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慈溪职高机电专业实践为例
2019-03-22潘荣荣
潘荣荣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浙江慈溪 315300)
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学徒制”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国务院明确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和措施,确定“开展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目标和任务。2017年,慈溪职业高中机械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二个专业为“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宁波技师学院、慈溪模具产业创新中心合作,共同培养“双高型”技能人才。全新的合作模式,为机电专业群的教学计划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活动的形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1 “现代学徒制”概念的界定
“现代学徒制”是先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模式。运用“现代学徒制”使毕业生与企业无缝对接,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教育的过程既是学生在学校接受职业技能与素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在企业操练岗位技能的过程;在学校与企业轮流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方向清晰,大幅提高了学校教育和企业操练的针对性和效率;完成学业后就在其操练的企业实现就业,完全相符“零距离”就业的要求,就业的工种和岗位更具般配性;校企“双主体”,就是教学和生产相融合,把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协同育人。
2 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需扭转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真正把“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缺乏深入的合作意识,对学生关注度不够;企业也比较随意,职业学校相对被动,校企合作停留在形式上。
2.2 政策措施不完善
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财政投入和企业培训学徒的成本不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仅仅强调社会责任是不能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的。会有部分企业出于某种原因考虑不会使用其骨干技术人员作为师傅。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仍然采用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教学,造成技能指导不足的现象。
2.3 协调管理不到位
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变需要心理、环境、文化等适应过程。由于少数企业管理模式不同以及一些师傅过于严厉或不认真指导,学徒不适应岗位,情绪低落与企业和师傅发生矛盾,这是协调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2.4 学徒流动性大
由于工资、人际关系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学徒不愿意在合作企业工作。企业早期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成本没有效益,与校企合作的初衷不符,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借力校企联盟,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这几年学校分别与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鸿达电机模具有限公司、慈溪汇丽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成立校企合作联盟。与联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定期组织学生和专业教师参加企业一线的生产实践。组织高一学生企业见习、高二学生跟岗学习、高三学生顶岗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常规来做。通过对外开放办学,机电专业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赢得了企业的认可,大大提高了慈职对外知名度,为慈溪制造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3.2 着力企业见习,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018年试点在五个班级中试行,责任教师下点管理,企业师傅结对跟岗。学生在企业真实场景中,通过听讲座,了解企业文化及制度;通过看岗位分工,明确跟岗学习的任务。2018学年第一学期专业部安排2017级机械类专业和电气类专业共260人参加对应企业的跟岗学习活动。跟岗见习活动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从工作岗位中提炼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见习是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中,学生向学徒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建成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实施双导师制度。
3.3 助力学徒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对接
学生分小组跟岗见习,企业技师教授模具尺寸测量、制作工艺方法。跟岗实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企业实践活动记录表,由师傅根据学徒的实习表现在记录表上签字并给予评价。实施双导师制,学校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企业确定技术人员做师傅,负责学生岗位技能学习。以现代化实习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让学生主动“走出去”接触社会和企业;另一方面把师傅“请进来”现场指导教学,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岗位操练,推动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融合,促进“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4 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对策建议
4.1 因人而异,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任务,学校与企业按照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发展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一起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导三动三转”战略,即按照政策引导、市场指导和专业指导,运用机制驱动、合作驱动、项目驱动,实现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平台的制度化,集团化、市场化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工学结合、工学轮换、岗位实践、订单培养、集团办学。通过“四进五接”,即实习实训“看、试、练、干”四递进,教学教研“校内理实一体+校外工学结合、校本师资+企业大师、校本教材+企业教材、校本科研+企业研发、校企评价+企业推荐”五对接,创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综合职业素养培育平台,的“四递进五对接”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基地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的场所,加强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实现生产性实习实训课时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改变原有的评价办法,考核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方面评价学生,用专业教学效果去评价教师。使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管理制度改革等。
4.2 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深化改革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的基础上,以“工学交替”为教学组织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根据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实施三阶段教育机制。
第一阶段:学生在前两年学完基础文化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基本技能课程的学习任务,掌握专业要求的基本技能,企业选派行业技能骨干和一线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提供实习、简单任务的工作实践等,使学生能够体验、模仿、尝试和感知企业行业文化。
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基础课程教授的同时与慈溪市技能鉴定中心合作让学生考取职业技能中级(四级)资格证书;利用第五学期采取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行工学结合,采用双导师制,学校的专业教师作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企业的技术人员作师傅负责岗位技能操练。学生完成校内学习后,由学校安排进入企业当“学徒”,由企业组织师傅岗位学习;学校派教师帮助企业对学生管理,协助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指导,让学生体验从“学生→学徒”的角色转换。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学校负责统一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负责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通过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过程,学生由“学徒→准员工”的角色转换。采用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构成学习小组,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岗位所需的技能。
4.3 改革教学组织、创新管理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度的背景下,现在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需要改革,以适应教学空间的扩大,参与者的多样化。采取的合作方式要灵活多样,把人才培养作为目的,把过程共管作为手段,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管理,实现专业建设责、权、利共分担,形成互利共惠的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构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开放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课堂教学与工作场所培训”的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精心推动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形成与现代职业教育相一致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评价方式,为“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5 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并不等同于“学校定向培训和毕业分配工作”。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学校应灵活运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