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传统眼保健方法防控青少年近视的初步评价*
2019-03-26李菲菲陶津华
李菲菲 陶津华
近视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学习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在全球呈逐年增高趋势,高度近视造成的眼底损害甚至是不可逆的。而现今对于近视的干预主要是矫正,尚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方法干预防控青少年近视形式多样,其中以根源于我国古老中医推拿、经络理论,结合现代体育医疗理论综合而成的按摩法-眼保健操为代表,其已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流行50余年[1],成为我国青少年日常眼部保健习惯。近些年来各种类似眼保健操的“用眼卫生”课间操在不同区域流行起来,对其防控近视的安全性及效果,有些人抱以怀疑态度。因此,本课题组把以气功理论为基础的明目功作为治疗组,眼保健操作为对照组,对其防控近视的安全性及效果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松江叶谢中学来自七年级2个班,八年级5个班的学生186人(348只眼),告知家长,排除其他患有严重疾病的学生,自愿加入本课题,并由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1)近视:裸眼远视力<1.0,验光有近视屈光度,屈光度皆在-0.75D至-3.00D之间,角膜散光<1.50D。96人(168只眼),男生44人,女生52人,年龄12~15岁(分别对应人数为9人、29人、44人、14人),七年级29人,八年级67人。2)正视:裸眼远视力≥1.0,不具有远、近屈光度。90人(180只眼),男生48人,女生42人,年龄12~15岁(分别对应人数为7人、39人、33人、11人),七年级37人,八年级53人。将七年级2个班,八年级5个班随机区组分为明目功组和眼保健操组。两种屈光状态在各组中的情况:1)近视:明目功组51人(89只眼),男生24人,女生27人,年龄12~15岁,七年级15人,八年级36人;眼保健操组45人(79只眼),男生20人,女生25人,年龄12~15岁,七年级14人,八年级31人;其中双眼都纳入者共72人(明目功组38人,眼保健操组34人)。2)正视:明目功组51人(102只眼),男生26人,女25人,年龄12~15岁,七年级17人,八年级34人;眼保健操组39人(78只眼),男生22人,女生17人,年龄12~15岁,七年级20人,八年级19人;均为双眼纳入。2组资料基线平(P>0.05)。见表1、表2。
表1 2组性别、年龄、年级基线比较 (例,%)
表2 2组干预前眼轴、角膜散光比较 (例,%)
1.2纳入标准1)单眼最佳矫正视力需≥1.0;2)年龄12~15岁,性别不限;3)眼压<21 mmHg;4)治疗前1周内未使用其他近视治疗方法。
1.3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2)患有弱视或斜视度≥5△;3)患有其他眼部病变,如青光眼、白内障或其他眼部感染性疾病;4)患有精神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
1.4方法
1.4.1干预方法明目功组:学生练习明目功,具体详见《马栩周健目功法》[2]。眼保健操组:学生练习眼保健操,具体操作详见《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
1.4.2干预时间2组均在每天上下午原眼保健操锻炼时间各练习1遍,时间为3个月,练习前有专业老师进入班级对学生进行明目功、眼保健操教学指导。
1.4.3主要观察指标及方法1)主导眼测定:检查者先选择一个目标物体,嘱学生双手交叉虎口成三角形,将目标物体放于三角形的中央位置。检查者分别遮住学生一只眼睛,学生单眼观察目标物体是否都偏离三角形的中央位置,比较分别遮盖两眼的偏离程度,遮盖其中一眼、出现偏离程度最大者,被遮眼即为主眼,另一眼为辅眼。2)眼轴测量:指导受检者面向IOL Master坐好,两眼自然平视,将下颌固定于下支架上,前额紧贴额托,调整高度,嘱受检眼注视视标,检查者使测量光圈对准受检者瞳孔中央,单击IOL Master键盘上的空格键进入眼轴长度测量模式,先右后左依次测量记录。3)角膜散光: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测,受检者取坐位,两眼自然平视,下颌落于下支架上,前额与额托紧贴,调整高度,嘱受检者睁大被检眼注视角膜镜中央的固视灯,检查者使荧光屏上的交叉点位于受检者瞳孔中央,调好焦距,直至屏幕上的placido盘同心圆影响清晰,按下按钮固定图像。
1.4.4疗效评价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1)近视屈光状态的疗效比较:痊愈:裸眼视力达到正常,无近视屈光度;显效:裸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近视屈光度降低1D;有效:裸眼视力提高小于2行,近视屈光度没有变化;无效:裸眼视力下降、近视屈光度增加。2)正视状态的疗效比较:有效:裸眼视力正常,无近视屈光度;无效:远视力下降、出现近视屈光度。
1.4.5统计学方法数据记录整理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数据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运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描述,秩和检验。二分类指标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卡法检验。多分类有序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秩和检验。统计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间干预前后疗效比较2种传统眼保健方法在延缓正视向近视化发展的作用上没有差异;明目功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优于眼保健操,但两者总体控制近视发展的有效率较低;2组干预延缓青少年近视的作用无眼别差异。见表3~表5。
