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形求义”与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

2019-03-27谢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字词教学中学语文文言文

谢谦

[摘   要]“因形求义”是指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征,字形的辨识与分析而达到解释字义的途径,也叫“据形索义”,在训诂学中被称作“形训”。在“因形求义”法的具体使用中,我们要注意:可将其适当用作课堂导入,增添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建立语库;注意不要过度解读,滥用“因形求义”进行教学。

[关键词]“因形求义”;中学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04-03

当前,文言文字词教学存在思维固化,教学方式死板等问题。学界早已提出要将字形结构分析运用到字词教学中的建议,但该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因为虽早有“因形求义”的教学理论研究,但如何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进行具体的运用,似乎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有关该教学方法的例证分析没有很好的立足于文言文教材,研究成果不够深入。为了加深教育工作者对该教学方法的系统性认知,提高它的可操作性,本文试结合教材文本,对“因形求义”进行全面的使用探究,试把握它在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及规律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 “因形求义”及其在教学中的使用例释

1.“因形求義”的定义

“因形求义”即训诂学中的“形训”。它能指导学生追本溯源地从字形的角度探求古字的本义,引导学生思考,也能指导学生根据字词的本义推导出它的引申义。“因形求义”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因形求义”的使用例释

文言实词的翻译和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考查的难点。教师使用“因形求义”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体结构分析推测出字词的含义,让字词学习因为字体结构辨析而变得生动明了,具有启发性。但长期以来,这一方法的使用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性。因此,笔者试通过对初中文言文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分析,以《桃花源记》中的生字教学为例,探讨“因形求义”的教学规律,以下为教学片断。

师:我们学到“欲穷其林”一句。让我们辨析一下这个“穷”字的意思。请问大家现在我们常用的“穷”字是什么意思?

(明确:贫困,家境不好。)

师:那请问大家,把“贫困”的意思代入到整句话中,能翻译通顺吗?

(明确:不能。)

师:既然我们无法用“贫困”来翻译课文中的“穷”字。那老师来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大家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来解释“穷”的意思。请大家看到黑板(板书:窮),这个字是“穷”的繁体字。有没有人能联想一下它的意思。

(明确:该字由“穴”“躬”组成,“躬”又能拆解为“身”与“弓”。可能和洞穴有关,或者人在洞穴里。)

师:很好。同学们表达的意思很相近了。“穴”我们可以理解为洞窟水道的意思,而“躬”由“身”与“弓”组成,有弯下身子的意思。联系刚刚同学们想到的,人在洞穴中弯着身子,代表人的处境是怎样的?

(明确:被限制住了,无处可去,无路可行。)

师:无处可走,便是走到了尽头。所以“穷”字的本义是“尽头”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也说到“穷,极也”。根据“穷”的本义,我们来推断,“欲穷其林”的“穷”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头的意思。)

师:这句话该如何翻译?

(明确: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师:其实这里的“穷”字还发生了词性变化,应该翻译为“走到......尽头”。

师:明确了文中“穷”字的意思,我们试着举一反三,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展示:1.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师:以上是课文中我们学过的含“穷”的句子。大家回忆一下,这些“穷”字的意思与“欲穷其林”中的“穷”字一致吗?

(明确:不大一致。)

师:那我们怎样根据词语所处的语境进行辨析呢?

(明确:例1中的“穷”,指诸葛亮身处一个“不好的”住所,“穷”由“尽”引申为“(处境)困窘”,译为“穷困潦倒”。例2中的“穷”,取“尽”的意思,就是形容蝉的叫声没有“中断”,译为“断绝,停止”。例3中的“穷”,形容子孙会生生世世传承下去,也是“尽”的意思,译为“消失”或“断绝”。可以明确的是,虽然三例中的“穷”的意义与其本义“尽”有关,但由于它使用的语境不同,指代的对象也有区别,词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师:那让我们试着来归纳一下“穷”字的一些用法。

(明确:“穷”字的本义是“尽头”。当它用于修饰名词,如“穷庐”“穷人”时,多表示“困窘,贫苦”的意思。当它形容某个事物的延续时,如“不穷”“无穷”,此时“穷”表“断绝”或“消失”的意思。)

师:我们要记得“穷”字在课文中的多个义项,在之后的学习或做题过程中再次接触这一汉字时,就可以举一反三,轻松了解它的意义。

经过教学片断的展示,我认为在教学中使用“因形求义”法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汉字的古体字形推测其本义。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大多数都可用“因形求义”法适当的推测其本义。象形字如“日”“月”可以直接从形体看出它的本义;指事字如“本”,从篆字形态来看,为“木”中加了一点,就好像是木的根,故本义是“树木的根”;会意字如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的“武”,可以通过对字形的拆解来推测它的含义;又如示例中的“穷”字为形声字,穴形躬声。教师可以先给出“穷”字的繁体字形“窮”及字源字形“<F:\已出版刊物备份\2019\中教\中学教学参考第1期(上旬)\内文\0.tif>”,引导学生根据字形进行联想,将该字进行拆分,推测出它的本义。此做法是运用“因形求义”法的第一步。

