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2019-03-22王康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林双创导师

王康

(浙江农林大学集贤学院,浙江杭州 31130)

1 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动实践

我国创业教育的概念起步于1999年,经过近20年的时间实践探索,已经在全国开花,因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浙江省作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地之一,近年来成效显著,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吹响了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号角,同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全省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的发展需要。截至目前浙江省有102所高校建立创业学院,并且普遍启动“2+1”“3+1”“4+2”等新型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改革,成立了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许多学校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园和众创空间,建立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

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虽成效显著,但政府协调、企业支持、高校反哺的多元一体化协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思想认识方面,部分高校对双创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其融入于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具体进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和功利,将简单的技能与技巧培训等同为双创教育;开放、多元、包容的创业观念也尚未形成。(2)师资队伍方面,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实践经验;企业型、社会导师在师资队伍中比例偏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缺乏系统权威认证。(3)体系建构方面,创新创业思想未融入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措施与激励引导的制度与体系尚未形成;政府、高校及社会未围绕创新创业形成合力;创新创业“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不够完善。(4)硬件资源投入方面,创业扶持资金的来源单一且数量有限;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种类数量不够丰富;产学研创新创业平台搭建数量与投入不足;针对创新创业研究的相关资助与成果偏少等问题并存。这些现实问题已构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阻碍,亟须解决。

科学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应是高校主体、政府扶持、企业协作的多元一体化系统,三者相互作用和影响,缺一不可。该文认为,以浙江农林大学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从加大资金力量投入、提高师资队伍保障、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双创制度和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加强校企联动协作等方面做出努力,有利于构建科学完备的地方高校创新学业教育机制和保障体系,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3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农林类高校,该校创业教育启蒙于2010年,是浙江省内较早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在农林类高校中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近年来,该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日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初步形成,主要由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师成长体系、创业教育平台体系、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构成。呈现了“一体多翼、协同推进,全面覆盖、发展个性,聚焦农林、产学相益”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2018年获评“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一体多翼、深度融合”创业教育模式和经验,已被多所高校吸纳借鉴应用。

3.1 体制保障是前提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体多翼”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体系。“一体”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集贤学院,“多翼”指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下,建立了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集贤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集贤学院是兼具行政职能的实体学院,统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专项培训和创新创业教学研究。

3.2 经费保障是基础

2015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经费1 500余万元。每年设立创业教育基金200万元,创业平台建设260万元,校友设立“嘉韵风险投资基金”1 000万元,2017年起设立“许行贯农创基金”100万元。累计发放校外创新创业奖学金150万元,资助学生创业团队40余万元。学校对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奖励和资助,资助毕业生现代农林业创业240余万元。

3.3 制度保障是根本

浙江农林大学加强双创教育制度设计与创新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将“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造就一批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作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修订了《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活动管理条例》《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修订)》《浙江农林大学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指导意见》等双创教育制度7个,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实践的比例。通过创新创业成果(报告)替代毕业论文的方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突破。

3.4 师资保障是关键

继续深入实施《浙江农林大学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实施计划》,通过开展创业导师选聘、师资培训、人才库建设、创业导师工作室创建和导师团队建设、创业导师和大学生培训结对等活动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项目等计入教师考核相应工作量,培育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创业导师队伍,现有校聘创业导师105人,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1人,省级创新创业导师2人。2015年以来共有62人参加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培训,派出建设创业导师数据库,学校出台有鼓励进修、挂职锻炼、外聘教师等文件。2015年以来学校共派出47人到企业挂职锻炼,259人次参加各级创业教育教学培训。

3.5 课程保障是核心

学校按照“全覆盖、深融合、广参与”的目标,构建起“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全体学生需修读《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2门通识必修课、2个学分创业类通识选修课、1~2门结合各专业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创业类专业选修课;全体学生须在各类双创实践活动中获得6个创新创业学分。建成《创业管理学》等57门创业类课程。已完成115门在线课程建设,553门在线开放课程上线并开展教学,引进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课程37门。集贤学院为学校创业班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创业理论+创业体验+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3.6 服务保障是重点

2015年以来,学校新建校外创业实训实践基地30个,过与各二级学院、校外基地共同完成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基地企业有机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训与实践模式。学校积极实施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集贤学院搭建了以“创业讲坛、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参访”为框架的“四创”活动体系,实现了学生参与的全覆盖。

学校建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农林大学创业孵化园,还建有大学科技园、现代农林科技园、校内外各类创业实践基地等,全方位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不断增强创业服务能力,除提供物业、会务、法律咨询、财务服务、代办工商税务证照、专利代理、技术许可转让、科技信息咨询、申报各类高新企业等基础服务外,还与有关银行及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借力为入孵师生创业团队提供投融资服务,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

猜你喜欢

农林双创导师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V eraW an g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