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律动课堂”的实践探索

2019-03-23朱艳艳

考试周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教学主张

摘 要: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以点状的教学逻辑展开,课堂缺少生命律动的生长感。小学数学“律动课堂”将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进行立体关联,形成课堂律动的教学曲线——关联开放、互动探索、融合拓展,形成有趣味、有意韵、有生长的课堂新形态。

关键词:律动课堂;教学主张;互动成长;主动向学

思考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已走入一个深度变革的境域。课堂是教与学的直接现场,更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现场。但长期以来的一线教师更倾向于“师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逼仄了学生学的时间与空间。课堂应是教师引领儿童所经历的生命世界,笔者“律动课堂”教学主张的提出,以“生命律动”的作为哲学思考,突出课堂的规律性、关联性、互动性和生长性,更多的营造出教与学的开放空间,形成学生数学学习的内生张力。

律动,原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我们把课堂看作人的一种生活,这里的人是指师与生,课堂就是师与生一起为自身发展共同创造的生活。作为追寻本质的一种课堂质态,“律动课堂”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落地生根,真正成为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践建构。

一、 结构关联,“律动课堂”的网状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关联处是教师把握时机的关键点,这里的关联处,主要是知识的结构关联和学法的结构关联。

(一) 知识的结构关联的时机把握

一般知识学习发生发展的规律主要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就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数学知识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学法的结构关联的时机把握

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階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还是以上述课例来谈,课的最后环节设计——回顾知识,拓展想象。让学生进行学法的回顾。

师:今天我们是如何学习确定位置的?想象一下,以后还会有什么确定位置的学习?

生:我们先是回顾一二年级的内容,是一条线上的确定位置,再学习用横竖两个方向来确定位置,以后可能还会学习用三层来确定位置吧?

师出示以后要学习的内容,从六年级到未来和初中的联结,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的关联,也学会用关联的思想去学习知识,应用知识。

二、 规律生长,“律动课堂”双主体互动

(一) 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

皮亚杰语:“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这是对儿童生长节律的认同,教育直至课堂,必须尊重这一基本方式,在于对生长节律加以认真的理解、认识和研究,勾勒基于儿童成长需要的阶段性发展路线,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依据,让每一节课都有“长”的感觉,也就是提升儿童的思维生长水平。

(二) “律动课堂”的双主体互动

律动课堂的教与学中,我们适时发挥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双主体互动推进教学,如果学生面对预设性提问时,不能展开思考,想说又说不出,或根本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通过生成性追问,给思维不畅者以疏导,令其打开思路.

案例: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有关后,让学生进行验证。

1. 先测量学具中透明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乘积,再用小正方体去摆一摆,

2. 看看摆的结果与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独立研究后再与小组同学交流,找一找有没有反例?

教师给出了三个长方体透明框架,学生能在里面摆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据如下:

长方体1: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长方体2:长3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长方体3:长4厘米、宽2厘米、高2.5厘米

生:老师这个2.5厘米高,也不好摆啊,怎么办呢?师:那用数个数的方法想一想,半个半个数,几个为一个?

生:哦,我能数出来了,可是要不是半个半个加,如何办呢?师:想一想,一定要把所有小方格都摆满吗?如果最少摆多少个能算出个数来呢?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在操作过程中,老师没有一味机械的等待,面对一个长方体高是2.5厘米时,学生遇上了困难:摆的不是整个数,教师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对生成的新问题组织交流,用数个数的方法,半个正方体的话,每2个说是1平方厘米。不仅动态处理了学生的操作问题,也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长宽高也可以不是整厘米数的,这是一次动态调整。

三、 律动创编,“律动课堂”的创意趣蕴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知识点的整体结构和知识的重难点都比较容易形成一些知识口诀,以往的数学知识口诀比较散点,也没有一定的体系,而且这些知识口诀往往更像公式,呈现给学生的感觉比较机械。“数学律动歌谣”数学知识儿歌——肢体语言表达两者相融合,这里的数学知识儿歌和肢体语言表达不求统一,个性创编,这种创编力的过程正是思维生长的过程。数学儿歌——肢体语言,两者融合的过程正是一种手脑统一的过程,口、肢体与大脑的三者连接有助于知识的内化,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律动操注重以学生创编为主,在知识总结和单元总结,将知识点和知识的整体结构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创编数学儿歌,并编排肢体动作。从最简单的数学表达入手再到复杂的知识整体结构。

小学数学“律动课堂”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提升,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是追求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指向的是育主动发展的人。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里,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思维的深沉的,学生在思索中前行,表达自己的心声,师生一起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成长的律动,转化到课堂上我们感受着生命最美的旋律。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

[2]钟启泉.读懂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作者简介:朱艳艳,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城南乡新闸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主张
“琢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介质
体悟数学
“童心数学”的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
协进化学:指向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探索
“环境英语”的主张与实践
“生长数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愿景
CLIL
精实:高中数学减负增效之道
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