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标注外来属性的语素
2019-03-27周日安KanjanitaSuchaoin赵秀芬
周日安 ,Kanjanita-Suchao-in(赵秀芬)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528400;2.泰国兰实大学中国国际学院,泰国巴吞他尼11120)
一、标注外来属性的主要语素
民族交流,人员往来,物通有无。汉语中,表示由外族而来的人或事物,可用区别词“外来”、“舶来”做定语,如外来词、舶来品、外来物种、舶来文化;也可添加特定的语素,标明、注释来源属性,构造合成词,如番薯、洋葱、西医、外资。标注外来属性的语素主要有:胡、夷、海、番、鬼、西、洋、外。
1.胡
原指秦汉时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后也称鲜卑、突厥、蒙古、契丹,进而通称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乃至泛指华夏、汉族以外的所有民族。《汉语大词典》:“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为胡……亦泛指来自外国者。”例如: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佚名《木兰诗》)
胡,放在偏正式名词前,表示来源属性。除了胡人、胡骑外,还有:
(3)胡姬 胡儿 胡床 胡琴 胡笛 胡笳 胡舞胡帐 胡服 胡沙 胡市 胡言 胡蝶 胡椒 胡麻胡葱 胡蒜 胡瓜 胡荽 胡豆 胡桃 胡萝卜
胡姬,西域少女。胡琴,从西域来,周有光在《语文闲谈》中云:“现已经成为‘国乐’,并派生出二胡、四胡、京胡、梆胡。”胡笳,源自胡人卷芦叶而吹,汉代指塞北和西域的吹奏乐器。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胡蝶,蝴蝶的异形;是否如“螃蟹”来自“旁蟹”一样,蝴蝶为胡蝶的类化,尚无定论。外来植物,只有胡椒、胡萝卜沿袭下来,其它都更换了名称:芝麻、大葱、大蒜、黄瓜、芫荽、蚕豆、核桃。可见,这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果蔬,也是横向移植的外来物种。
2.夷
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如东夷、九夷。旧时用来指外国或外国的,如华夷杂处。《汉语大词典》:“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亦泛称中原以外的各族。”构造的复合词有:
(4)四夷 夷人 夷衣 夷技 夷场 夷枪 夷炮夷船 夷馆 夷歌 夷乐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
(5)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魏源《海国图志》)
过了二三十年,这些诗文再版发行时,大多将“夷”改为了“洋”。
汉语标准音节(去了调的声韵结构)yi对应的汉字特别多,多到能用这一音节写个小故事,在《漪姨》中,赵元任也用“夷”指外来事物:
(6)姨怡怡,以夷衣贻医。医衣夷衣,亦怡怡。噫!医以蚁胰医姨疫,亦异矣;姨以夷衣贻医,亦益异已矣!
夷衣,就是洋服,进口衣服。如今,一般情况下,不再用“夷”表外来事物,大多改为“洋”。“夷”标示外来事物,逐渐成了历史语素。
3.海
本指大海,海洋。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用来指僻远地区或外来事物。例如:
(7)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夷、狄、戎、蛮均称海,国境以内为海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国境之外即海外,如海外赤子、海外风云,也称海表。《汉语大词典》:“指来自海外的(物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海红》引唐李德裕《草木记》:‘凡花木名海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鲁迅《坟·看镜有感》:‘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红花、海棠之类。这里海即现在所谓洋。’”例如:
