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基于“慕课理念”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2019-03-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理念大学生

(1.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0)

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都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及就业满意度,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其中,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研发也成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就业指导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主动出击、合理介入,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其角色不仅是各种就业信息的集散点,更应该是思想火花向外发散的辐射点。特别是以云时代、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到来,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高校也纷纷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化和创新列入了重要日程,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简述慕课及慕课理念

2008年“慕课”横空出世,用斯坦福大学校长当年评价慕课的声势和地位时曾说它,犹如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刮遍全球。所谓慕课(MOOC),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设计理念是提供大规模、高质量的线上课程,可以供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借助网络轻松学习优质课程资源。相比传统的“点对点”教学模式,可以说摇身一变成为了“点对面”模式。

特别是随着更多类似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授课形式的出现,凭借互联网、数字通讯技术,以电脑、手机为终端,带有非常明显的“跨时空”和“即时互动”的特点。而传统教育模式主要以教育者为主导,受到教育资源和自身教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显得更加“定时、定量”,而且受众范围较小。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则以教育受众为主导,大家可以通过自身情况和意愿,自由筛选上课时间、师资要求、课程内容,从而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

慕课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缺点也很突出。慕课模式下,学习者必须有较强的学习自制力。但总的来说,慕课的一经出世就受到了世人们的追捧,特别是在以年轻人群体为主的各大高校内。慕课这种带有公众性、开放性、大数据特点的线上网络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慕课理念就是指基于联通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之上,打破了现有教学资源和模式的限制,凭借网络技术和开放式的平台,吸纳优质内容、借助顶尖师资的优势,激发自我主动性,超越传统模式的一种新观念。“随时、大量、线上、自主、开放”成了慕课理念的代名词。

二、慕课理念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

随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越来越彰显其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特点。幕课理念下的新型教育方式打破了地域和国界,新工具带来了新挑战,学习不再仅仅是自我消化的过程,学习环境逐渐开放,学习工具也逐渐走向信息技术化。

慕课理念对创新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式。它不仅能突破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局限、提升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更能有效的帮助我们从“就业管理”、“就业服务”转向“就业指导”,从“帮助”学生找工作转向“教会”学生找工作。特别是,面对即将开始的高考制度改革,我们更应该注重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从“全面开发”,逐步向以个体需求为导向的“点面结合”新模式的转变。

当前大学生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思想更为活跃,更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慕课理念更贴合他们的需求。不仅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还弥补了传统就业指导方式的缺陷和不足,激发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利于提升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可以说,它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小觑。

三、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师生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足

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目前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有些高校认为就是为了落实国家政策,课时安排不够,课程师资不足,很多学生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也不够。对于就业活动,很多都是敷衍了事;对于就业课程,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学分。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课程设计太过说教,学生的参与度低,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时效性不高

经过前期调研,我发现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活动还是课程,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各高校一般都是根据本校特点,为了便于管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统一制定活动安排和教学计划。活动以宣讲为主,课程以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就业指导配套教材更新太慢。老师缺乏对就业市场和领头企业的了解,列举的案例落后时代背景,学生参照感差不能学以致用,严重降低了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可度。

(三)师资力量不均衡,缺乏实践经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指导能力。而据了解,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大多数来源于思政队伍、就业中心等从事学生管理的老师转型或兼任。大多数老师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没法做到兼备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就业实践经验两方面,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权威性。

四、幕课理念下的新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为谁培养这样的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三个根本问题。而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人才教育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涵盖内容很广,这里我们主要从就业工作体系、就业课程安排、就业活动设计三个方面来谈。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的转变,从就业服务形式、新媒体授课方法、教师角色转换和数字化就业平台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和深化。

(一)结合新形势,重视工作体系的打造

基于慕课理念为核心进行创新就业工作模式,需要我们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就业指导工作努力实现全程化。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仅要求我们丰富就业指导活动、打造品牌就业指导课程,还要求我们对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实现达到全面而系统化的水平。各高校要提高重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下发达的网络和交流的便捷性,构建就业工作平台等开放式的资源平台,增大知识覆盖面。自上而下把就业指导工作当作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摆在首位。这种基于慕课模式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不仅带来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革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课程教学的创新,构建混合型教学模式、移动信息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开创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教育信息资源优势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二)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

就业指导类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相比,有着知识理论入门浅、知识技巧面广、因人而异等特点。推动学生作为探索和实践的主动者,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最为重要。而慕课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前提的,重视学习的体验与互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和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不谋而合。利用慕课资源重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辅助运用,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地位、目标、内容、和实践需求等对网络教学工作的应用和自我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慕课理念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要注意实现资源共享。这里指的不仅是优秀课程资源的共享,最主要是包括优秀师资的共享。通过名校、名师的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鉴定信念,更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这支师资不仅仅是的由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还应该有专业学科出身的老师、校外资深就业指导人士,甚至是已成功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师哥师姐们组成。这样,基于慕课理念打造的一批就业指导工作精英,就可以构建“名师+导师”的金字塔梯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优化考评方式,推进产学研联合发展

慕课的弊端就是当学生自觉性不够、目标性不强、缺乏系统性的情况下,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在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重基础管理,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应该加强监督机制的设立。并且若想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不是了解了多少理论原理,而是加强实践,完成实训与就业之间的无缝链接。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不仅是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的的教学实践,也是从实际上为完成了高质量就业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促使学生面对未来多样化社会需求的手段之一。当然,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因需设课、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在客观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有模式漏洞的情况下,兼顾最大化的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和提供最有针对性的个体指导两个方面,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采取“慕课理念”来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慕课等信息技术新手段,督促教师角色转化和拓宽数字化就业平台。

初步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生涯辅导”、“就业服务”和“技能提升”三位一体,健立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的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工作、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共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理念大学生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