:“蜀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作漆器物者也。”漆器规模生产,精工绝美,驰誉中外。朝鲜共和国首都平壤,贵州省清镇等地出土的漆器中都出现过广汉郡工官制造。

3.汉代涪县中医文化渊源。从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看,涪县的中医文化传承从西汉到东汉有较为清晰的渊源,涪县在我国中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涪县西汉人体经脉漆雕。1995年2月,涪城区永兴镇的双包山发现了大型椁墓,出土了数百件文物,其中一具木胎髹漆人体模型,残高28.1厘米。漆雕木人体表分布的数道红色线条当系经脉,它与《黄帝内经·经脉篇》记载的八脉有着相似之处,与《阴阳十一灸经》和《足臂十一灸经》等古经脉佚书中记载的经脉路径分布非常相似[11]。此外,它还有上述三书未载的督脉。“经脉漆雕木人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有关经脉学的医学人体模型,这为经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直观、可靠的实物资料”。据华东师大何志国教授考证:涪县西汉人体经脉漆雕所在墓葬年代在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之前,较涪翁要早一百年以上。

(2)扬雄寓居涪县“著书”。公元前13年,杨雄前往京师长安曾寓居涪县阳泉(今西山公园)和钟阳镇(今新皂镇)。扬雄《太玄经》云“五五为土,五在地十之中”,与《内经》土常以生相合。《太玄经》的“道”与医道同出于道。扬雄《法言》云“言,心声也”,郭玉也说“医之为言意也”,含义异曲同工。古人认为医学的医跟意念的意,音和义是相通的,而中医医生要靠意念、意图来治病,这些强调了思考和悟性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3)两汉十大名医涪县有三。《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录》将涪县的涪翁、郭玉、李助列入两汉时期十大名医。

郭玉涪县南山“学医”。公元89-105年,郭玉为太医丞。《后汉书·郭玉传》记载:涪翁传医技于程高,高再传郭玉。《直隶绵州志》记载:延贤堂为南山郭玉读书台处[7]。

李助完成《经方颂说》,《华阳国志》卷十“李助多方,以药立称”。注云:“助字翁君,涪人也。通名方,校医术(书),作《经方颂说》,名齐郭玉。”李助在公元100年前后所著的《经方颂说》一书早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内容。

(二)涪翁文化的发展脉络

1.涪翁的川医宗师地位。涪翁是第一位载入正史的川渝医家,《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录》将涪翁列入两汉时期十大名医。1995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不仅将涪翁形貌绘制在馆内的大型壁画上,还复制了清代涪翁诗碑六条屏,陈列在校医史博物馆内。《人民日报》2016年3月5日刊发《中国中医药发展简图(一)》,推介涪翁肖像和事迹。

涪翁所撰的中医著作《针经》,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针炙疗法的专著。在这之前,《内经》虽有扁鹊等人在治病中运用针灸论述,但尚无针灸专著的问世。《后汉书·郭玉传》载:“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阳右阴,桩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郭玉通过脉象就能认别男女,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涪翁《诊脉法》的内容是十分精粹的。

自涪翁起,四川医脉千年不绝,名医辈出。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1 000余人,影响医坛2 000多年,历久不衰。

2.历代医史著作对涪翁文化的传播。张杲,南宋著名的医史学家,出生于名医世家。经过近四十年的医学史料和禁方秘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于公元1224年编写成了《医说》。在卷一三历代名医引《后汉书》推介涪翁事迹。

周守忠,南宋钱塘医家,他在《历代名医蒙求》一书中,描述了涪翁事迹,此书编写形式独特,前后押韵,四字为联,加注注解,上口易读。

陈梦雷,清朝康熙年为官,著名文献学家,其重要著录《古今图书集成》的医部综录医术名流列传之中,向人们推介了涪翁的事迹(具体见表1)。

表1 建国后部分医学著作对涪翁的记载简表

3.涪翁文化的演变和传承。涪翁医术精湛,不分贵贱,热心为民治病,是人民崇敬、爱戴和怀念的神医。历代涪县民众以涪翁命名的有涪翁路、涪翁山、涪翁堰、渔夫村等以及历代先贤名士为他作诗作画,树碑立传。