(8)海外 海夷 海归 海棠 海红 海榴 海枣海椒 海茄 海柿 海茄子 海茄儿 海茄瓜 海柿子 海笋儿 海红花 海冬青 海夷道
海红,也名海红花,即较小的山茶。海榴,石榴,又叫海石榴。海枣,又作海棗,亦名番枣、椰枣、波斯枣、伊拉克枣,是干热地区的重要果树;李时珍云:“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海椒,即辣椒。海茄、海柿、海茄子、海茄儿、海茄瓜、海柿子、海笋儿,都是西红柿的别名。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夷道,古代通往国外的海上航线。海,指称外来事物,历史悠久,但频率不高。高晓虹、刘晓海指出:“‘海-’指称外来事物,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以及相邻的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加上桂北、湘南的少数点。”[1]
4.番
旧时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后泛指外国的或外族的。《汉语大词典》:“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构成的词语有:
(9)番西 番钱 番户 番僧 番王 番客 番人番女 番奴 番仔 番邦 番话 番文 番枧 番皂番菜 番茄 番薯 番瓜 番椒 番豆 番鸭 番鬼佬 番泻叶 番杏叶 番木瓜 番芥兰 番石榴 番红花 番囝薯
番西,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番钱,外族钱币。番王,少数民族的领袖。番客,客居中国的外族或外国人。番奴,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为奴仆者。番瓜,南瓜。番茄,西红柿。番豆,花生。番薯,红薯。番鸭,洋鸭。番芥兰,椰菜。“薯传外番,因名番薯”[2]。番薯在我国种植普遍,名称不一,五花八门,光强调外来属性的就有番茹、番苕、番芋、番萝、番葛、番菇、番河。
番,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主要是东南沿海使用,这从常用词番薯、番茄、番石榴的地理分布看得出来。姚尧拿番薯做例子,认为“番类修饰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西至广西中部,南至海南三亚,北至江苏南通,覆盖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全境,以及广西中东部、江西东南部和江苏东南部地区。”[3]
番,也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主要通用于旧时。现在少用,最近出现的一个是“番剧”,指日本连载动画剧,并衍生了里番、表番、泡面番等新词。
5.鬼
在广东,早期标注外来属性时,常常带上排斥的情感,加入贬义语素“鬼”,合称“番鬼”。既可指人,亦能状物。广东作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时期,“番鬼”使用频率非常高,反映了广东与外族交往密切的历史。因使用频密,贬义色彩渐渐退去。就连西方作者自己的著述,也不回避:
(10)《广州“番鬼”录》([美]亨特,1970)
(11)《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法]老尼克,2004)
直到现在,珠三角仍有“番鬼碱、番鬼茄、番鬼芋、番鬼藕、番鬼藷、番鬼椒(秋葵)、番鬼荔枝、番鬼芫荽、番鬼托梁”等物名以及“番鬼塘”(香港)[4]、“番鬼山”(广州)[5]等地名。
