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校训的德育功能及创新研究
2019-03-22许兰玉
许兰玉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 201300)
高校校训彰显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学校的灵魂。校训通过其自身的控制力、感染力引导着高校的办学方向,弘扬高校精神,锻炼师生灵魂,传承文化传统,推动者学校的文化建设。上海既是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水平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又是全国高校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引领着全国的文化方向与人才动向。那么,上海高校校训在塑造上海名片、发挥上海文化领头羊方面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1 校训的含义与作用
“校训”一词是晚近才出现的。从汉字各自成义的角度来讲,“校”“训”并非一义,“校训”联缀出现也并不具备现今的含义。大约在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教学体制传入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堂开始出现,“校训”一词才应运而生。然而,“校训”这一概念的运用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产生,如管仲所作《弟子职》,即是最早的学生守则,其内容包括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已初具校训的教化功能。而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校训当属南宋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包括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分别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后世的校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高校从创立之初,即具有国门大开、西学东渐的时代底色,如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最初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蔡元培执掌校席时,又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后又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多种提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西学兼收并蓄的思想观念已扎根于北京大学的精神世界里,标示着北京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明确时代性。
全国高校校训的语词几乎全部出自儒家经典及西方文明,反射出高校校训强烈的德育功能。
(1)高校校训以修德、立志、求学、崇实为其主要内核,表达着对学生从立身处事到学习求知的规范与教育,与古代儒家人格理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是其道德治国模式的延续方式。
(2)高校校训同时也是同道者的聚合剂与共同表达。许多高校成立之初,其办学者的办学宗旨往往成为其招兵买马的理论旗帜,在这些抽象语汇的感召下聚集一批志同道合者,成为该校的生存之本与立身之道,往往也从中提炼出该校校训。
(3)同样地,高校校训也是一校区别于他校的标志性表达。如许多师范类院校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身正”的立身要求做了特殊化的表达,而许多医学院的校训往往会出现“博爱”等字体,同样表达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理想。
2 上海高校校训的内涵及特点
前文述及,上海是中国经济体量最大、教育资源最多、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聚集着全国最优质的一批高校,引领着全国的文化方向与人才动向。作为如此精英群体的求学之所,上海高校以什么教育理念示人,将关系到这些精英的成长成才之路,进而影响着全国的人才质量与社会发展方向。这些可以从上海校训中寻绎出一些端倪。
然而,关于上海高校校训的专项研究,目前只能找到刘永《上海理工大学校训的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一文。上海理工大学校训为“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本文作者认为该校训体现了《易经》乾坤两卦的“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以“情感—道德—超越”为核心结构的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人才的才性同合论和德才兼备、以德统才的德才之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大学之道。就笔者看来,该校训仍然不脱高校校训修德、立志、求学的范畴,而“勤爱”一义则从其前身之一的沪江大学校训继承而来。
当我们把上海各高校校训进行排列对比可知,这些高校与全国其他地方高校对德育的重视和要求并无二致。例如: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上海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经济匡时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上海大学:自强不息,求实创新
上海外国语大学: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诚信宽容,博学务实
华东理工大学: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东华大学:崇德博学,砺志尚实
华东政法大学:笃行致知,明德崇法
上海理工大学: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上海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求是笃行
华东师范大学明确提出教师的道德标准“为人师表”,而同样为师范类院校的上海师范大学也将“厚德”放在首位,其他如上海财经大学的“厚德”,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明德”,东华大学的“崇德”,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格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诚信宽容”,上海理工大学的“信义”,均从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古老的德治传统的回望与取法,尤其是华东理工大学,其校训用“明德”,同时还将《大学》开篇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镌刻在学校攀登碑上。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大学一解》用此开篇语总结清华大学三十年办学经验。他指出:“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明明德”意为弘扬光明正大之品德,梅校长说:“学子自身之修养为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亲(新)民”意为弃旧图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梅校长说:“大学新民之效,厥有二端:一为大学生新民工作之准备;二为大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梅校长的洞察很具有说服力。身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最著名校长,梅校长触摸到了《大学》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哲学纲领的实质即在于揭示教育的德育功能的重要问题,教育在于培养有道德、能自新、可达到至善大道境界的理想人格。上述高校校训反复出现的“厚德”“明德”“崇德”等语词,即是对这种理想人格的回应与呼唤。
