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9-03-22孙付春李晓晓杨涛
孙付春,李晓晓,杨涛
(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专业硕士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践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硕士类型[1]。我国研究生教育已逐步转变为以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专业型应用人才,这也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是规模得到大幅上升,实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效益、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同时,也因专业硕士研究扩张过快、严重缺乏培养经验等实际问题,导致了在培养过程中照搬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造成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问题。也就是说,目前,专业型硕士培养依然是面向理论教学为主、实际应用为辅,忽略专业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专业型硕士定位及培养目标严重脱节。由此可见,专业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其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贯穿专业硕士阶段始终
根据“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工业2.0)、工业自动化(工业3.0)与工业信息化(工业4.0)共存的阶段,其创业指数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2]。人才是企业发展第一要素、创新第一驱动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能力通常受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水平、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研发经验、创新精神、经济实力等基本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应单单是依靠实践教学环节,而应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贯穿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始终。
2 面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高艳等[3]人关于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应进一步增强基地实践环节、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落实校外导师制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给企业提供具有较强专业水平与一定创造力的人才。高校生源质量、导师队伍、课程与教学、创新氛围已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4]。因此,满足企业需要、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型硕士培养应该是现有教育模式首要目标。
2.1 优化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
(1)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首先,明确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满足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就是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且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为培养目标。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因缺乏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导致企业转型升级失败,带来巨大损失。换句话说,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不能够脱离企业实际需要,而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此保障企业在市场知识经济竞争中,拥有充分的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人才储备。企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使专业型的研究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获取实践经验的同时,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且掌握进行应用型研究必备的基础。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知识与技术需求,最终能够在未来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运用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技术或管理产品以及解决方案。
(2)创新课程和实践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单单是培养其各式各样专业技能,而应该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贯穿研究生学习阶段始终,具体包括课程教学学习、科技论文阅读与撰写以及科研项目研究等各个环节[5]。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接触最前沿技术、了解世界格局及产业发展趋势,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此外,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接触企业先进生产设备、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最新的技术难题,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要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师教学知识传授结合起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创新能力为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2.2 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针对机械类专业硕士培养计划,高校选派部分教师深入到企业进修学习,同时高校聘请企业合作人到高校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加强导师队伍师资力量。此外,还应落实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位论文责任,共同协助、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选题、开题、评审与答辩。校内外导师之间应加强交流联系,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指导学生。学校派遣较强科研能力的导师去企业与工程师进行技术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促进人才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此外,高校应完善导师考核制度与标准,健全奖惩机制,促进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建立起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新模式。
2.3 注重专业实践、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环境,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满足企业对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6]。相比于传统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校企联合是综合了学校与社会的多层次资源,横向集成高校的知识教育平台以及企业的实践应用平台。此外,还应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高校知识创造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使得学生多维度的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获取知识创新的能力。
2.4 改革论文评价体系,重视实践创新能力
关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要摒弃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学术型硕士评价标准,而应侧重于实践创新探索、专业知识的综合分析与运用以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甚至考查学生承担专业领域内实际工作的能力。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需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在专业硕士论文评价上要从专业硕士论文使用的相关技术应用于实践生产的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成本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考核,建立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重点考虑其应用价值的同时兼顾其学术价值,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问题发现于解决能力的考核。
3 结语
该文提出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针对机械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该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实践创新、工程应用能力。该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建设、高校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