做定语的“番鬼”,常省略“番”,却保留着“外来”的内涵,于是,“鬼”渐渐染上“外来”义,成为标志外来属性的又一语素。用“鬼”表示外族的,是港澳、广东等粤语区的用法,带有方言色彩。复合词有如下:
(12)鬼仔 鬼妹 鬼婆 鬼佬 鬼枪 鬼锁 鬼话 鬼奴 黑鬼
据《广州话词典》,鬼仔,外国男孩;鬼妹,外国女孩;鬼婆,外国女人;鬼佬,指洋鬼子或外国人(尤指白种人)。陈慧英认为,这些“鬼-”族词,多是“番鬼-”的省略形式,如说番鬼佬、番鬼婆、番鬼妹、番鬼仔。[6]鬼枪,洋枪(现已少用),鬼锁,洋锁(现已少用),“补洋遮,整鬼锁”,是洋伞、洋锁修理工的简易招贴或口头招呼,鬼、洋相对。鬼话,特指外语。鬼奴,黑人奴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澳门〉》中云:“予广盛时,诸巨室多买黑人以守户,号曰鬼奴,一曰黑小厮。”黑鬼,称呼黑人。
值得注意的是,据高晓虹、刘晓海统计,在福建西北以及江西与福建交界的少数地点上,用“鬼子-”来指称外来事物,如鬼子碱、鬼子蜡、鬼子膏、鬼子油,等等。[1]68为何把洋人或外来事物称为“鬼子”?云霓认为:“探讨‘鬼子’的命名缘由,关键在于对‘鬼’字的理解。调查古代文献材料,‘鬼’多指‘远国蛮夷’或‘异族外国’之人。”[7]如此说来,用“鬼”表示外来属性,或许是古汉语词在广东话里的遗留表现。
6.西
“鸟在巢上”的省体象形,本义“栖息”,后借指日落的方向,成为汉语四大方位之一。佛祖所在的极乐世界,叫“西天”,如“西天取经”;佛教发源地印度,居我国之西,称“西土”,与东土相对。元明时期,从海南出发,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通称为西洋,郑和曾七下西洋。明末清初后,西洋一词,转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也泛指事物样式或风格源于西方的,简称“西”。《汉语大词典》:“指西方国家……近代指欧美各国。”合成词有:
(13)西方 西僧 西菜 西点 西餐 西药 西医 西服 西珠 西学 西画 西法 西式 西乐 西化 西洋 西风 西历 西柚 西生菜 西葫芦
西方名人来到中国,标志西方的事物,用“西”不用“洋”。 黄河清在《“‘洋 -’族词”的兴衰》[8]中写道:
(14)在利玛窦的著译中,用来指外国的、外国来的字是“西”字,如“西士”“西国”“西琴”“西字”,等等,在利玛窦稍后,艾儒略在其著作中,也是沿用利氏的用法。在《职方外纪》(1623年)中,他除了使用利玛窦用过的“西国”“西士”外,还使用了“西儒”“西舶”“西友”“西客”“西乐”等词语。
“西”特指西方、欧美,获得了外来之义,多与“中、国、东”相对。
7.洋
可指海域,如太平洋、伶仃洋。欧美文化从“西洋”而来,“洋”在海域意义上,引申出了外来之义。《汉语大词典》:“外国的;来自外国的。《红楼梦》第三回:‘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洋类合成词分布甚广:
(15)洋货 洋纱 洋布 洋缎 洋碱 洋油 洋火 洋灰 洋枪 洋炮 洋车 洋人 洋奴 洋行 洋财 洋钱 洋琴 洋场 洋文 洋务 洋装 洋葱 洋芋 洋白菜 洋橄榄 洋码子 洋鬼子 洋嗓子 洋娃娃 洋瓷面盆
“洋”表外来,出现较晚,明代《天工开物》里方能觅见。但构词能力强,合成的词语最多。据黄河清统计,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形成了队伍庞大的“洋-”族词。“洋”族词的大量涌现,折射出国人崇洋或鄙洋的不同心态。“洋”也是感情色彩最浓的标外语素:
(16)你小子行,洋服穿的像那么一回事,由后面看哪,你比洋人还更像洋人!(老舍《茶馆》)
小唐铁嘴对小刘麻子的恭维,充满了崇洋媚外、奴颜婢膝的情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昌盛,“洋-”族词急剧退出历史舞台,不少词语逐渐成为历史词。最近,我国毅然拒绝欧美发达国家的垃圾入境,热词“洋垃圾”在网络流行,彰显了切实保护环境的国家意志。
8.外
