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视觉艺术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28覃育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院美术

龚 浩,覃育彬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论述,对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我国高校专业建设、发展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优先目标,决不能迷失方向,盲目跟风,追求“高大上”,要根据资源环境、社会需求,切实做好合理定位,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地方特色。

“不同类型高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在视觉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仅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从招生生源总体情况来看,考入师范院校的学生,总体素质和能力尚比较欠缺,专业素质不及专业美术学院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又不及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重点大学学生,生源素质处于这两层之间。新时代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给我们以深深的触动,迫使我们思考: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如何开展学科建设,从而凸显地方师范院校的价值取向,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基于此,绵阳师范学院适时提出了“师范做强、艺体做精、应用转型”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为实现这一目标,二级学院就必须探索艺术人才做精做强的培养路径,落实培养艺术人才的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学校教育改革方略。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视觉艺术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的问题

世纪之交,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高校视觉艺术类专业渐次开办起来,经历时间不长,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有限。视觉艺术类专业是指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两个一级学科下设的各类专业,大都沿袭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比较重的苏联学院派风格。在地方高校中,这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严重滞后,不可避免地存在较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这显然不符合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西南三省为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用了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育教法也惊人的雷同。专业教学上普遍存在过于强调物理的准确性、忽视心理准确性的弊端,教学内容大多照搬“苏式”学院派,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一套写实的造型功夫之后,沾沾自喜,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步入了艺术殿堂,更多学生因写实能力偏弱而不知所措,自惭天赋不够而丧失信心,这有违艺术的本质和美学的初衷。

(二)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一些高校在艺术标准上,大谈大演源自西方、源自美国,然而与自己民族、自己生活不太相关的“后现代”“全球化”等时髦观念,学生以种种时髦而自以为“革命新派”的表现方式自悟其道[3]。在现实生活中,迷醉西风,崇洋媚外,如城市新建一些普通住宅小区动辄以“香榭丽舍大道”“西班牙森林”命名。西方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影响国人,让人们丧失文化归属感,心灵和情感无所皈依,陷于迷茫与徘徊之中。严酷的现实警示我们,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中坚力量,要奋发有为,找寻符合中国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方向,努力做到传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融合、专业基础教育与审美情感融合,完善学生人格,培养有责任感、历史感、使命感的合格艺术人才。

(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建设问题

转型时期的地方高校多定位为应用型高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人才培养的区别在哪里,路径是什么,客观地说,大家的认识还不明确。即使是相同的专业,也得充分考虑地方、社会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根据学校资源和生源状况确定培养目标、模式。转型发展要求地方高校找准定位,依托当地社会产业规划、行业背景开展应用专业建设,实行校企协作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一核·两轴·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开设的美术与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已有十多年发展历程。“十三五”期间,经过充分调研,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和自身定位,提出学院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本科专业“一核·两轴·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我们积极进行开放式探索与试验,致力于培养服务中小学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期望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时期,逐渐形成绵阳师范学院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图1 “一核·两轴·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本项目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地方社会发展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托美术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与科研优势,合理定位,探索构建“一核·两轴·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方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中小学教育服务,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核”是指学院事业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我国地方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一切工作围绕这个核心任务展开。“两轴”包括两条轴线:一是加强文化建设,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此支撑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支持学生终身发展;二是不断加强专业的应用型、职业化建设,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多元”是指通过课程教学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多项能力,如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合作与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兼具综合素养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善于通过理论学习掌握鉴赏、评论的基本能力等。

“两轴”是该模式构建与实施的关键,需要落实两项措施,一是支撑课堂教学的校内外文化基地建设;二是各专业系统的实践平台建设,即实训、实践工作室建设。本项工作实行项目制,改革校企(地)协同创新育人实践教学,“多元”是支撑,起完善作用,目标是核心。

三、实施“一核·两轴·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一)两根轴线(实践)平台的建设与价值

