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转型路径研究

2019-03-22刘晓璐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刘晓璐

(闽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泉州 326700)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中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因此需要提振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转型。[1]它是新时期党对“三农”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本文立足于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浅谈乡村由衰落走向复兴转型发展的实施路径与效果探析。

一、加快培育乡村农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给的品种和质量没有契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要加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之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创新力与竞争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它对于破解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紧缺及其环境承载力的难题、保证农产品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市场与资源的双重束缚。这是因为农产品的供给并非单一的目标,而是多元化的目标,其中既包括食品方面的安全,也就是说以不到8%的耕地,维持着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还包括资源能力有限的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与竞争力的提升等。如何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是新时代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发展需要国家、市场、个人三方联动。以市场需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导向。例如,今年小麦开始下调最低收购价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根据区位优势,种植优质水稻、强筋和弱筋小麦,同时在改革中加快完善补贴、保险等配套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就农民主体而言,转变经营理念,让农业生产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生态种植业、生态牧业、生态林业等多种模式的生态农业,生产出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和绿色生态食品,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供应,为粮食安全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因此需要在行业、地域、城乡之间打破原有阻滞障碍,调配好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顺畅流通,融合发展新局面。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路径更加明晰。因此,需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产业优质高效发展。

纵观这几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在加速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引发出“三农”问题。从此,农村社会呈现空心化、贫富差距、留守儿童、土地抛荒、土地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及时制定农业农村支持保护的新政策与新路径。2017年6月1日,新华社授权播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18年中央1号文件“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方案。随着“互联网+”农业、共享农庄、智慧旅游、新集体经济合作社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释放农村活力,改造提升农业农村传统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以新集体经济为例。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土地实行集体所有、集体耕种,全面走上集体化道路。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解决9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并逐渐走上小康之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单独小农户经营“一亩三分承包田”受到严峻挑战,农业新型现代化推进十分困难。[2]如今中国全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曾强调:“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3]这一精神对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时代以新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实现土地合作与联合,其经营主体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他们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集中经营农户承包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合理经营,实行新农业合作化的转型,确保广大农户最佳的收益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乡村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对村民个体、群体以及整个乡村社会等不同层面起着不同的作用。乡村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和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助于乡村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社会风气,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可以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培育文明乡风,注重环境的美化,同时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乡村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其最基本的最接地气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激活其生命活力。

(一)文明乡风培育 保护乡村优秀文化

当前我国个别乡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乡土文化遭到破坏以及部分地区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因此需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它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到乡村的“根”,民族的“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方面,强力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以问题为导向,彻底清除乡村“脏乱差”。在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整体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分工明确,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不留给某些负责人推卸责任的机会;必须强化重点部位监督,坚持监察不中断,标准不降低,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形成道路绿树成荫、水源碧波清澈、游客休闲兴致的良好的乡村风貌。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各项事业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但也应看到农村一些地方不良社会风气盛行,例如天价彩礼不断攀升;人情礼金名目繁多、层层加码;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歪风蔓延。但其实,乡村文化也蕴含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核心与精髓中仍然存在着建设美丽乡村需要的精神价值和理念。如在乡村文化中,既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情结,也有“趋福避祸”的民间信仰;既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慈孝道德观,也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良善交往原则。因此,净化乡村风气,就应正本清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的文化符号相融合。例如,可以采集标本,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予以保护。博物馆、展览馆的展品可以让人了解和回忆过去的乡村岁月,重塑乡村文化主体的文化认同。乡村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文化生态区域性保护,主要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不改变当地生产生活环境,进行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保护。此外,还可以把传统文化纳入现代文化产业链中进行加工、销售以实现保护。

(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乡村文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内驱力,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使之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4]通过建设乡村文化载体,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注入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生态文明村、观光农业等,做到发挥特色与经济效益提高相结合,使经济与文化相互支撑,形成共赢共生的格局。

我国乡村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乡村不同的文化源流、生存环境、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决定了乡村现代文化产业的方式、途径与走向的差别。例如,重庆市南山风景区内的南山街道放牛坪,原来是南山深处一片僻静的乡村,后来经过精心打造建成一座具有13个房间文化风韵独特的民宿院落,推进特色民宿与农业休闲观光融合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途径;广东省云浮市龙山塘村凭借“禅文化”优势,打造六祖禅宗文化特色小镇,以禅文化带动旅游业,创建创新型禅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新风古韵并存的示范村;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是全国著名的竹笛之乡,近年来,余杭区中泰街道通过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打造竹笛产业园和竹笛演奏馆,同时还举办竹笛夏令营、竹笛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走出一条凝聚竹笛特色生产、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的乡村振兴之路。可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对于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具有时代意义。

三、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5]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要重视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持人才队伍的活力和效用,取得最佳的乡村复兴绩效。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身份向职业化转变,这对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表现出更高的层次与标准。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策其一要坚持精细培训与精准培育相结合;其二要坚持继续教育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其三要坚持立足产业与农民增收相结合。[6]例如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民学习的规律特点安排培训课程,积极探索“公司 基地 养殖户”、“学校 合作社 农户”的培训模式,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并开展教学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载者和使用者,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新时期,我们要把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融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机制和新举措,为乡村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6]

(二)搭建人才回流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留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较少,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严重。诚然,人才的外流并不一定必然会带来乡村的衰退,对于我国而言,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工业补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随着农村要素禀赋变化及工业剩余的不断投入,城市的资本和要素也需要投向农业和农村,为其发展寻求新机遇。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功能转变,与城市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平等发展关系,由此产生逆城镇化现象和大量城归族的出现。政府应主动抓住和利用工业化到达中期以后,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带来的“窗口期”,采取如下措施做好人才回流工作:

第一,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乡村要振兴,需要让曾经“走出去”的人才走回来,把他们在城市里积累的管理经验以及技术带回本土,造福乡梓。因此,需要政府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吸纳机制和制度化的参与机制,例如打造乡村创业孵化园,开设创业培训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营造良好的乡村创业生态环境,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同时要加强与在外“能人”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宣传家乡的发展变化和潜在优势。对于那些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人”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能人”回到家乡干事创业,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要创造返乡创业的社会环境,让返乡创业者有自豪感,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荣誉,让务农成为有体面的职业,确保乡村本土人才回得来、留得住。

第二,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青年大学生群体正是当前国家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乡村振兴呼唤人才的入驻。农村地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扎根农村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促进与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日前,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印发通知,要求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一些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且出台相应保障措施。例如云南省处于艰苦边远地区发展面临人才匮乏的难题,以国家政策为依托,在2017年出台新规将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年度计划;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和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学费代偿政策;加强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迁移户口、就业权益等保障。[7]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打开一扇门,通过这扇门使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经历的青年大学生更易获得成长和长才的机会;乡村振兴战略更是一个平台,为青年大学生走向成功铺垫一条康庄大道。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乡村振兴”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体现的是一个宏观的、系统的、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发展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8]“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9]因此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型可以为重振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消除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带来新途径。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