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2019-03-22聂小军高英史雪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科三农人才

聂小军,高英,史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计划指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为乡村振兴进程加速推进和全面实现指明了前进方向。“三农”人才和干部的培养更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全国农林各大高校已纷纷开始施行职业农民教育,三农事业人才干部培养已经提上了新的历史高度,但这同时也对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农科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沿海一线城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升高,而农村广阔就业空间却鲜有问津,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这样的现状曾一度让农村发展陷入了窘境,如何打开农业发展的大门,叩响农业发展的钟声,奏响农业繁荣的凯歌,成为了解决农业发展窘境至关重要的关卡,新农科类人才培养及其成效便是打通这道关卡的重要撒手锏。

当前国内三农事业正面临着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问题,实现农业供给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有文化、有技术、有市场经济观念的建设者[1],农村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校毕业生去开拓进取,这为农科类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但同时这对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也出了一个难题,农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正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从全国来看,农科类人才培养的模式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并未形成科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急需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中国三农事业提供更多建设型人才,为农村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撑和建设力量。据农业部门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仅仅为万分之一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一项数据与中国却有着不小的差距,农业科技人员占比则能达到万分之三十到万分之四十[2],差距非常大,相比之下,国内农业科技人员对培养“创业革新一代”[3]贡献率远不如发达国家。

目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传统的农科类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因此积极思考和探索农科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农科类大学生日常教育尤为重要。

2 新农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2.1 新农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具有全员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范围普及,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却未能同步同幅增长,出现了明显的隔断层,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下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有学者在国内多家农业院校和涉农类专业做过调研,调研结果显示80.2%的农科类大学生认为大学应该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刚性需求,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学习内容;调查显示12.8%的学生对开展创业教育持无所谓态度,有7%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开展会冲淡专业学习。另外,调查显示有75.4%的学生认为当前创业教育开展力度不够[4],希望学校能够增设相关课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

由此可见,对于农科类大学生来说,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大学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和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最为集中和全面的场所之一。新形势下,农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尽可能在大学生教育中得到普及,普及还应当与农科学生的职业规划相契合,对拟进行科学研究和基层就业以及农业咨询服务的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并结合人才市场对不同职业的能力需求进行系统培养教育,让不同类型的农科类人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结合,充分发挥农科人才的专业价值,让高校培养的农科类专业人才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让每一名农科类毕业生都能在三农事业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三农”人才和“双一流”建设人才的需要,为国家“三农”建设贡献更多力量,为中国梦的全面实现砥砺奋进。

2.2 新农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具有全程性

通常来说,普通高等教育单位主要的教育工作集中在前两年,而大学生主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开展也是集中在这段时间,这对大多数农科类高校而言也不例外,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实现全程跟进和继续教育。

适应当前乡村振兴、双一流建设需要,三农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扎实的专业技术和理论支撑,这就要求新农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全程性和延续性,不论是专业理论课教育还是实践操作课程都应当注重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力争使创新创业思维贯穿到整个普通高等教育的过程当中,让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国乡村振兴和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插上腾飞翅膀。

此外,还要努力将引导和带领学生走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创新创业园地进行实践考察。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田园使者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高校可选拔优秀农科学子组建学生队伍深入广大农村调研农村发展状况,实地考察农村建设需要,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发展规划更多发展方案,多在农村开展创新性技术指导活动,帮助广大农村人民改善生活环境,带领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笔者大胆设想如果农科类院校能够将此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促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在科学研究与社会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上肯下大功夫和大力气,不断开拓创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能够真正挖掘和开拓新的农业市场和可能潜在的市场,那么做到农业科学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不间断、不脱节、不滞后便不是难事。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必将为国内新农科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高农业科技教育培养“创业革新一代”的贡献率,助推双一流建设快速发展带来可观性成效。

2.3 新农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还应该关注科学性和阶段性

有关数据调研显示,参照学生成长发育历程和适应过程进行科学化、阶段化、合理化设计教育教学环节将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学生在普通高等教育期间,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再创造能力有所不同。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设计不同方案以贴合学生真实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当下我国农村发展壮大急需农科人才,而目前国内职业农民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却因受课程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的限制,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用并不是很高,所学内容与农村建设发展实际需要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这就需要农科类院校在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上查漏补缺,针对当下职业农民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总结归纳问题和根源所在,根据学生的所处不同阶段制订分阶培养计划,并在分阶培养计划中充分考虑方案的科学性和阶段性,设置可以锻炼学生专业知识、实地考察、科学设计的培养模块,让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教育的科学规律在汲取知识的不同阶段获得应需的养分,能够与时俱进获取更加适宜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农业的明天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建设人才和队伍。

2.4 新农科类人才的培养还应当注意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意识

教师队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还应当对教师队伍加大培养力度。教师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队伍,为农科院校专业教师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提升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是新农科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步,要设法让创新意识融入高校教师的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在日常课堂上随时接受创新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每一堂课之中,与学生课下创新创业实践互相促进,形成双向联动作用,提升学生整体创新创意能力,为乡村振兴发挥最大作用。

此外,制定与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相符的支持政策和具体制度,如提供充分的海内外交流学习机会和经费,让每一名高校教师都能拥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全面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多方学习各地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案例,以全面系统支撑新农科类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也应当结合创新创业成效进行适当调整,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加大创新创业培养力度,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突出的教师应当根据有关管理考核制度给予一定奖励,充分调动每一位高校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农科类院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质量。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却也是农业发展中国家。我国新农村建设壮大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前途命运[5],事关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事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代的召唤,加强农科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背景下,“三农”事业需要大批农科类人才,这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群体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同时这也对“三农”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对农科院所专业人才定向培养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完善新农科类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较为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十分必要,这需要每一位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共同努力。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时刻召唤着广大有志青年和专业人才加入乡村振兴建设的队伍中来。壮大乡村振兴专业力量,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振新建设,以创业创新带动劳动就业,对培养农业生力军、经济结构调整和缓解就业矛盾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农科三农人才
人才云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