二是当生词表达意义并非本义时,应引导学生根据本义联想其引申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为满足交际的需要,人们延展原有词的意义来表现新事物、新概念,因此产生了引申义。这就表明词语的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与本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让学生使用“因形求义”的方法去分析这些生字词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把握生字词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联系,根据本义推断出引申义。如示例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穷”字在文中的意义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穷”字在其他课文中表示的意义,了解“穷”还可以解释为“困窘”“断绝”等。又如解释《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中的“歇”字时,因它在课文中表“消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说文解字》中解释:“歇,从欠。欠为气体,一曰气泄。”即“歇”的本义为“歇息”,而放在文章中取“雾气泄出”之义而引申为“消散”。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歇”在课文中引申的意义,了解义项之间的联系。

三是生字词有多个引申义时,应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归纳出同一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词义规律。教师要善于使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弄清楚在何种情况下该字应做出何种解释。如教学片段中举出的“穷”在课本中常见的几种解释:“尽头”“穷困”以及“断绝或消失”。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它们的词义,还应该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当“穷”单独使用时多是取“极点,尽头”之义,同时明确有时候还会发生词性变化,如例释中的“欲穷其林”翻译时应译作“走到......的尽头”;“欲穷千里目”一句中的“穷”表示“看尽”;当“穷”作为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时,如“穷人”“穷庐”,应取“困窘”的意思;当“穷”与否定词连用时,如“无穷”“不穷”,多表“断绝,消失”的意思,翻译作“不会消失”。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分析归纳的结果得出“穷”字的使用规律。

二、运用“因形求义”进行教学的建议

1.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汉字是具有表意效果的独特文字,字体的演变、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因形求义”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如何利用好“因形求义”增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既见识到汉字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又能体会汉字源远流长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去发掘更好的教学思路。“因形求义”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释词教学,还可以用于课程导入。具体示例如下。

师:我们今天通过猜谜的方法来开始这节课的教学,请大家看看黑板上这个字“<F:\已出版刊物备份\2019\中教\中学教学参考第1期(上旬)\内文\02.tif>”。请问它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个字像是车子被包围在了一个圆圈里。)

师:那请问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把车子围绕在里面呢?

(明确:高墙,或者城池。)

师:我们知道古代的车多用于打仗,将战车围绕住的地方是哪里呢?

(明确:在营垒中。)

师:很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军”字,联系大家猜到的意思,这个“军”字的本义应该是什么呢?

(明确:围成营垒。)

师:完全正确。我们今天要学习课文《周亚夫军细柳》,请大家联系刚刚得出的意思翻译一下这个题目。

(明确:题目意思是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师:很好,请大家一起来看这篇课文,看看课文围绕着周亚夫驻扎在细柳写了些什么事情。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给出“军”字的字源字形,让学生根据字形进行联想,推断出这个字的本义,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出“驻军”的意思,之后顺势提问,让学生围绕“驻军”这个点进行讨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和这节课的深度,使课堂增色不少。

2.注意使用过程的规范性

使用“因形求义”进行教学,虽无定法,但也要注意其使用的规范性。其一是“因形求义”法只能够用来求取生词的本义。若要求取某字词的引申义,也应先了解生字的本义,再联系本义推测其引申义。因为任何生字词的结构都只能用来反映它最原始的意义,而引申义是在字词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的变化是基于字词的本义而产生的,与其字体结构关联不大。其二是“因形求义”法使用时只能用来对汉字的字源字形等进行分析,而不能用汉字的简体形态进行分析,因为简体字经历了不断的讹变和简化,已不复原始的结构和意义。如上文中提到的“穷”“军”,我们只能结合其繁体或篆体字形“窮”“<F:\已出版刊物备份\2019\中教\中学教学参考第1期(上旬)\内文\02.tif>”來进行分析,而不能用它们的简体字形进行分析。因此在使用“因形求义”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规范化,切忌让学生望文生义。

3.注意方法使用的适度性

“因形求义”不是万能的,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它不能够概括所有用词用字的情况,所以不能滥用“因形求义”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它只是用于辅助语文教学、增添趣味性和技巧性的教学方法。在文言生字词的教学中,当某些汉字的字源字形过于复杂,不便于学生联想记忆时,就不应该过分去强调它的字形;或当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相差太远,难以联系起来时,也不应该使用“因形求义”进行教学。

另一方面,使用“因形求义”时不应该过分深入地对字形进行解读、辨析,因为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每个词语都有数个引申义,教师不能寄希望于用“因形求义”的方法让学生将其完全掌握。过分地使用“因形求义”的方法,企图让学生掌握词语所有的义项,甚至强行建立它们的联系,这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不但会造成学生的误解,也会加重他们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师对“因形求义”的使用应适度。

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价值是值得被肯定的。在文言字词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追本溯源地去发现汉字所具有的魅力。“因形求义”教法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将传统的汉字学知识运用到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去,做到“古为今用,融汇古今”。教师要开辟新的教学角度,将具有深刻文化烙印的汉字字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借用工具书去思考,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让他们在脑海中建立自己的“语库”,学会分析字词的意思,通过字词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   参   考   文   献   ]

[1]  黄灵庚.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  徐丹. 把形训引进中学课堂[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3):163-164.

[3]  杨白云. 谈训诂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7):36-37.

[4]  蔡梦麒. 浅谈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10):41-46.

[5]  杨帆. 浅谈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4(4):20-21.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字词教学中学语文文言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阅读专练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万丈高楼”由此始
立体化字词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