1.结合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建设校内外较为完善的文化场馆(实践基地),支撑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这一文化轴线的搭建,需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旨在增强教学的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在校内打造一定数量的、堪称经典的区域文化陈列室(见表1),既可以用于艺术教学,又可以作为全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在校外积极建设优秀民间文化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延续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一贯坚持的以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支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思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神圣而永恒的主题。地方高校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整合地方优质传统文化资源,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以厚重的文化滋养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树人间正道,养浩然正气,爱国、爱乡、爱家、爱事业,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表1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民族民间文化展示陈列室一览表(建设中)

2.根据应用型专业建设需要,建设系统的专业实训实践工作室,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按照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已经搭建四个本科专业实训、实践基地的空间框架(见表2、表3),正在努力完善其内容和内涵建设。

表2 美术学(美术教育)本科专业实训、实践工作室一览表

表3 艺术设计学专业(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服装与服饰)实训、实践工作室

这两个平台的搭建直接关系到“两根轴线”的落地生根,是实践“一核·两轴·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工作和关键。

(二)搭建多元化的学生自主实践平台,补充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社会综合适应能力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围绕“一核”“两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搭建了西南民间蜡染工作坊、民间剪纸工作坊、草溪河艺术空间(建设中)、模特训练营、诗书画协会等学生自主艺术实践平台。学院提供工作场所,遴选学生,负责招募、组织学员,接受专业教师的引导、指导,自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面向社会举行创新设计,补充课堂教学,练就学生适应社会和事业发展的综合能力。

(三)契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学院充分调研,围绕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人才培养模式,以“两轴”为主线,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部分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教学,同时,开设民族文化实践专题课程和选修课程,充分发挥校内外民族、民间文化场馆的作用,部分课程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自然似之”[4],感受民族文化魅力,达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在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校地(企)合作,推进“虚实”结合的项目制教学改革,戮力开展校企合作的学科竞赛,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突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以校地(企)协同创新为切入点,提升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助推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专业转型发展。

(四)有的放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师资队伍的有力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资源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教育理念应当与时俱进,勇于更新。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计划性、持续性、学术前沿性和专业实践性,主要从如下三方面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一是选送现有经验足、能力强的教师,进企业和高校学习培训,实践时间长短兼有。近五年来,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已有近二十位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二是聘请地方优秀中小学教师和企业优秀工程师、设计师进入课堂教学,与学院教师共同授课,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三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这些举措,使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五)注重展示交流,以展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视觉艺术是触及灵魂、触动心灵的艺术,离不开一双慧眼的审视和判断。学院在教学工作中高度重视展览交流工作,成立专人负责的机构,有较充分的展示空间,开展各专业、各类型的视觉艺术作品展览,如教授作品双年展、学生作品年度展、校外艺术名家邀请展、师生个人作品展、专业课程教学展及与各级社会机构联合主办的专题展览,以此营造浓厚的学术、艺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教学改革。

四、结语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自“十三五”规划以来,积极推进“一核·两轴·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文化素养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本科毕业生,既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近几年学生获得四川省师范技能竞赛一等奖、美术专业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等奖励;民间剪纸、蜡染协会得到教育部表彰;学生毕业后成为相关行业的业务骨干,近三年有2人获得国家一等奖,多人在省市获奖;在绵阳周边地市,有多位毕业生在设计领域成为业界精英,自主创新、创业受到省市表彰。实施“一核·两轴·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任重道远,还要努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金仍然紧张,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今后将积极筹措经费并努力申报国家各级各类项目经费支持。二是实践空间不够宽裕,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将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协同共建实训实践平台,充分体现地方办学特色。三是校企合作的层次问题。目前,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层次大部分资质偏低。今后,还需要积极联合区域内更多、更高资质的企业协同创新,把握转型发展的关键。四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将合理定位,不忘初心,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坚持务实、创新、有效原则,继续探索“一核·两轴·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艺术人才,逐步形成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艺术专业的办学风格,树立地方高校美术学、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品牌优势,为建设区域性、特色类美术院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学院美术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美术篇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西行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