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载文与影响力研究

2019-03-28朱春艳杨丽颖郭思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载文学报资助

朱春艳,唐 婷,杨丽颖,郭思猛,王 磊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

引言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西南科技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学报》创刊于1979年,曾以《绵阳农专简报》和《绵阳农专科技资料》名称先后出版7期,1984年更名为《绵阳农专学报》,2003年更名为《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报》从更名至今,在论文遴选、学术规范、版面增幅、封面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进步,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截止2012年已传播至北美、澳洲、西欧、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学报》还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

以“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期刊来源,时间范围限定为2003年至2015年,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12日,得到检索结果为1 607篇,除去征稿、公告、期刊目次等内容后得到1 516篇学术论文。文章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和工具,对1 516篇论文的年度分布、基金资助分布、作者分布、引文分布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以期全面客观了解《学报》13年来发展态势,分析其学术影响力。

二、载文情况分析

1.年度载文

期刊载文量的年度分布趋势是期刊每年所刊载文献信息量的直观反映,是期刊信息传播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报》2003-2015年间载文1 516篇(见图1),年均载文量116.62篇;13年间,除2006年载文量不足100篇外,其余年份载文都在105篇以上,整体来看2003-2006年间载文量略有起伏,2007-2015年间处于平稳态势,期刊的学术信息承载量和传播能力处于稳步发展趋势。

图1 载文量的年度分布

2.基金论文数量及基金资助情况

基金项目是经过研究者申报、专家评审及基金主管部门审批而立项的,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的项目其学术性更强、专家评审更为严格、立项过程也更为规范[1],且高质量的基金论文往往代表了某个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新动态,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水准[2],因而,通过对论文受资助基金项目的级别和数量进行计量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期刊作者群体的科研实力与期刊的办刊水平。

《学报》基金资助论文共有432篇(见表1),占论文总数的28.50%。统计时对于一篇论文同时受多项基金资助的,按论文篇次计算。432篇基金论文受480次资助,其中有7篇论文资助信息不详,不作统计。在473篇/次论文中,省级资助项目论文量最多,涉及22个省市,占全国省市68.75%,共计226篇/次,占基金论文的47.78%,其中最多的是四川省资助基金论文;高校资助项目论文量位居第二,152篇/次,占基金论文的32.14%,项目来自全国57所高等院校,最多的是西南科技大学的57个,其次是湖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和徐州工程学院;部级资助项目主要来自教育部;级别最高的项目主要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论文29篇/次。数据分析发现,《学报》基金论文主要来自本校、本省项目的资助,部级以上基金论文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表1 论文基金资助分布表

续表1:

高校资助项目西南科技大学67湖南科技大学5绵阳师范学院5徐州工程学院5宁夏大学3西南政法大学3安徽巢湖学院2安徽大学2成都理工大学2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广西师范大学2河南理工大学2淮阴师范学院2三明学院2山东科技大学2陕西理工学院2天津商业大学2西南民族大学2宿迁学院2其他高校资助项目38小计152

3.引文分析

期刊引文是反映期刊吸收外部文献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常以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除以载文量即平均引证率来测算。《学报》1 516篇文章共有13 312条,平均引证率为8.78;13年间平均引证率整体呈上升态势,其中2008年是一个拐点,在此之前平均引证率相对较低,不足5;2008年之后,平均引证率都在10以上,在2013年时达到顶峰,超过了14,详见图2。可见,《学报》日益重视学术规范、科学管理,其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和学术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图2 平均引证率趋势

三、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统计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刊物上发表论文达到一定数量并且影响力较大的作者。13年间在《学报》发文超过5篇的作者有34位,共计发文241篇;其中,发文位居前列的是曾绪15篇;其次是敬采云、廖志勤和陈丛梅,分别为14篇、12篇和10篇;除姚吉刚来自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其他33位作者都来自西南科技大学。发文4篇的作者有22位,其中有18位来自西南科技大学,2位来自攀枝花学院,另有3位作者分别来自淮南师范学院、泸州医学院、绵阳久盛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一数据也反映了《学报》在以本校师生为主要核心作者的基础上已形成稳定的作者队伍,表明该刊在办刊过程中十分注重核心作者队伍的培养。同时,《学报》可通过争取校内外合著或校外作者的高质量稿源来进一步扩大本刊的知名度,促进科学知识交流。

2.作者单位分布

1 516篇论文作者来自国内外442个单位(见表2),其中第一作者涉及368个单位,除英国的Lincoln University外,其他来自中国大陆。在368个单位中,发文量位居首位的是高等院校,1 356篇,占总论文量89.45%;其次是高职高专院校,发文70篇,占4.62%。高校成为《学报》发文主力军与我国高校教师具有科研任务及评价体系有关,《学报》可以利用此契机扩大在高校科研工作者群体中的宣传力度,以扩大其影响力。

表2 第一作者单位类型分布情况

368个单位中,位居榜首的是西南科技大学,发文633篇,占论文总数的41.75%;其次是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分别32篇、22篇和18篇;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单位共12个,除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以外,其余8个单位都来自川内兄弟院校(见表3)。这是由《学报》的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作为西南科技大学创办的学术期刊,发表校内的科研成果、促进省内高校科学交流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表3 第一作者单位分布(发文量>10)

