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对晚期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2019-03-26杨蕾
杨 蕾
晚期早产儿是指胎龄为34~36+6周的新生儿,也称近足月儿。晚期早产儿是早产儿主体[1],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前宣教的普及,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与早期早产儿相比,晚期早产儿的存活率以及预后都在不断提高,后续的生长发育成为了更加关注的一个重点,晚期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生后6个月[2]。这期间给予合理的管理和干预,可以实现早产儿良好的追赶性生长。目前,现代医学对早产儿的早期干预,主要是对营养需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神经-心理发育方面给予指导和干预。而随着国家对传统医学的重视,中医许多相关技术、方法及疗效也逐渐被认可,但在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早期干预方面,中医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其中,中医捏脊疗法是小儿推拿中一种常用的按摩方法,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在早产儿中的运用却是较少的。本文旨在探讨捏脊疗法对晚期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为晚期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行之有效的中医干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共80例。采用随机数表方法分为捏脊组(40例)和对照组(40 例)。 捏脊组男婴21 例,女婴19例;对照组男婴22 例,女婴18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在性别、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晚期早产儿出生时情况对比 (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北京市上地医院出生的34~36+6周的早产儿;2)出生后在新生儿科住院治疗;3)出院时生命体征已平稳,基础疾病已经治愈或处于平稳恢复期,出院体质量≥2000 g;4)出院后能于我院儿保门诊定期随访或电话随访;5)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1)生后即转院的早产儿;2)出生体质量<1500g;3)生后有新生儿重度窒息、严重呼吸道症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早产儿;3)有先天遗产代谢性疾病,严重心、肝、肾等疾病,重大畸形的早产儿;如消化道畸形、21-三体综合征等;4)存在着严重感染,皮肤破损及凝血功能异常等疾病;5)家长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在医院时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改善呼吸道症状,抗感染、补液,纠正酸碱中毒、电解质失衡,补充相关营养元素,合理喂养及日间护理等。出院后每月进行健康体检,进行体质量、身长、头围等相关指标监测,同时给予常规的喂养建议,养护指导、早期锻炼及常见病防治等措施。
1.3.2捏脊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中医捏脊疗法。从生后第5天开始,由熟练捏脊手法的医生施行,出院时对家长进行相应手法的指导,发放相应视频资料,每周电话、短信监督,每月体检时考察家长捏脊手法是否正规,并及时给予指证,实现医院与家中共同完成。具体方法:参照高等教育出版社《推拿学》中标准[3],自尾椎下的长强穴边捏边向上慢慢推进,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此为1遍操作,强度以不引起小儿剧烈哭闹为准,共重复进行6遍,每天1次,每次约3 min,每周3~5次,一直进行到生后满6月。
1.4观察指标所有研究对象在 3、6 个月测量体质量、身长及头围,观察3、6个月相关指标的增长量及前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量,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其中体质量精确到10 g,身长、头围测量精确到0.1cm,身高、 头围测量误差不超过 0.1 cm,体质量测量误差不超过 0.5 kg。
2 结果
捏脊组早产儿3、6月龄体质量、身长的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月头围增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月时头围增长量比较,捏脊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捏脊组前6月体质量、身高、头围平均每月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2组早产儿干预后体质量、身长、头围变化 (例,
3 讨论
近年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晚期早产儿占据早产儿的绝大部分人群[4]。晚期早产儿与早期早产儿相比,在体格发育和成熟度方面都更接近足月儿;但与足月儿相比,即使无合并症的晚期早产儿至出生后1年的生长发育仍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脏腑功能偏弱,消化能力差等特点,在早期体格及神经发育方面均落后于同时期出生的足月儿[5]。所以后期给予晚期早产儿系统的早期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医的早期干预措施主要有推拿按摩、针刺、药浴、五行音乐疗法等。在本研究中选择的捏脊疗法具有方法简单,操作性强,无创伤,价格便宜,易于被家长接受等优点。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为稚阴稚阳之体,晚期早产儿更由于先天不足,脾肾两虚,脏腑失于充养,属于 “胎怯” “胎弱”范畴[6]。晚期早产儿的中医干预方法应该以健脾补肾,调和气血为主。 捏脊疗法主要以捏、提、拿的手法,连续捏拿脊柱及脊柱两旁部位肌肤,从而刺激小儿背部皮肤、穴位及相应经络。小儿的背部为阳经循行的部位,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循行的部位。督脉为“阳脉之海”,总司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背部正中线两侧,膀胱经上的背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包括肺腧、脾腧、胃腧、肝腧、肾腧等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间通过“别走太阳”的络脉相连,加强了督脉与内脏的联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背部皮肤,可能会影响到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从而影响内脏的活动[7]。所以,捏脊是通过对皮肤、经络、腧穴等刺激,起到调节脏腑、活血通络、增加胃肠吸收的作用,从而能促进小儿的体格的增长。
本研究通过对80例晚期早产儿进行6个月的捏脊疗法,结果显示,捏脊组体质量、身长、头围方面的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捏脊组在前6个月体质量、身高、头围的增长方面,平均每月分别能实现907 g、3.4 cm、1.60 cm的增长。研究结果表明捏脊疗法能有效促进晚期早产儿的体格发育,更好地实现追赶性生长。所以捏脊疗法在促进晚期早产儿体格发育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研究中还发现,刚开始捏脊时,小儿容易出现哭闹,但随着捏脊的坚持和时间的持续,多数小儿会慢慢接受,所以捏脊疗法还可以增加亲子交流,缓解焦虑情绪。综上所述,捏脊疗法是通过简便易操作的方法促进晚期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实现良好的追赶性生长,有利于小儿本身的发育,将捏脊疗法运用到晚期早产儿的早期干预中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在目前的研究中,捏脊疗法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预防新生儿黄疸等方面的发生也有良好的效果[8]。但与现代医学的早期干预措施相比,中医的研究还存在临床研究少,实际运用不多,家长的认知度不高等特点。今后的研究还应注意不断增加观察对象,扩大研究内容,以便将中医的有效方法更系统更科学地运用到晚期早产儿的早期干预中,达到促进早产儿更好的生长发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