(1)立祀表率。明代绵州举人李梓撰写的《南山十贤堂记》,叙述了历代民众供奉、祭祀涪翁等十位本乡本土先贤,涪翁成为后人怀念、凭吊、效仿、学习的榜样。

(2)涪翁山。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五十记载:“‘涪翁山’三大宇,杨叔兰书。”1892年秋,绵州宿儒吴朝品一行,曾到南山“访古”仔细观看“涪翁山”三个大字。

(3)涪翁堰。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十水利记载,嘉庆十七年(1812年),民众开修“涪翁堰”,“自西河起至林坝木龙河止。下流三十余里、灌田一万余亩”。时至今日,涪翁堰还继续保证灌区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城郊防洪排涝。

(4)涪翁像。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绵州(今绵阳)教谕吴朝品在李杜祠内,为涪翁立碑,碑刻涪翁肖像,将涪翁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同祠纪念。碑上除涪翁画像而外,另有铭文。绵阳中医院不仅在住院部复制展示涪翁刻画像,同时还在门诊大厅陈列涪翁铜雕像。

(5)涪翁亭。据《四川通志》记载,南宋绵州通判杨叔兰曾在绵州东山之阿(今富乐山)建“招隐亭”纪念涪翁,清光绪时,绵州进士陈经畲修复或重建。

(6)涪翁路。涪翁路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游仙区重要的城乡道路,从城区经过富乐山侧“渔父故村”至小枧镇。

(7)涪翁颂表。南宋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二月初,绵州通判邛杨叔兰书“玉泉涪翁凌旷”等大字于东山石刻(今富乐山),尚存。

(8)《涪翁问》诗。1208年,杨叔兰赋诗《涪翁问》并镌刻于南山(今南桥下龙王古庙东侧,被埋)。

(9)涪翁碑刻。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二十八载:雷家观,治南三十五里,即古涌泉寺。碑镌“宋嘉泰十一年,成都府教授史渐表汉隐君子涪翁、河上丈人”等字,犹可省识。沈家庵,治南四十里,即古翔龙院。残碑有云:周秦之间有二隐君子,一日涪翁,一日河上丈人。恒钓碧溪涪水。傍山岩畔镌有“涪翁”二字。

(10)涪翁诗碑。清代光绪年间,绵州教谕吴朝品作诗,夔门名士张朝墉书写六条屏诗碑,共有470余字,现存。

(11)渔父故村。清《省志》《云栈纪》程相传汉涪翁故居。在今芙蓉溪东岸第一山下。在城东涪江岸边有一长约7米宽约3米颜色微黄的巨石名“黄斑石”,相传为涪翁垂钓处,且杜甫《东津观打鱼歌》二首刻于石上。

(12)渔父村森林公园。1988年,城东林场改建公园时,依“渔樵相伴”定名以纪念涪翁。

二、涪翁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涪翁文化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历代先人以涪翁事迹为载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涪翁文化的内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延伸、阐发、演变、拓展与升华的过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一)淡泊名利

诸葛亮《诫子书》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史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涪县聊跧伏”,“初有老父不知何出”,“肥遁不出”,“逃利禄”,“钓隐涪江,针经著录”。“幽崖常闭扃,贫馔安简朴”。“渔钓守孤独”,“我翁持钓竿,高节等槑福”。“矫矫清风,依依乔木”。涪江边,涪翁慎独、慎初、慎微,自我要求,自我加压,自我监督。不求名、不逐利,克服寂寞、击退诱惑、战胜自我。

涪翁青睐涪水,水天一色,享受着空旷的静美。涪翁文化的境界是“闲静”。涪翁的“静”意味着审物静思,其精髓在于顺应自然。涪翁这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宠辱不惊、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睿智洒脱的超然境界,豁然开朗、晴朗圣洁的宽阔胸襟,就是“名利于我如浮云”,为千年来所传颂。