3.作者地域分布

2003-2015年间《学报》作者共计2 111人次,除M.J.Noonan(英国)、A.Iremonger(英国)、S.Bell(英国)、C.Ross(新西兰)、A.M.Donnison(新西兰)和G.Fisher(新西兰)外,其他作者来自中国大陆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覆盖范围非常广。但数据同时显示,作者的地域分布不平衡,来自四川省的作者占全部作者的61.35%;需特别注意的是,在1 295位四川作者中,有80.09%均来自《学报》所在地绵阳市,12.05%来自成都。江苏省和北京市也是《学报》作者的重要来源,作者数量及论文数量均超过了总数的4%;接着是湖南、福建、安徽和重庆(见表4)。相比之下,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作者数量和论文数量较少。通过作者的地域分布分析发现,《学报》可有针对性地对稿源地域范围进行调整,逐渐增大开放性,以吸引更多外省的优质稿源。

表4 作者的地域分布

4.合作分布

科学合作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也是促进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社会科学中,合作研究与论文质量呈正相关[3-4]。数据分析发现,1 516篇论文中有459篇文章存在合作,合著率为30.28%;所有论文合著度仅为1.4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基于引文的期刊影响力分析

1.载文被引总体分析

在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检索到《学报》2003-2015年共有1 103篇论文被引6 128次,论文被引百分比为72.76,篇均被引5.56次;其中,被SCI、EI、CSSCI和CSCD等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引用333篇,占总被引论文30.10%,总被引3 359次,篇均被引10.89次。1 103篇被引论文中单篇被引1次的论文为286篇,占25.93%;单篇被引2次的论文有197篇,占17.86%;单篇被引3次的论文有125篇,占11.33%;单篇被引4-10次的论文有334篇,占30.28%;单篇被引11-20次的论文有119篇,占10.79%;被引21-30次的论文有25篇,占2.27%;被引超过30次的论文有17篇,占1.54%。其中单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由西南师范大学的周滔、杨庆媛和西南科技大学的周俐俐合著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的定量评价——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该文根据渝北区31个单元的基础统计资料建立原始数据库,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定量分析过程评价各类型区的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及整理对策,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的研究提供了方法、理论和实证支撑。该文被相关学科研究者广泛参考引用,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见表5)。

表5 被引论文及作者(被引频次>30)

2.施引文献分析

施引文献是对《学报》所载论文进行引用的文献,其文献类型、学科范围以及期刊水平可以间接反映《学报》及所载论文的水平层次。1 103篇文章的施引文献来自国内外多种期刊、会议、学位论文和图书;涵盖语言、文学、经济、教育、管理等多学科方向期刊。统计发现,在6 128篇施引文献中,有3 035篇是来自各283所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占49.53%,其中位居前列的高校是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来自这7所高校的施引文献均超过50篇,这说明《学报》主要受众对象是高校做科研的学生。

除学位论文外,其他学报载文也是重要的施引文献。548种学报上995篇文章对《学报》论文进行了引用,除去自引,《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施引文献均在10篇及以上。同时,来自69次会议的73篇文章也对《学报》论文进行了引用。

3.学科被引分析

《学报》1 516篇文章覆盖了100个学科方向,载文量位居前列的是高等教育204篇、外国语言文字189篇、中国语言文字155篇、世界文学98篇、中国文学81篇、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65篇和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51篇。而学科被引频次排名与载文量并非完全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载文量高的学科方向被引排名靠前,大多数学科属于此类,如高等教育、中国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文学;载文量相对较高的学科方向被引频次相对较低,如中国文学、哲学、文艺理论等;载文量低的学科方向被引频次相对较高,其篇均被引频次相应较高,如民族学(篇均被引24次)、林业(篇均被引21.5次)、国际法(篇均被引11.25次)、服务业经济(篇均被引10.67次)、农业经济(篇均被引9.21次)等(见图3)。

在100个学科方向中有94学科方向文章被引用,学科论文引用百分比为94,除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16篇外,其余未被引用的学科方向如世界历史、领导学与决策学、汽车工业等均各有1篇。

由此可见,《学报》载文的学科方向发展优势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中外语言文字和经济管理等,需提高中国文学、哲学、文艺理论等方面论文的质量,同时,适度增加部分载文量低且篇均被引频次较高的学科的载文量,以充实《学报》多学科内容、提高载文质量,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图3 学科方向发文量与被引频次对比图(被引频次>100)

五、结语

本文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运用信息计量方法,对《学报》2003-2015年的载文和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从载文量看,该刊虽然在部分年度略有起伏,但整体上处于稳步发展趋势;从基金论文来看,《学报》注重刊发省级和高校基金项目论文,以及国家级和部级等基金资助论文;从引文角度来看,《学报》日益重视学术规范,其论文引文逐年提升,期刊吸收外部能力随之增长;从研究队伍看,该刊已经具有一批以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工作者为主体、以四川学术群为支撑、涵盖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作者群体;从合作情况来看,该刊呈现以独立作者发表为主的特征,论文合作度和合作率还有待提高;从载文被引情况看,《学报》具有高频次的被引论文,论文被引篇数较多,说明该刊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报》可以在稳定现有研究队伍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吸引非属地地区作者优质稿件的力度;扩大受众对象,通过提高载文质量来吸引高水平的受众对象;同时,进一步规范关键词、文摘、参考文献和分类号的标引,以提高期刊载文被检索的命中率,增加论文下载量,以提高被引频次,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猜你喜欢

载文学报资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交通领域典型期刊载文知识图谱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坚持文化导向 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编辑学报》2008—2018年载文关键词分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