会意,从夕从卜,与“内”相对,表也,本义为外部、意外等。《说文》:“外,远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意为占卜多在黎明,如果晚上就急着占卜,定有分外之事、意外之情。汉语的时间方位,多从空间方位拷贝而来;与之相反,外,作为最常见的方位词,与“内”“里”相对,却是从时间引申到空间的。《汉语大词典》:“外诸侯国;外国。”例如:
(17)外国 外族 外域 外语 外资 外商 外贸 外币 外钞 外汇 外电 外籍 外宾 外侨 外轮 外援 外教 外货 外企 外夷 外交 外来
外,指外国或外族,是现在最常用的,色彩最客观的标外语素。
除了上述的八个,还有戎、狄、蛮、越等,也曾用来泛指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比方“戎”,指西方少数民族,形成戎羌、戎荒、戎骑、戎虏、蕃戎等词;蕃戎,古代对西北边境各族的统称,蕃通“番”。倭,特指东面的日本,如倭寇、倭瓜、倭奴、倭刀、倭娘。另外,还有描写特征的“红毛”“黄毛”,水泥曾称为红毛灰、红毛泥、黄毛泥,马铃薯叫作红毛芋、红毛番薯。至于荷兰薯、荷兰豆、德国泥(水泥)、葡国菜(西洋菜)等词,用国名修饰,涉及外来词或外来语素,则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
有些表示外来属性的语素,因同音替代,意义变得难以理解。李调元《南越笔记》载:“洋桃,其种自大洋来,一曰羊桃。”跟把“洋芋”写作“阳芋、羊芋”一样,同音讹变成“羊桃”以及后来的“杨桃”,表义晦涩。有时音变,汉字更替,意义不可理解。辣椒叫“海椒”,又叫“番椒”,外来属性清晰;轻唇转重唇后,像湖南湘潭、浏阳等地,称为“斑椒”,词义理据尽失。
二、标外语素的多层透视
1.构造本族词
这类语素标注外来属性,却构造地道的汉语词。汉语从外族借词,有形、音、义三维,对应形译、音译和意译。音译和意译处于翻译风格的两极:洋化与归化。音译,用本族语音模拟外来声响,追求音似,放弃汉语自身的意义和结构,因而,纯音译词都是单纯词。比方说,“沙”“发”本是最小音义结合体,连在一起模拟sofa的声音,由语素降级为音节,汉语义被割除,两音节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解码为“沙滩上的头发”就十分荒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将violin译为“梵婀玲”,也是三个没有意义、无法组合的音节字,由此产生了直观可感的色彩:异域舶来的洋味。反之,据词语所指,意译为“软椅”“小提琴”,语素义、偏正结构均保留下来,则完全是汉语词,体现了归化的色彩,词形本身失去了外来的质感。为了保留外来的属性,需添加标注外来事物的语素,简称标外语素,作为记号。
标外语素不是外来语素。“外来语素也叫外源语素,它是汉语中源自外族语言的最小音义结合体。”[9]汉语中,米2、瓦2、的2是音译词米特(meter)、瓦特(watt)与的士(taxi)的单音化,属外来语素,跟原生语素米1、瓦1、的1相对,构成同音关系。而标外语素,除了个别(如“胡”)有争议外,绝大部分都是汉语系统自生的语素,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早已汉化的语素。
总之,胡椒、番薯、鬼仔、西医、海棠、洋葱、外资……这类词是地道的本族词,既不同于一般的意译词,加注了外来属性;也不同于纯粹的音译词,融入了汉语意义与结构,没有了异域而来的洋味。
2.替换与组合
标外语素构词,有时可以互相替换,形成同义词:
(18)西学|洋学 海椒|番椒 夷枪|洋枪 番鸭|洋鸭 鬼奴|番奴|洋奴|倭奴 夷文|番文|洋文|西文|外文 番茄|蕃柿|海柿子|洋柿子|西红柿|西洋柿
这些成组的词语,理性意义相同,附加意义互补。夷文、番文、洋文、西文、外文,都指外国或外族的文字,但出现的时间先后不一,具有不同的时代色彩。夷文、番文、洋文,包含明显的态度倾向,西文、外文,相对客观,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一种植物和果实,湖南、江西、福建、北京称西红柿,黄河流域及以北叫洋柿子,长江以南沿海地区说番茄,贵州、湖南、湖北、陕南一些散点喊海柿子,不同地方习惯用不同的标外语素。同一事物有“洋”、“番”两种命名,地理分布定然是北洋南番,表现为明显的地域色彩。
这些语素还可组合,形成复合的属性词,常做定语;或作为多层定语,递加在中心前。例如:
