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途径探索
2019-03-22申新洪峰
申新,洪峰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山东威海 264200)
近年来,大学生党员队伍稳步壮大,是国家党员干部的重要储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办好高等教育,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1]。如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历史意义[2]。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其全面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不仅是高校党建的首要任务,也是关乎我们党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理论向量
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目标、方式、内容、主体、对象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行为,研究如何将新思想融入其行为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如若无变,则不成新。“新思想”意味着“新变化”,而“变化”有变化的向量,即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关乎向哪去、走多少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在“变化方向”上与以往同向。时代变化在方向上有转折和同向发展两种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问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3]的重要意义,这在本质上以往叶脉相通。由此,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根本目标、主体和对象均未有改变,主要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锻炼工作能力,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变化程度”较大。从社会角度而言,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综合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就需要大学生党员快速学习、适应、融入现实环境,并引领、带动广大群众不懈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锁定了当前的历史发展方位,并从内涵与发展、自信与责任、服务与贡献等方面对大学生党员提出了新要求;从个人角度而言,新的变化和要求不仅能够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同时也能为青年人才创设有利的成长空间和契机。基于此,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需要在理念、内容、方式和制度几方面融入新时代的思想,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正向的引导。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对156名高校大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所示,66.72%的党员对当前高校的教育工作表示认可,但也有部分党员表示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1 理念保持正统,但鲜活性亟待挖掘
指导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价值养成的过程[4],虽然当前的指导理念较红色、较正统,但是立足实际、践行新思想的力度仍然不够,对社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把握地不深入、不透彻,敬畏、尊重的理念欠缺,导致鲜活性不强。
1.2 内容趋于系统,但时代性仍需加强
72.45%的大学生党员表示教育内容仍需要经常性、即时性更新,多涉及前沿类、热点类问题。当前,大学生党员群体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极易对拘泥传统的内容产生厌倦、懈怠情绪,反而对新鲜的事物更好奇。但是,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大多空泛,甚至在社会多元思潮的激荡中失语、在身边鲜活的热点话题旁失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便有了更丰富、新颖的时代内涵,需要大学生党员从历史方位、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角度体悟新的变化,因此,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创设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内容环境。
1.3 形式日渐增多,但仍难激发内生动力
新媒体快速发展,但网络平台大多宣传的是文件通知,难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内生动力。当前,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主阵地是线下,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在多媒体平台上鲜有交流和互动的途径,难以实现真正的互通,甚至出现了在多维度、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环境中“失踪”的现象。
1.4 制度逐步规范,但持续性有待加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根据数据反馈,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制度,但依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教育、重形式轻管理等不良现象[5]。因此,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持续性需要加强,形成更全面的监督、约束机制。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途径探索
2.1 牵头抓总,注重理念的生态化
以人的幸福为奋斗目标是当前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首先,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把握其彰显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品格的精髓,了解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理论和实践意义[6];其次,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需求的新变化,根据新变化探索新规律、遵循新规律,使党员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个人最需要的,同时也是最能代表时代发展的能力和知识,从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成长。以“尊重人”为本,以“敬畏时代”为原则,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才能够更鲜活地发挥价值作用。
2.2 成风化人,挖掘内容的共鸣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意味着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环境和内容发生了改变,想要达到二者的融合,就需“因事而化”,既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又要找准能够引起大学生党员思想认识的共鸣点。第一,满足大学生党员的需求并不等于妥协和迎合,而是要掌握主动权,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给予则是最重要的途径;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对大学生党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盼望,也有着对大学生党员可堪大任、勇于担当的信心,唯有紧贴新时代思想,做好教育的内容设计,才能把握好方向、管得好大局;第三,提升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找准大学生党员情感交流的共鸣点、思想认知的增长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7],引起大学生党员的心理认同,使其能够悦纳、接受。
2.3 以形促力,丰富形式的多样性
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教育大学生党员要围绕三个字:“学”“懂”“用”,因此关于形式的设计可以从学习、内化、外行这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搭建课外实践平台。将新思想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就是要将新的、优秀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这不仅需要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将现实的环境和因素引入理论,再将理论从现实的环境、因素中厘清,使新思想的价值在理论与实践的互通中激活[8],还要进一步拓宽实践的深度,使其成为深化理论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延展新媒体平台。一是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巩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阵地,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具实现线上的自主学习,设立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党组织、党员与群众之间立体化、全方位的沟通渠道,通过微党课、品牌特色活动、榜样树立、研究探讨、竞赛辩论等多种形式形成真正的互动空间。
2.4 盘活重构,提升制度的持续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硬性基础是更科学的发展监督机制。对大学生党员而言,发展监督机制不仅止于发展和转正阶段,更应该注重转正之后的持续性。一是发挥高校教师党员的引领监督作用,通常而言,高校教师党员具备最先进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9],且在高校中数量比重大、影响范围广、党性信念硬、责任意识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有利推动力;二是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完善入党后的教育制度,通过定期收取思想汇报、组织专题培训、组织服务奉献活动等方式,对党员实行定期考核,并且打通奖惩机制,对优秀的党员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党员予以惩处,以此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