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及调适对策分析

2019-03-22罗焕佑温盛勇

卷宗 2019年8期
关键词:调适心理危机高校大学生

罗焕佑 温盛勇

摘 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危机事件屡有发生,既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又给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调适

大学生本是一个朝气蓬勃、渴望新知、充满活力干劲、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群体,然而,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困扰增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陷入了心理危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要深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来源,了解和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有效规避和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

1)学业压力引起的心理危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学习,但不少大学生步入大学后,逐渐迷失了学习方向,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热情下降,难以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一旦遇到问题,就焦虑不安,从而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收效甚微,致使他们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然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产生了自我矛盾冲突,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使得他们烦恼不断,萎靡不振,诱发了心理危机。

2)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心理危机。随着大学生心理发展,他们渴望与他人和谐相处,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肯定以及信任,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性格因素,不善于人际交往沟通,导致他们变得更加孤僻、自闭,产生社会恐惧感。有些大学生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自视甚高,自以为是,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不受群体欢迎,一遇到打击,极易诱发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猜疑心重,对人存有戒心,缺乏真心,导致人际交系紧张,影响了学业身心健康,导致心理危机。

3)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就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不少学生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化,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他们发现就业难,工作无着落时,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产生严重的失败感和挫折感,对未来失心信心,变得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或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若不及时发现、疏导和解决的话,就会引发心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薄弱,抗挫折力不强,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锻炼,致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当他们就业时,常常不知所措,一旦就业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导致抑郁症发生。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调适对策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成长环境。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温馨和谐,则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使学生身心愉悦,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要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成长环境,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行为表现,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乐观旷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尊重、关爱、理解、信任学生,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其次,高校要积极创建宿舍文化环境,优化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集体观念以及合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再次,高校要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点燃激情,激发创造,展示自我才干,彰显个性风采,体现自我价值,满足大学生心理和精神需求,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2)加强心理健康和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手段。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教育,健全大学生人格的思想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危机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首先,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课作为必修课程,通过知识讲座、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认知误区、症状表现以及危害,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思想状态,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巧,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危机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等专题讲座和教育,促使大学生了解心理的先期征兆,掌握心理危机的自我保护方法,从而增强大学生危机识别和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指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有限的大学生活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自我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巧妙解决自己的心理危机。

3)加强危机源控制,有效规避心理危机。要想有效预防和规避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最为关键是要加强危机源的控制。具体包括:一是帮助大学生改变对危机源的认知和评价。生活事件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来源,生活事件处理不当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危机。因此,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对危机源的認知和评价,引导大学生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坦然面对生活事件,不应将生活事件看作一次打击,而要将其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一次成长的机会,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二是家校联动,减少危机源,防止心理危机的形成。高校应做到家校联合,合作育人,尽可能多地减少大学生的危机源,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比如,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压力管理,了解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准确把握自己孩子的思想状况,以便及时有效疏导,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和处理压力,防止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

4)完善预警系统,提高心理危机处理效果。心理危机预警,即通过明确预警对象和范围,分析预警指标,获取预警信息,进而做出恰当地评估,以便及时采取行之有效对策控制心理危机。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明确预警对象,注意其心理变化。高校要新生入学时,要注意做好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为每个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之后再利用日常观察和阶段性排查与筛选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和识别大学生各种潜在的危机因素,防患于未然。对于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予以高度关注,重点帮助,深入观察其心理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二是根据深入掌握的预警信息,进行有效评估,判断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以此明确是否需要对预警对象进行危机预告,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降低心理危机的危害程度,化危机为转化,防止大学生爆发心理危机。三是当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要注意利用信息通道,及时让学校有关领导掌握情况,实时启动危机预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处理,并及时做好心理危机者的心理修复工作,避免产生负面情绪,从而有效化解当事人的心理危机。

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会给学生、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危机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和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宏,叶勇.高校危机中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的考量及其调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李大维,张囝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调适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3]刘应君,杨美新.大学生心理素质堪忧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猜你喜欢

调适心理危机高校大学生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