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践

2019-03-27宫翠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宫翠晴

[摘   要]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要素,在人教版《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科技成就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78-02

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的出台,“核心素养”一词迅速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就历史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要经历如图1所示的流程来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下面,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基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来实施课堂教学的。

一、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分为三部分,即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来讲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有哪些重大科技成就,还要知道成就取得的原因,所以笔者对本课进行了这样的整合:1.鉴果——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2.析因——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3.感悟——新中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启发。鉴果是为了梳理本课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析因要求学生能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这需要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其原因,同时要求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拓展学生的思维。感悟是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升华,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定位

1.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表格来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学会用表格罗列历史知识的方法。

2.充分利用书本中“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等有效资源,并通过补充史料、图片的方式,教授学生从史料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新課导入

展示图2和图3两幅图片,切入新课。

设计意图:看到图2学生都很激动,因为这是自己学校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六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图片,其中有学生认识的老师和同学。自己学校代表中国参加了这样世界级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图3展现的是当今青少年对科技探索的痴迷。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一大批痴迷科技、热爱科技探索的人,中国的科技才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就。以这样的图片导入本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教学过程

第一篇:鉴果——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并完成表格(PPT出示)。

【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做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材料略。

【各抒己见】某位西方记者针对中国“两弹一星”提出这样的观点:“两弹一星”对中国周边国家及亚洲地区构成威胁。你对此有何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上面的问题有了较为完善的答案。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看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材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独立地解读史料,以实现学习目标。

在讲述现代农业——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之前,展示图4。

问题:看到上面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展示材料: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设计意图:画面的苍凉、贫瘠,让学生很是震撼,生活在丰衣足食的中国,他们没有想到,非洲的孩子们还在饥饿、死亡中挣扎,从而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段颁奖词,通过这春风化雨的文字,学生感受到了袁隆平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人格魅力。通过这个片段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形成爱国的思想和情感,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节成功的历史课一定要有灵魂,这个灵魂的体现就是历史的升华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第二篇:析因——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探究2】 为什么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而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抒己见】观看视频,请你谈一谈从钱学森身上能感受到科技工作者的哪些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的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通过对钱学森精神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意识,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篇:感悟——新中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启发

问题:结合本课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PPT展示地沟油、苏丹红鸭蛋、电子垃圾等相关图片)

问题:以上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要求每个小组讨论3分钟后,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地帮助学生自主地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获得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这种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十分激烈,发言精彩异常。在发言结束后,教师做了这样的总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但是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科技,为人类谋福利。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要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符合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改变以往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复述的教学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