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方法的教材逻辑断点分析
2019-03-26王维新
王维新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 215500)
物理为什么难学?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充分挖掘物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导致了思维的可持续不高,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教材能够看懂,物理学不好呢?笔者认为,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教材内容编写时有一些思维断点的存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并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拆解,促进学生思维顺势发展,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一、何谓教材逻辑断点
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我们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如果教材呈现的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相比较,学生在顺应和内化的过程中不是那么的顺溜,对教材内容出现了较大程度地质疑,或者对原有的物理知识学习产生了不信任感,那么,此时就涉及到逻辑不顺的问题,我们把这称之为“逻辑断点”,如果我们不处理好逻辑断点的有效衔接,势必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心理出现较大程度的不适应感,严重影响物理学习的效率.
教材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断点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给学生呈现的,是静态的知识,不能涵盖完整的、动态的、复杂的物理问题研究过程,如果教师不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仅仅以知识流的形态把物理知识灌输给学生,势必导致思维衔接的不顺溜,如何化解逻辑断点,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看到物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二、物理教材中逻辑断点举例
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感觉一下子难度加大是第二章学习了加速度的概念,然后第三章需要受力分析了,到了牛顿运动定律章节,有需要将前面的学习综合起来,很多学生一下子不适应了.
如果我们细致地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其特点就是分散难点,找准思维和逻辑衔接处,促进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过程,牛顿第二定律是核心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又不是直接抛出来的,首先教材中呈现的是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其实很重要,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研究的垫脚石,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0,则保持静止或直线运动状态,即加速度为0.那么,顺理成章的思考:如果合外力不为0呢?情况如何?那就是运动状态要发生概念,即有加速度.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教材内容就转向至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中来,教材中有实验方法的举例,这里则蕴藏着控制变量法,从定性到定量,最终呈现出F=ma的这一简洁、准确的表达形式.
这部分内容思维断点在哪里呢?
(1)教材中给出的牵引法,操作起来较为方便,但是实验误差比较大(尤其是m< 笔者认为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这里存在的逻辑断点,带领孩子走进实验室,亲自体验规律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从数据中找到规律. 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教材文本表面,而应该更深层次的去挖掘,在教学时要将科学方法凸显出来,帮助学生有效衔接断点.仍然以上面两个内容为例. 1.突出控制变量法,巧用数学比例式 以牛顿第二定律公式的得到为例,如何有效衔接断点呢?给学生呈现图形,让控制变量法不仅仅呈现在实验环节,还呈现在理论推导之中. 2.引入必要的参数,定量呈现定性的关系 以万有引力公式的推导为例,如果我们不引入必要的参数,那么,学生学习往往是囫囵吞枣,最终一知半解,怎么办呢? 依然从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和开普勒第三定律出发,但是将引入必要的参数,让整个定性关系有定量的表达,便于后面的等式建立. 无论是牛顿第二定律,还是万有引力定律仅仅靠定性不足以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如果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深度挖掘教材,衔接逻辑断点,势必有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不仅如此,还能有效减轻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压力,营造一个较好的物理学习生态. 总之,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大的课标背景下,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浮于教材文本表面,而应该深度挖掘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用更为清晰的方式给学生呈现最为完整和理性的知识内容.三、凸显科学方法,有效衔接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