(二)仁者爱人

南宋张杲颂扬涪翁“所治病不限,贵贱皆磨踵,救之而不求其报”。“与天同功”“甚为当代所重”。涪翁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爱无厚薄”看病不管钱财多少、地位高低全部一视同仁,慷慨解囊,尽显仁者之德。相传涪翁救治的人,都是普通百姓,甚至是穷苦人,除了精湛的医术,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勇气和爱心。涪翁行医彰显中华医德,尽显“仁义之心”,成为“仁爱之人”。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曰:“仁者爱人。”朱子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晋代名医杨泉在其论著《论医》一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涪翁文化中“医者仁心”视天下苍生为同胞亲人的胸怀,乐善好施,视金钱财物如粪土的度量。对今天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医患相得,其病乃治”,只有仁字当先,大医行仁,融洽的医患关系才能自然成为现实。只有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助人为乐、和谐友善,平等博爱、 “积小善,成大德”,才能形成友善信任的社会人际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三)精诚匠心

史载涪翁:“工医”,“精于医术”,“乞食无短笔,卖药唯敝簏。”“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兼精医术,活人甚多。”“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工于心,匠于行,涪翁的“匠心”倾注于针灸医疗中的精神、情感、乃至魂魄,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心有精诚,手有精艺,涪翁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创新针灸技艺,传承工匠精神。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明代名医汪机在《针灸问答》云:“夫医,仁术也。”清代著名启蒙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涪翁匠心于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情冷暖,专注用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以德载术,以术弘德”,在手艺与生命之间寻求隽永。《针经》《诊脉法》是中医针灸文化的旷世功德,是中华中医针灸文化的集大成,是对传统中医针灸文化“工匠精神”的专业“解码”。

让工匠精神回归本源,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诚实劳动实现人生理想、展示自我价值,推动形成刻苦钻研、积极奋发的社会风尚。古人已逝,今人尚痴。后世者应以涪翁为典范并为之践行,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大业精纯,胸有使命。“匠之大者,为国为民!”炼技修心,兼济天下。

(四)乐观豁达

南宋杨叔兰颂扬“涪翁凌旷”。史载:“西汉中微,名贤放逐。”“翁乃辟凶焰,脱身窜喦谷。”“白云深处碧溪流,渔父逍遥溪上头。”“常渔钓于涪水”,“呜呼涪翁,独钓江上。天高地厚,水阔天空。”“人生天地间,古今一达观。”

涪翁隐身涪县,乐观豁达、乐天安命、胸襟阔大,随境而适的旷达,为他提供了一条通往现实又超然独立的人生道路,使他在坚持理想抱负的同时,不为穷通祸福所动,不为物役,不为挫折厄运所屈。

乐观自信对于当今社会阶段的人们调整个人心态,成功构建多层次的和谐社会关系,塑造理想人格,追求完美人生境界,拥有健康、乐观、自信的人文精神世界,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涪翁文化作为川渝地区巴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不断沉淀和绽放中孕育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世代传衍,自始至终激励着中医传承和社会民众不断创新传承,励精图治,显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涪翁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2016年,《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颁布出台,4年内全国要争取打造、建设和培育一千个特色文化小镇。与此同时,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产业这期间被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中医药开始正式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新战略。《绵阳市“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将建设涪翁文旅特色小镇纳入重点发展项目。

在打造涪翁文旅小镇上,建议以“涪翁文化”为小镇的主题特色。整理、提炼涪翁文化的“魂”,并把特色加以保护、挖掘、传承、创新设计,通过对本地文化和旅游文化关系的深入分析和对相应服务业的由衷敬意和把握提升。“让魂附体”打造“一馆、二景、三会、四业”载体,让小镇具备特色精神地标、社区与公共空间,特色博物馆、文化传承与教育机构,特色品牌美食手工、特产市集、风俗规矩、生活方式与特色企业,特色仪式节庆、展会赛事与相关类别上下游产业,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民宿和生活体验等核心元素,形成品牌意识,树立良好口碑,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