(19)西洋 西番 外夷 外番 番鬼 蛮夷 西戎 西夷 番夷 倭夷 西番莲 洋海茄 洋番茄番鬼椒 西洋李子 海外番夷录
“西洋莲,又称西番莲,又称西洋菊,一种蔓生植物,原产于美洲,葡萄牙人首先将其引进广东、澳门。”[10]这种植物比较特别,瓣为莲而蕊为菊。西洋、西番,都是复合的属性词。有时,另加一个标外语素,形成两层定语,只为强调,不改变所指,“海茄、番茄”和“洋 |海茄、洋 |番茄”,都指西红柿;有时,却彻底更换了词语的内涵,典型例子是在番薯前再加标外语素,就变成了马铃薯。例如:
(20)洋番薯 洋番芋 洋番茹 番仔番薯 红毛番薯 洋毛番薯 番鬼薯菇
这些都是马铃薯的名称。
3.属性值二分
属性值与属性域融合,是区别词的生成机制。[11]域中属性可以二分或多分,区别词常常成双、成组出现。区别性语素也有这一特征,从来源域看,其值二分:外来的与内源的。后者就是指本土的、国产的、原生的。于是,标外语素与表示内源的语素“华、夏、汉、唐、中、国、东、土、内”相对,意义相反:
(21)西土|东土 西医|中医 西语|国语 西服|汉服 外资|中资 外语|国语 外销|内销 胡言|汉语番鸭|土鸭 洋装|唐装 洋布|土布 洋人|华人 五胡乱华 华夷之辨 夷夏之防 番汉对译 学贯中西古今中外
比附是外来事物命名的最常用方式,周振鹤和游汝杰指出:“从外国传入的植物往往以‘胡、番、洋、西’等字冠首,或直接用外国国名冠首。”[12]]标外语素是区别性语素,跟区别词一脉相承,标示来源领域的属性值,用来区分同类事物中的国产、本土部分,在对比、比附中完成命名。
4.方位起源与民族心理
标外语素,起源多与方位相连,反映了华夏居中的民族自尊心理。首先,是地域方位。华胥部落、夏朝号称中国,居于世界的中央,四周异族处化外之地,统称四夷,细分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不同时代,略有差异,如北边或西北也称胡,西边也叫番,南边也叫越。其次,是心理方位和地貌方位。古人唯心地认为,四周偏远之地皆海,谓之“四海”,“海内外”即指国内外。“海”表示外来事物,多集中在西南内陆,远离海洋,即是源自这种心理方位。我国地形地貌,西高东低,西北内陆,较为闭锁,东南沿海,相对开放,漂洋过海,由东南出入境成为沟通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于是海、洋都有了“外来”之义。明清史志记录外来物种,常有“种自大洋来”之类的陈述,就是明证。其三是文化方位。东南西北,同为汉语的基本方位,只用“西”表示外来,除了欧美在西边这个地理方位外,根本原因是中国和欧美代表着两种重要的、典型的、异质的社会文明与文化。在对立明显的特殊年代,东西冲突甚至成了政治概念,如革命口号“东风压倒西风”。其四,距离方位。内外也是汉语最重要的方位,其本质就是分别、差异、距离。长城内外、一小时内外、内亲外戚,分别存在着空间、时间和关系的距离。国家民族的内外之别,表现为物理空间、政治经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全方位的差异。在二元对立中,内源有时也用无标记项,外来常用有标记项,以“外”等语素作为标记。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这些方位,反映了国人对外来事物的态度评价。华夏居中,中就是内,是核心、标准、规范、秩序,在五行说里是被拱卫的方位,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理,如自称天朝,位居中央,德被四海、远夷来朝。四周都是夷、外、海,属偏远蛮荒的化外之地,因而,胡、夷、番、鬼、海等标外语素,历史上都带有被歧视的贬义色彩。而“洋”族词曾经的畸形扩张,折射出国家积贫积弱、受尽屈辱时代,民族崇洋、蔑洋并存的复杂矛盾心理。现如今,由欧美传入的事物,何其之多,一般不再添加标记。嘉宝果原产巴西,台湾引种成功后,现在风行珠三角,据外形特点起名“树葡萄”,而不再是什么洋葡萄、番葡萄或番鬼葡萄之类。确实需要标注的,一般使用中性的“外”。这反映了大国崛起后的开放、包容、胸怀全球、不偏不倚的平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