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润人心

2019-03-27李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语文教材

李军

[摘   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能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掘无限的生活乐趣与创造美丽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教学;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10-02

近几年来教育界所共同倡导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对生命的深刻关怀和思考。各学科也纷纷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优秀作品展现出的生命真谛,能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生命教育实施背景和意义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也呈现蒸蒸日上之势,但青少年自杀、残害生命的事件却频频发生。2014年3月,浙江温州平阳县某高中发生一高三男生跳楼事件,该生被送到平阳县人民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后调查,该男生因学习壓力过大,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但由于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导致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无独有偶,2018年3月湖南邵阳洞口县胜利小区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罗某(15岁,高中在校女生)因家庭矛盾和学习问题在家遭到父亲打骂后情绪失控,持水果刀将父亲刺伤,最终罗某的父亲抢救无效死亡。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近年来并不鲜见,不论是伤害别人的,还是伤害自己的,也无论结局如何,都值得人们进行反思。

在痛苦的反思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教育界所共同倡导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对生命的深刻关怀和思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而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内实现生命意识的无限渗透,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掘无限的生活乐趣与创造美丽的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息息相关。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逐渐趋向于成熟。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汲取人生智慧、学习生存本领和确定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对高中生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高中生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已经不能准确理解生命的含义,他们现在面对一点点挫折便冒出自杀或杀人的念头,其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是尊重生命、思考生命意义的典范之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这些作品,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珍惜生命,呵护生命。

1.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直面挫折

生和死,是人类苦苦思索的话题。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沉重的笔调写出了对生命的疑惑,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作为一个残疾作家,他在文中思索着生与死的价值,质问着生命的意义。有关生死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他在灵魂深处问自己“要不要去死”,这与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一样,体现了人在面对挫折时在绝望与黑暗中对生命进行的思考。但最终史铁生没有被挫折和痛苦打败,而是在痛苦中奋起了,在挫折中坚强了。

文中的地坛是个神秘的地方,它承载着史铁生对于生命的反思。文章用了七段来写“我”在地坛中长达十几年的生活,时间静静地流淌,地坛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而“我”却经历了世事变迁,从青年到中年,从最初在地坛里“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不难看出,史铁生在这里完成了对生命的参悟。对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样的事实,史铁生呐喊过、挣扎过、动摇过、绝望过。但最终,他平静了,在平静中坦然微笑,因为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领会了生命的真谛。

如果说史铁生是身残志坚的典范,那么孔子、孟子等则是生命教育的先驱。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告诉世人挫折是对生命最好的考验;苏轼说:“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说明了成大事者必须要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材中的很多名篇的作者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他们都能勇敢地去面对,如司马迁、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他们用顽强的心志感染、激励着今天的学生,使得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在理解中升华,从而获取面对挫折的勇气。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的坦然和热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详细记载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宫刑、膑刑都不能摧残他的意志,他最终写出了“通古今之变”的文学巨著《史记》。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坎坷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始终笑对人生,积极进取,尽显生命的张力,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就算历尽坎坷也决不轻言放弃。

2.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感受亲情

明代的归有光写的《项脊轩志》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伤在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里,悲在对已逝亲情的无限怀念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娓娓道来的话语里包含着多少的思念,寄寓了多少脉脉的温情。

李密的《陈情表》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悽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那感人肺腑的哀辭触动千万人的心。他在祭文里写道:“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仃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叔侄俩跟随寡嫂艰难度日,这悲苦的童年如何能够忘怀?其情愈悲,便完全在情理之中了。朱自清在《背影》中将父亲蹒跚的背影浸在了泪眼中。

作家们用他们的笔将亲情深情地描写下来,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不仅在浓浓恩情的感召之下透析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感悟了亲情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学生懂得生命是父母所赐予的,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还属于牵挂他们的亲人。在亲情教育中,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恩生命、感恩亲情的教育目的。

3.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创造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怎样才能在短暂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作者未负天下人,未负泱泱中华之亿万民众,却偏偏负了爱妻一个人。眼见妻子要一个人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作者唯愿求得爱妻的理解与原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七尺男儿并非无情之人,并非是为了逃避责任而去死,而是国家利益在前,个人要顾全大局罢了。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为,提升了他“小我”的生命质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不辱使命,在秦国屡次直面死亡,毫无惧色,尤其是他以大局为重,面对廉颇挑衅时的退让,更让他的生命大放异彩、重于泰山,也使他以国家为重的高尚品质千古传扬。

这些文学作品告诉学生,只有为捍卫国家荣誉和人民利益、弘扬社会正气和追求真理而死,才能算是死得其所;若为个人荣辱、恩怨铤而走险以至于丧失性命,这种死轻于鸿毛,毫无价值可言。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中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找出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用优秀的文化作品熏陶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定功.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观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程稀.夏丏尊与现代语文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4]  肖川,曹专.生命因你而精彩[M].长沙:岳麓书社,2010.

[5]  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6]  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高中语文教材
教材精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