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社会下保险行业的发展
——以日本的经验为例

2019-03-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0期
关键词:保险业老龄化养老保险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助动器”,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快速变迁,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社会经济关注的重要话题,并将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对基本养老保障的有效补充,有助于缓解全社会的养老保障负担;更可以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打开广阔的市场,充分发挥保险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定与助力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参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有望得以快速发展。因此,探索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模式对于开创保险行业的新局面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保险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有效地遏制了中国的人口膨胀,但这恰恰却也直接导致了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其人口结构转变之快世所罕见。按照国际老龄化社会的判断标准,即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我国自2000年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41万亿,占社会总人口比例为17%;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58万亿,占比11%。社会整体出生率的下滑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21世纪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始终维持在12%左右,即便是在2015年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口出生率也未出现十分显著的反弹,但与之相对的是由于生活医疗水平提高带来的预期人口寿命的快速上升。按照当前的人口结构和趋势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会不断加深。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过早进入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冲击影响重大,也将深刻影响商业保险的需求和发展。首先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深入,养老金承担的财务压力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在宏观经济趋势放缓的背景下,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对公共保障领域产生冲击。居民养老保障需要依靠商业保险方式弥补公共保障的不足,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第三支柱作用,保险业的私人年金等业务存在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其次是医疗保障需求,事实上我国健康医疗险在全部保费收入占比已经呈现出明显且稳定的增长趋势,2017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达到12%,而这一比例在21世纪初仅为4.10%,医疗健康保险有望成为私人年金后又一可观的发展方向。最后,老龄化社会无疑将伴随着抚养负担,特别是老年人口抚养负担的加重。2017年我国总抚养比为39.25%,其中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例达到15.86%,与21世纪初相比上升5.94个百分点。社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导致众多老年人缺乏看护,从而会刺激相应的护理服务需求。

二、我国保险业业务发展概况

(一)高速的发展伴随着区域不均衡、不充分

中国的保险业经过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开放试点到规范发展、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1世纪后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长达到20%,保险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起飞和庞大的基数人口保险需求的释放。截至2017年底我国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达到3.66万亿元,位居排名世界第二,保险业发展成绩斐然。但是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的是中国保险业发展依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我国各省市间保险业发展差异较大,北京、深圳、上海一线城市保险密度达到8000元/人左右,而处于尾部的中西部城市居民人均保费收入仅为1500元上下,各地区保险深度也差异较大,基本在3%-6%之间,区域间保险业发展的不均衡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基本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后,大中城市的农民工返乡,其潜在的养老保险需求会受到显著的激发。而从国际对比上看,全球平均保险密度约为650美元,保险深度为6%,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和深度更是分别在3500美元和8%左右;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更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二)健康险需求稳步上升,市场面临短期转型压力

保费收入的结构调整基本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人身意外伤害险占比显著压缩,2000年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在人身险中的比例为8.1%,此后逐渐降低至2017年的3.36%;与此相反的是健康险需求稳步上升,2000-2017年间健康险在人身险中比例上升9.85个百分点,达到16.41%。老龄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更关注起老年生活的生活质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业整体产品创新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保障性需求。随着金融监管的推进,传统万能险与投连险等偏投资类保险业务受到压制,保险行业面临回归保险本质的短期转型压力。但是对于大型保险公司而言,传统销售渠道优势有利于其创新保障保险品种、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三)风险保障属性提升,但保障型产品开发不足

2017年中国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4154万亿元,同比增长75%,赔付支出1.12万亿元。其中健康险和寿险所提供的社会风险保障金额分别达到536.8万亿元与3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3.87%以及59.79%。保险业风险保障和赔付支出增长远高于保费增长,这表明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功能凸显。这一方面是由于前期金融监管导致的偏投资类保险品种收缩和社会保障类保险的扩张,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保险效率的提升也进一步显化了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险业目前对于保障型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尚显不足,需要从自身业务定位和需求端消费者教育着手,坚守保险的保障本质。

三、老龄化下的日本保险业发展经验

(一)多层次的社会养老制度为商业保险进入提供空间

目前日本已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由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保障体制。日本养老保险主要由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和介护保险组成,多层次的社会养老制度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土壤。

首先,在年金保险方面,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先后发布“国民皆保险制度”和“国民皆年金制度”,确立了以年金保险为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日本公共年金制度分为三层,主要包括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其中国民年金覆盖20至60岁的所有国民,而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共称雇员年金,分别为一般雇员和各类公务员基于国民年金额外交付的公共补充年金。日本公共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广泛、基础保障性质较强,额外的养老保障需求需要商业养老保险满足,日本“私的年金”成为公共年金制度的补充,也有效缓解了公共年金的偿付压力。