表3 2组正视状态疗效比较 (眼,%)
注: 经χ2检验,与眼保健操组相比,1)P>0.05
表4 2组近视状态疗效比较 (眼,%)
注: 经秩和检验,与眼保健操组相比,1)P<0.05
表5 2组主导眼与辅助眼近视状态疗效比较(例,%)
注: 经秩和检验,与辅助眼相比,1)P>0.05
2.22组干预前后眼轴、角膜散光比较2组干预前后比较,眼轴有所增长,角膜散光有所减少,但组间比较无差异。见表6、表7。
表6 2组干预前后近视状态眼轴比较 (例,%)
注: 经秩和检验,与干预前相比,1)P<0.05;与眼保健操组相比,2)P>0.05
表7 2组干预前后近视状态角膜散光比较 (例,%)
注: 经秩和检验,与干预前相比,1)P<0.05;与眼保健操组相比,2)P>0.05
3 讨论
近视是指眼睛在注视5米以外距离的物体时,外界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进入眼内,无法落在视网膜焦点之上,而是落在了视网膜之前[4]。近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西医学认为,近视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造成的疾病[5]。一致观点认为较长时间的视近活动可诱发和加重近视的发展,至于近距离环境下的视觉活动是如何发展成为近视的,理论较多,有调节、离焦、遗传因素、形觉剥夺、神经递质等学说[6]。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各种视屏终端的使用满足我们各样生活学习工作的需求,再加上繁忙紧张的生活节奏,增加户外远距离视觉活动变得可望而不可及。我国的近视发病率较高,达33%,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而青少年人群的发病率更高达50%~60%[7],且城市地区高于乡村地区,这一变化也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着改变[8]。对于近视的治疗,现代医学仅能达到矫正的水平,而对于高度近视造成的视力和眼底损害,常规的配戴眼镜、屈光手术等手段是无法达到治疗目的的。近视是一种年龄自限性疾病,即近视度数伴随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而增长,但在成年后随着生长发育的终止而停止近视度数的加深,并趋向于固定近视度数的形成。那么,根据近视的发展特点,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干预,延缓近视的发展,减少成年后高度近视的形成在无完全治疗手段的当今尤为重要。
我国传统中医对近视也早有认识,《审视瑶函·卷之五·内障》最早将其称为能近怯远症,到《目经大成》开始称此病为近视。其病位在目,其病因病机是由“虚”而起病,《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认为:“劳伤脏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审视瑶函·卷之五·内障》亦有关于由虚致此病的看法:“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视模糊”及“阳不足,病于少火者也”。由此归纳近视的病因病机为:气血或肝肾不足,神光衰弱而不能远视。过用目力,久视伤血,血伤气损,以至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禀赋不足,肝肾两虚,神光衰弱,光华不能远及而仅能视近[9]。基于此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根于益气活血养血,补益肝肾之法,采取中药内服、外用,针灸、耳穴压丸、推拿按摩等多种中医药方法干预缓解近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眼保健操就是其中一个在我国流行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中医穴位按摩眼部保健手法,关于其防控近视的疗效,高显会[10]对比了新编眼保健操与旧版眼保健操对小学生视力的影响,发现两者有极显著差别(P<0.01),认为新编眼保健操对预防近视有明显作用,效果优于旧版眼保健操。
明目功是由中医师系著名武术家、老中医马礼堂的女儿马栩周在其父气功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五轮学说”编制而成。30多年来,马栩周女士走过全国十几个省市来传播这套功法。通过大量练功实践,不断摸索探讨,明目功在干预缓解青少年近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但其评价标准单一,仅从视力衡量明目功对视功能的影响是有缺憾的。
我们对比研究了明目功与眼保健操的安全性及疗效。经统计分析,2组在延缓正视向近视化发展,减缓近视度数加深方面,明目功组优于眼保健操组;两者作用具有中医疗法的整体性,无眼别选择的差异,不受主辅眼的影响;2组眼轴都有些微增长,但明目功组与眼保健操组比较无差别,考虑到参与课题研究的均为12~15岁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快,并且是向近视迅猛发展的阶段,且眼轴增长尚在正常范围,表明明目功干预的安全性;2组干预前后角膜散光都有减少,然而,2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如有关研究[12],角膜散光中67.9%为顺规散光,且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减,本次研究所纳入青少年散光多为顺规散光,因此,组内角膜散光随青少年的发育而逐渐减小,符合青少年眼视光正常发育过程,验证了两种传统眼部保健方法的安全性。对于两者防控近视的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长期跟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