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蘑林下栽培技术
2019-03-24梁秀凤李宏涛梁延海
梁秀凤,李宏涛,梁延海
(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1 野生种生长环境
1.1 分布情况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韩家园林业局施业区、新林林业局富林林场、十八站管护区境内,加格达奇、松岭、塔河、呼中等地少量分布。
1.2 生长环境
毛尖蘑生长在采金尾矿植被恢复后的阔叶林下地表、修路两侧的路基土上、林地草甸土上。林地郁密度0.6~0.8,林内大部分是阔叶树,有桦树、柞树、水冬瓜,柳树等,有少部分针叶树。
1.3 适宜生长基质
草炭质壤土、腐殖质壤土。
1.4 子实体发生期
八月上旬至九月上旬,子实体盛产期在8月中下旬。
1.5 子实体形态特征
菌盖初期球形至偏半球形,后期平展,宽1.5~8 cm,浅灰褐色,边缘有条纹,菌盖表面初微黏,成熟后表面平滑;菌肉白色,肉厚;菌褶直生至弯生,白色至灰白色,不等长;菌柄白色,长2~8 cm,粗0.3~2.5 cm,中下部粗壮,内实,靠近下部常多株聚生于同一柄茎上,丛生。
2 立地条件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地面覆殖层及土层厚度20 cm左右,三分阳七分阴的疏林地。以利于菌袋摆放,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天然有利条件下栽培毛尖蘑。
3 栽培技术
3.1 菌种制作时间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制作三级菌种。
3.2 菌种生产
常用配方:阔叶树木屑83%,麸皮14%,豆粉2%,石膏1%,含水量控制在60%~62%。配制培养料,拌匀后装入16.5 cm×36 cm×0.04 cm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1.1~1.2 kg,常压100 ℃灭菌6~8 h,冷却后从一端接入原种,放置培养室16~20 ℃条件下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40%~50%,75~80 d满袋,菌丝长满后在培养室低温条件下保存到下地。
3.3 林地摆放时间
8月5日—10日。
3.4 栽培方法
3.5 出菇管理
在林下栽培最好配有微喷设施,毛尖蘑在原基形成期和出菇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依靠自然天气很难实现大面积出菇。菌袋覆土后5 d内不用浇水,5 d后当菌丝充分恢复后进行浇水管理,在自然降雨的条件下不用浇水,如果是晴天,在原基形成之前,早晚浇水,每次3 min,感官状态是覆盖物和下面的土层一直保持湿润,直到出现原基,大概覆土后16~20 d形成原基。原基大部分形成后,要加大浇水管理,如果不下雨,除中午之外,每天至少浇3次水,每次3~5 min,保持林内空气湿度直到采收,一般原基形成后13 d左右就陆续进入采收期,从覆土到采收整个周期35~40 d。
3.6 采收晾晒
在菇盖长大,稍平展(即八分熟)弹射孢子前为采收期,采收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掐住菌柄下部轻轻旋转提起即可。将朵状的子实体一个个掰开并将根部清理干净放在有纱窗的架子上晾晒。
4 经济效益
5 风险评估
5.1 菌种选择
在林地栽培要选择抗性强的菌种,熟期最好在下地后40内之内完成采收。如果选择出菇早的菌种,一般抗病性弱,如果下地早了,连续遇上高温高湿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感染,出现大面积不出菇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
5.2 气候因子
秋季栽培要把握好下地时间,如果下地早了遇上高温高湿可能造成大面积感染,如果下地晚了,在出菇期赶上霜冻,子实体还没长大影响产量和品质。
6 注意事项
6.1 确保制种质量
毛尖蘑是低温型菌种,生长缓慢,尤其是在栽培种培养过程中,环境条件一定要保持干净无杂菌,通风干燥,否则,很容易造成毛尖蘑还没有长满袋就感染杂菌,影响菌种的质量和成品率。
6.2 选择抗病性强的菌种
好的菌种抵御风险能力要强,耐高温抗低温,下地早点或晚点不会影响出菇产量。
6.3 把握好下地时间
根据当年的自然气候条件,合理把握下地时间,不能过早或过迟。
6.4 出菇期水分控制
在原基形成期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保持土壤表面湿润就好,在出菇期,水分要大些,保持蘑菇表面一直处于湿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