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探析

2019-03-25刘亚

法制与社会 2019年7期
关键词:契约精神法治观念高职学生

摘 要 高职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本文以分析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必要性,为切实加强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提供初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依法治国 高职学生 法治观念 契约精神

作者简介:刘亚,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政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093

黨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公众的法治意识有了大幅提升,但是法治观念淡薄、契约精神缺失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高职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其综合素质,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民主法治国家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对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关系辨析

法治观念是公民对法律的地位、性质、作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取向,是运用法治思维想事情、处理问题的角度与方式。良好的法治观念可维护法律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化解法律争议、实现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

契约精神是指商品经济派生出的契约关系及内在原则,其基本要义是自由、平等、合作和诚信。“契约”狭义上讲,原义为交易,在现代法律意义上即合同。契约不仅具有私法上的涵义,还被赋予浓厚的社会意义,典型的如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契约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事关个人发展、市场经济运行、法治国家建设,理应成为当代的主流精神。

将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一并研究,是因为二者在核心原则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一方面,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都崇尚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以既定的法律规范和公序良俗为依据,运用规则来判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以及如何来做。有了规则意识,人们对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就有了一定的预期,便会依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整。法律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法治观念要求对规则尊重和敬畏。契约精神所倡导的“言必行行必果”和“重合同守信用”等观念也都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都蕴含着诚信原则。诚信是法律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契约精神则要求人们要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当前,各种失信行为和现象,如假医假药、老赖、电信诈骗、学历造假、考试作弊等屡禁不止。从表面上看,是道德失范造成的,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缺乏法律意识,不懂法不守法的后果。

因此,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并不分立,二者包蕴的内涵与追求的价值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依存。在培养高职学生法治观念的同时,必须倡导契约精神,使其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对规则意识的认同和接受,并最终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必要性

(一)与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相一致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的有机融合。只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完善,以及良好的法治观念的积极跟进,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这说明,建设法治国家,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责任首先就体现在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只有全民守法才能筑牢法治国家的根基。

(二)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相契合

契约精神所体现的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讲诚信守信用的民族,“一诺千金”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老子曾教诲:“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信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诚实守信已成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三)与培育工匠精神的需要相符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匠”是指掌握精湛技艺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精益求精态度的职业人。“工匠精神”则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上,可以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诚实守信、追求卓越来定义。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理应成为培养工匠的摇篮,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三、加强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对策建议

当下,“法治”在中国已成为一个高频词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求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个人言行,都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学校等其他条件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

(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守法诚信的良好氛围

营造遵纪守法、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环境是培育和巩固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重要途径。

当前,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许多失信行为,侵害了公众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和谐。要让整个社会的运转更加高效,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各领域、各行业共同收紧诚信建设的天罗地网,对失信个人、企业严肃处理、联合惩戒。如国家发改委联合铁路民航部门,限制严重失信人乘坐火车飞机,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为进一步加强学术诚信建设,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要求切实提高认识,严格责任落实,严肃责任追究。对于问题疫苗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政府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对涉事药企予以严厉打击,让其他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有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的氛围,才能使信用理念深入人心,使诚實守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规范。

(二)坚持依法治校,建设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培育的主体,必须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一是要坚持依法办学。学校要重视大学章程的制定和执行,因为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大法”,是依法办学的基本依据。学校章程在获得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活动载体,加强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掌握办学宗旨、制度规范、权利义务等内容,并鼓励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亲身体验权责意识、民主法治观念。学校要依照章程自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发挥好章程和其它规章制度的规范作用,使学生对规则产生敬畏,在校期间就形成依规行事、照章办事的良好习惯,让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深植进学生的头脑。

二是要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学校要将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凝练到校训和办学思想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里。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十分重视结合专业、行业特色建设法治校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渗透式的教化。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树立着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的铜像,师生们每天都会从他身旁经过,也都牢记着他的24字箴言“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是立信会计文化的核心理念,在建设法治社会、信用社会的今天,其价值更加凸显。铜像自树立以来,已成为对学生进行法治和诚信教育的一个生动场所。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职员工要全员参与法治教育

高职院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塑造人格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工匠精神的时代使命。学校应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作用的同时,把各学科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生管理和行政后勤人员全部纳入法治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全员法治教育模式。要把思想价值引领和法治观念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建立长效机制。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北京市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暨素养教育部,形成了以“感恩、爱心、诚信、责任、创新”为核心理念的素养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学校的教职员工要自觉提高法律素养和师德水平,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责任,而传什么道,就是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和塑造学生。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经意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发挥诚信执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实习实训、技能比赛、社会实践中,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为学生树立诚信守法的榜样,引导学生养成严谨求学、注重诚信的优良学风和遵规守矩、讲求责任的良好品行。

(四)高职学生要主动强化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自觉性

大学阶段,是人的青年早期,处于各种价值观念正在形成而未定型的阶段。因此,在社会、学校、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高职学生自身要认识到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对个人成长成才的极端重要性。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以就业创业为主,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无疑会助力其更好地立足职场和社会,一个信用破产的人在现代社会将寸步难行。当社会出现问题、单位发生纠纷、个人遇到矛盾时,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高职学生要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认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成为受企业欢迎、掌握专业技能和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结语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其对法治的信仰和对契约精神的尊崇,关系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也关系着其自身的成长成才成功。因此,加强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全民守法目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卢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三论.经济研究参考.2016(22).

[2]罗清霞.大学生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3]丛斌.规则意识、契约精神与法治实践.中国人大.2016(15).

[4]徐爱国.契约精神与现代法治.民主与科学.2015(5).

[5]朱茂程,付政.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路径探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4).

[6]王磊.公民意识教育与法治国家建设.济南大学.2011.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10-29(001).

猜你喜欢

契约精神法治观念高职学生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
大学生契约精神如何培养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推进高校工会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