一馆,即涪翁针灸博物馆。依托涪翁等中医针灸的医源、医理、医术、医德、医脉资源,运用VR技术、游乐设备、仿真模型等,寓教于乐,游客可参观、学习、体验中医药文化、针灸推拿、现代中医科技等,并定期举办针灸问诊、国医讲堂、国际学术及产业交流活动。

二景,即将散落的各类民间技艺、史料、物件等聚集于此,打造城市记忆体验地,集中展示非遗民间艺术,推广各类民俗体验及艺术活动。

一是匠心传世雕塑群。以丰富的涪翁文化和出土汉代涪县文物馆藏资料,展示汉代涪县农业文明的精耕细作,工业文明的极致追求,建筑艺术的缜密推敲,社会服务的人情冷暖、专注用心,让“匠心”回归成社会共识。

二是针灸穴位街景区。将引水入街,根据中医“四诊”手法,“任督二脉”的意象及穴位布局,溪流、道路、建筑等,寻找街区关键点,设置“治疗”与“预防”景观。调动游客的感官机能,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

三会,即以涪翁为品牌IP,传递“生命健康守护者,中医文化传播者”的核心品牌价值理念。

一是针灸拜祖大会。通过对先贤涪翁的追思和敬仰,颂扬其针灸鼻祖之功,中医针灸寻根问源,宣誓投身中医针灸之心,普及中医针灸之华,光大中医针灸之精,铸塑中医针灸之魂,隆重启航中医针灸传承之旅。

二是涪翁文化研讨会。通过举办国际性针灸学术论坛,涪翁文化交流及项目推介会,不断总结和提高针灸在防治疾病、治未病中的疗效,系统梳理古代医家,针、灸、药并用的经验。提高社会大众对针灸防病治病和保健养生的认知度。推进文化传承和传播,促进国际间的专业和行业交流,不断扩大中国针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三是涪翁康养博览会。搭建以涪翁主题文化的影视动漫、健康食品、中医药品、餐饮娱乐、旅游纪念品、农特产品、文创商品展销平台,举办涪翁钓鱼邀请赛、中华诗赋联书画名家·涪翁故里行、当代中医针灸医家书画作品展、儒家文化与针灸养生等系列活动与各项主题活动。

四业,即积极培育新业态,完善小镇“宜居宜业宜游”的功能。

一是饮食业。依托涪翁食膳基地,建设药蔬园,提供生态健康食品,培育农耕体验、康养餐饮等新业态,让“吃生态食品、赏瓜果飘香、逛五彩田园、住特色小镇、过健康生活”逐步成为市民新时尚。

二是健身业。依托“涪翁垂钓”赛、“钓鱼竞赛训练基地”等载体,以休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建立一个集品牌研发、钓具生产销售、垂钓休闲基地、垂钓大赛于一体的“涪翁”核心品牌,完善相关竞技表演、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装备制造等综合业态。

三是康疗业。依托涪翁针灸中药康复基地,建设药用植物园,种植涪城麦冬、川厚朴、附子、丹参、瓜蒌、川芎 、桔梗、天麻等道地草本、木本中药材。做推拿、按摩、大针灸、药浴、足浴等诸多诊疗项目,打造集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项目为一体的高端现代产业集群。

四是职教业。依托区域内的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研学基地,平时学习体验,周末游客接待。开办涪翁针灸中医职业学院,开设针灸、推拿、护理、药剂等专业。培育中医针灸医学家的道德思想和针灸技法的传承人,通过传承、学习,系统地掌握中医针灸的基础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专业学科思想体系,并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为社会多作贡献。

四、结语

涪翁文化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生态资源,是川渝地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文化、社会教育等多重价值。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特征,而且还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形象诠释、广泛传播涪翁文化,是挖掘、梳理与解读城市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市民精神家园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针灸文化
文化与人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针灸
谁远谁近?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