然而,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反映在高校校训上最突出的有两点:务实与创新。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求实创造”,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匡时”,上海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求实创新”,华东理工大学的“勤奋求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博学务实”,上海师范大学的“求是笃行”,措辞重合度极高,展现出一种脚踏实地而又开拓进取的昂扬斗志。上海地处长江口,水陆交通发达,曾经长期租界林立,城乡杂处,华洋杂居,使得上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最早、最深入地接受了西方工商业文明所秉持的自由平等、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如上海财经大学校训“经济匡时”,即摒弃了中国传统士大夫耻谈经济的信条,而是倡导经世致用,用财政经济匡扶社会,既鲜明表达了财经大学的专业特色,也明确传达出经济强国的美好愿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校训,更是将务实精神进行到底。“博极医源”强调要穷尽古今中外医学领域的一切成果,“精勤不倦”强调把一件事情反复做到极致,正是对医务工作人员细致、耐心、精准等素质要求的高度浓缩。而上海海事大学直接提出“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单纯地将这两方面突出地表达出来,既符合大航海事业的工作特性,同时也将西方海洋文明的精神实质阐释得淋漓尽致。
上海高校开放性的另一方面,则表现放眼全球的开阔视野与振兴国家的宏大抱负。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不仅彰显了外语类大学的专业特色,同时也传达出该校“学贯中西”的恢宏愿景。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则强调校友反哺学校、回报祖国的良好祝愿,这也许与该校校友多社会名流、多海外学者有关,表达出校友对母校、对祖国的一份责任。上海同济大学则在2014年4月24日起草的《大学章程》第十条,定校训为“同舟共济”,校风为“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一方面表达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开放合作心态,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高校开放性的最完整版本。
然而,这种开放性要建立在“厚德”“明德”“崇德”的基础上,作为师生学习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工作。
3 上海高校校训功能发挥的问题反思及应对策略
高校校训作为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上下的通力合作、共同践行才能落实。然而,我们就上海高校校训的排列对比中,可以发现这些校训有过于抽象空泛之处,缺乏明确清晰的概念界定与审慎权威的内涵解读,使得全校上下的学习践行活动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问题概括来讲,主要是“两化”,即学校工作形式化、道德目标口号化。以上所举上海高校校训,其措辞重合率极高,其愿景表达总体趋同,而且逻辑次序普遍混乱,功能定位模糊不清,这些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有关部门对现行校训加以修正和细化,另一方面也需要这些部门对现行校训进行明晰化解读与权威化宣讲。然而,就笔者调查所知,校训基本上沦为刻在学校建筑物上的装饰图案与各色大会发言者的假大空口号,其具体含义变得非常模糊混乱。而对于听众与观众而言,也很少驻足聆听,基本被日常学习生活完全遮蔽,更遑论作为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去身体力行?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拟提出应对策略如下。
(1)敦促学校有关部门对现行校训进行权威修正与解读。高校校训是一校立身之本,是其全体师生价值凝结之所在与行为规范之所依,如果各行其是,只会削弱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因而需要对校训进行权威的修正与解读,从而形成权威的版本,用以指导全校师生的思想与行为。
(2)敦促学校有关部门对校史的研究与整理。高校校训常常与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紧密相连。了解校史,才能寻找到现行校训的木之根本、水之源泉,也才能从根本上完整准确地解释校训的来源、演变及其内涵。学生也可以在学习校史的过程中更深切地体会校训的丰富内涵,从而为践行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3)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们传达校训精神,营造热烈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校史宣讲、知识问答、公益实践活动、演讲赛、辩论赛、课题组活动、务虚会讨论等形式,都能让学习者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校训精神,真正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从而充分实现校训的德育功能。
(4)校训要充分发挥其感召力,还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加以宣传,采取相应的落实措施。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开发校训校本课程、校训研究专题以及设立校训宣讲日等方式来加强校训的宣传。此外,还应该将校训教育列入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通过对校训的宣传,使师生在自觉层面上认同和理解校训的内涵,并能转换为现实的行动。
4 结语
校训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同时具有显性和隐性功能,如果能够有效发挥校训的德育功能,将校训作用的发挥落到实处,避免把校训停留在口号、形式上,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当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不断重视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并且不断挖掘高校校训的育人功能。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中,应当以校训为指引,将崇高的人格理想、远大的精神志向和扎实的行持功夫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人生的蜕变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