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战略与全面实现小康对湘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9-03-22戴卉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湘西精准发展

戴卉馨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1 精准扶贫的含义、背景及意义

1.1 “精准扶贫”的提出及含义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湘西州考察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导思想。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反义词,指的是对于不一样的贫困地区环境、不一样的贫困人群特点,使用科学的方式把扶贫对象做好精准辨别、精确帮扶、精心管理的方式,解决贫困。换句话说,精准扶贫是对于贫困群体来说,哪一个贫困就去帮扶哪一个。

1.2 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帮扶工作存在许多盲点。比如,扶贫的针对性较弱,绝大多数是在“扶农”而非“扶贫”。这种粗放式的扶贫可能是工作方法有问题也可能是现行的扶贫制度有的缺点,许多扶贫的项目采取粗放“漫灌”。换言之,我们要解决的难题就是把钱和相关政策用在谁的身上、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怎么样等的问题。专项扶贫更需要对准贫困人群,尤其是那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一定要花在贫困居民那里,花在最迫切需要的地方上。

1.3 精准扶贫提出的重大意义

新的时期我们党及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重点和突出点就是精准扶贫。我们党和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大大减少了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也使得贫困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也恰恰证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看重扶贫工作。

精准脱贫更是关系到我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国家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那么,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就是其的重要保障,扶贫工作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在于帮助贫困地区尽早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 湘西州贫困的主要原因

湘西州全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的西北部,其中凤凰县、古丈县、永顺县和龙山县等七个县被纳入我国扶贫县。人口将近270万,其中贫困人口约有160万,贫困发生率达到了52%,且大多分布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

2.1 自然生态环境恶劣

湘西州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的西部贫困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导致其贫困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第一,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分布,土质差并且土层浅薄,人多地少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湘西州农民收入来源少且收入单薄。第二,纵观湘西州的地理方位,这种位置决定了其自然灾害多种多样。洪涝灾害和旱涝灾害非常严重,这也是湘西州每年返贫人口数量约等于脱贫人口的数量的重要原因。

2.2 人力资本水平低下

约束着湘西州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低下。根据走访的100户贫困山区的家庭,这些家庭分布在湘西州腊尔山、红土壤、吕洞山和永龙四大典型的贫困地区,这些家庭的家庭成员很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上所占比重竟然没有达到20%,其中甚至有12%的农民是文盲。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2.3 思想观念落后

湘西州内群众普遍迷信思想严重。封建的思想四处盛行,香火不断的神庙几乎在各个村寨都随处可见。对于那些年久失修的教学楼建筑及破烂的桌椅板凳没有人去主动进行维修,反而对于那些祭祀场所,人们会自发的去进行维护及维修。

3 湘西州贫困的现状分析

该次调研选取了腊尔山、红土壤、吕洞山和永龙共计100户进行发放问卷调查。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有98份。此次调查的大致内容涵盖了:(1)基本情况;(2)精准扶贫战略知多少;(3)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意见。

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贫困户的性别、种族、年龄等,从他们反馈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年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有20户,在1 000~3 000元的有55户,年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有18户。我们还发现,当地居民经济来源几乎全是以最原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通过政府和亲戚的帮扶为辅。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贫困户接受政府建档立卡比几乎达到了100%,这也是我们精准扶贫政策的“精准”的体现。

4 湘西必将走出一条金光大道

回顾共和国的历史,很少有一个边远贫困的地区能够像湘西州一样深深吸引着国家领导高层的关怀。高层深度聚焦湘西,是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的。

现湘西已高频曝光于大众视野当中,汇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可谓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力求尽早破解湘西州发展的难题,厚植发展。紧紧扭住全面小康这条主线,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歼灭战。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带动了湘西州经济的发展。湘西州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集中力量抓好以杜仲、银杏、烟叶、茶叶、柑橘、猕猴桃、百合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将具有湘西特色的黄牛、黑猪等养殖业积极推进发展,以最快的速度把贫困村的产业空白填补好,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开发利用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推动湘西州经济的增收步伐。现阶段如果靠单项的措施,常规的手段,很难奏效。只有敢于突破思维的局限,把精准扶贫放在全州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脱贫致富。旅游扶贫,这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反贫困的方式。主要是开发旅游资源和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湘西州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自然山水,这些都使得湘西利用其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走一条适合湘西州脱贫致富的新道路。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拓展提质,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凤凰,打造成国际旅游品牌,从而把湘西州打造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生态文化公园。

三是,创新扶贫机制,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增强内生动力,助力了湘西州经济的发展。大力创新扶贫工作的机制,才能增强湘西州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仅如此,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也进一步得到快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依托产业链的“湘西黄牛”和多种合作形式的“溪州米业”以及发挥了品牌效应的“保靖黄金茶”等的多种金融支持模式,有力地带动了湘西州经济的快速腾飞发展。

猜你喜欢

湘西精准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湘西 国画
精准扶贫二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