其次,人口的老龄化不可避免地将伴随着社会医疗费用的持续增加,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不仅通过国民健康保险和社会健康保险分别涵盖农民、个体经营者、失业人员以及公司职工及其家属,做到基础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更将老龄化社会的特殊性考虑其中,对退休后75岁以上老人提供高龄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支出的变动成为日本保险业发展的一大重要背景,规模仅次于年金的医疗保险对日本保险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最后在介护保险即长期护理保险方面,20世纪末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日本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化方向转变,老年人普遍缺少家人的护理照看。政府曾一度试图通过其主导的“措置制度”提供公共护理服务,但这却给政府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此后,日本效仿德国提出创设介护保险制度,形成以互助自立为原则,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的制度性安排。

(二)经济发展和社会人口结构对保险需求的转变

老龄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人口结构变迁会显著影响保险需求的转变。回顾日本多年来的保险业发展历程,其主力保险产品经过了储蓄型养老保险——死亡保障定期保险——长期保障的终身保险——医疗健康保险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保险金出现明显缩减,保险业经营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全民的年金保险制度仍未建立、社会经济尚需重建,兼具储蓄和保障功能的养老保险在这一时期受到日本人民的青睐。

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此时日本人口结构尚年轻化,年轻的劳动人口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家庭开始逐渐重视起家庭主要收入者遭受意外事故的风险,对于死亡保障定期产品需求逐渐增加。此外,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障的需要也在缓慢上升。

80年代后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并且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居民平均寿命的增长,日本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此阶段,日本居民逐渐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未备先老”风险,长期保障的终身保险成为主要的保险品种。

21世纪后,日本人口老龄化成为常态,居民对自身养老和医疗保障的重视增加,而国民年金体系的风险也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步暴露出来,公共医疗保险的支出降低使得居民保险向医疗健康保险方向调整。

(三)商业寿险公司介入整合养老服务产业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特别是在由政府主导的“措置制度”提供公共护理服务的时期,日本养老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出现显著的供不应求趋势。日本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20世纪初通过介护保险制度逐渐将老年人长期护理从社会福利向社会保险制度转变,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为保险业介入整合养老产业提供了有利的现实背景。

日本介护保险的给付形式主要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通过实物和服务给付的形式为参保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其中居家护理服务和社区护理服务均是老年人在家中日常起居,但可以接受上门护理或社区照料;而机构护理服务则是由公共团体、医疗机构、民间机构等设立养老院或长期健康照料机构对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

就提供的护理服务范围来说,可介入整合的养老产业方向主要有居家护理服务、养老保健设施以及疗养型病床设施。通过深入介入整合养老服务产业,可以拓展销售和投资渠道、树立品牌形象,有效地降低道德风险、增强用户粘性和忠诚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老龄化下的保险业发展建议

(一)介入整合养老服务产业,完善产品服务链

养老产业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朝阳产业,在中国目前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养老设施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社会医疗资源,其资金缺口和建设压力巨大。保险业介入整合养老服务产业不仅可以基于自身的业务特点和优势,完善保险产品服务链、扩大品牌影响力,更可以通过承接公共保障外的社会保障负担,获得相关政策支持,而保险业长期而稳定的负债特征也可以与养老服务产业相对接。

保险业介入的养老服务产业可以包括养老设施建设、配套护理服务提供以及养老地产建设等。养老产业的推进不仅能丰富养老保险体系,更能作为保险产品销售的天然宣传站,从而依靠养老保险衍生出具有稳定客户、口碑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开发养老金融产品,关注“以房养老”

保险业作为沟通养老和金融的天然桥梁,具有其特有的客户和基因优势。除了医疗保险、看护保险等外甚至可以向面向老年人的金融服务平台发展。此外,老龄化的进程使得居民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方向发展,部分住宅地产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剩或闲置,而老年人在退休后收入锐减但医疗护理等费用支出上升,将逐渐产生财务压力。“以房养老”通过将房屋的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并按合约领取相应的养老金直至身故,可以有效缓解老年人的费用支出压力。但是我国的土地制度和相关法律仍使得“以房养老”的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培养养老护理服务人才,提升品牌形象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确立为社会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环境,长期护理服务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养老服务人才。但是在我国不仅养老设施供不应求,专业养老服务人才更是匮乏。职业认同感低、薪资水平欠佳、缺乏专业护理培训是我国当前养老护理行业的现状。保险机构通过培养养老服务队伍,一方面可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增加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完善整体产业结构。

猜你喜欢

保险业老龄化养老保险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