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创新研究
——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为例
2019-03-22林文君林翠生
林文君,方 晓,林翠生
(宁德师范学院,宁德 352100)
引言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各地传统村落纷纷响应国家战略和政策,开始了古村落的保护、古文化的传承工作。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重要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创收、乡村再就业等方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将旅游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如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有机融合起来,成为当代学者不断研究的方向。本文以闽东屏南县传统古村落龙潭村为例,旨在总结龙潭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成功模式,以期为其他传统古村落的振兴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相比于国内要早,Weaver(1998)从空间融合上,阐述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对于一个落后乡村发展来说非常重要[1]。有的学者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行性。例如阿波斯托拉斯基(Apostolakis,2003)介绍了遗产旅游背后的理论背景、供给和需求方法,认为角色的真实性作为现代营销工具,对遗产旅游动机和形象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2]。也有学者认为旅游业管理创新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迪米特里奥斯(Dimitrios,1998)认为,信息技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它实现了战略和业务管理的所有功能[3]。国内研究方面,陆晓清(2009)以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为例,认为融合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和技术创新[4]。姚云贵等(2017)以广西为例,从精准旅游扶贫的角度,提出了旅游景区+贫困村、旅游产品+电商、旅游合作社+农户、旅游业+精神文明四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模式[5]。李益长(2016)结合闽东畲族村落和畲族文化的特征,研究和探讨了闽东畲族生态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认为要在政府政策和机制保障下落实乡村旅游融合行动方案[6]。刘卓群和兰菊萍(2016)以景宁旅游产业与畲族文化产业融合为例,探讨了其发展策略,认为融合策略主要表现在旅游融合产品、旅游融合机制、旅游融合路径等方面的内容上[7]。
二、政策支持和保障
(一)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 “旅游+产业”政策支持和政策导向
为了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也制定了相关政策。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特色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七部委发文落实金融助推脱贫、打通旅游扶贫路。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利用“旅游+”和“生态+”等模式推动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二)地方省政府推行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产业融合发展意见
2017年8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的总体要求就是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在优化一产的基础上,将深化二产、强化三产、融合一二三产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旨在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强化创业创新扶持。福建省也相继出台了《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福建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建设与服务规范》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与服务规范》等文件,来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三)设定专项资金,落实行动方案
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将旅游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领域,由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开展项目审核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约300亿元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国家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升级行动方案》,强调产业协同,融合发展,鼓励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手工业、农业等发展,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方案也具体提出了行动安排。福建省也设立了福建省省级旅游专项资金竞争性扶持重大项目,福建省省级旅游专项资金等来扶持旅游业的发展。
三、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现状研究
(一)龙潭村简介
龙潭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的第三大行政村,位于屏南县东部。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一千余人,340户人家,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2017年止,多数人口外迁,村落不足200人常住,村落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屏南“四平戏”是当地传统戏剧,兴盛于清初,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产有龙潭古技艺酿造的黄酒、龙潭酒等。龙潭村原有120多栋明清建筑,外墙为夯土筑结构,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并不适于人们居住。龙潭村有一座“末代廊桥”——回村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建。该桥原建于村中,是屏南县建设完工年代最晚的一座石拱木屋廊桥,桥长26.1米,宽4.9米。桥拱以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屋建9开间40柱,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古民居、青石板路、小桥流水、木门、长廊构成了村落景致要素,淳朴和怀旧成为村落的风格。
(二)龙潭村乡村振兴模式现状
1.传统村落焕发新机
龙潭村是第二批福建省省级传统村落,截至2019年,两年间,龙潭村从一个破壁残垣的老村落转变为国庆黄金周日人流达到一万人的旅游村。古厝修复一新,纷纷出现常住人口返乡潮,常住人口600人。许多外地人口移民此地,或开咖啡屋,或开书屋,美术馆、四平戏博物馆、龙潭酒博物馆、民宿、图书馆等配套文艺设施齐全,成为小长假游客的打卡地。
2.龙潭村乡村文旅融合模式的发展历程
2010年,龙潭村因旧村复垦置换土地补充指标,有多栋古建筑被拆除。村落明清古建筑遭受一定的损害。2017年5月,龙潭村兴起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文创计划。龙潭村走出一条“旅游+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
第一,修复和保护古民居
龙潭村根据村里古宅的建筑特征,聘请当地传统老木匠,采取传统手艺,进行修复,材料由村里统一采购,极好保护传统古民居外观,让乡村活起来。
第二,活化传统遗产,挖掘传统文化
龙潭村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由于之前对于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不重视,许多四平戏的剧本遗失,会唱四平戏的人也日益减少,四平戏逐渐走向了没落。为此,龙潭建起四平戏博物馆,复兴四平戏戏班子;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或族内世代相传,如今也在村里建起博物馆,传承酒文化,屏南著名酒业惠泽龙酒业也结合了龙潭村,一同打造了惠泽龙龙潭酒,成为村里的主打旅游产品。
第三,搭建文化平台
龙潭村的复兴还体现在,在游客到来之前,建设了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公共设施,不少艺术家,艺术团队慕名而来,在龙潭村创作和交流,为龙潭村村民和游客搭建了古村文化平台。
第四,“谁租房谁修缮”的运作机制
村委代租代建,与前来的新移民签订了15年合同,在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钱租金,新移民根据自己的需求,装修古民居。到目前为止,龙潭村已经有32栋房屋有人认租,吸引了来自英国、香港、上海、厦门、重庆100多个外地人落户龙潭,长期经营和定居。
四、龙潭村“旅游+产业融合”创新模式总结
龙潭村“旅游+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乡村振兴模式已经使得一个传统衰落的村落变为欣欣向荣的旅游村落,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到来,龙潭村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融合”创新模式,由此本文对龙潭村“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作出总结如下,以期对其他传统村落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保护传统村落古民居建筑,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古民居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建筑,也是传统建筑的形象。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古民居建筑,修复好古民居建筑,是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还原,是对传统建筑复兴的尊重。陈鹏(2018)认为传统民居能历经百年甚至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与其设计建造时朴素的生态设计策略和建造方法是分不开的[8]。如今,不少古村落由于年久失修,大量人口外流,或者当地政府对此的无意识状态,导致大量古建筑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古建筑群落中突兀的现代建筑。但是案例中的龙潭村,在进行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的第一步策略就是修复和保护古民居建筑群体,通过就地取材地选择材料和选择当地木工,修复了古民居,这样就守住了传统村落的脉。再者,龙潭村重视对村落环境的绿化和整治,对溪流的定期清理,对村落公共空间、街道的规划设计和保洁。
(二)政府牵头,政策保障,促进文旅融合
建立支持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机制和政策,创建文旅融合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政府牵头编制畲村旅游规划,对文旅融合进行顶层设计。完善灵活高效的招商机制,复原传统村落文化。制定激励机制,激励年轻畲族群体返乡创业,利用年轻人的力量,协助他们培育文旅融合创业基地、文旅融合创业示范点,利用新技术、新概念、新思维,积极创造文旅深度融合。龙潭村制定了帮扶政策,采用“谁租房谁修缮”的运作机制,与租赁者签订15年的租赁合同,以3元租金每平方米、低租金的方式招商,同时也吸引了青年人返乡创业,外地人移民此地。
(三)传承传统文化,引进现代文化平台,包装旅游产品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可持续也离不开文化的内涵。搭建文化平台展示传统文化成为不少景区和村落发展旅游的方式。屏南的四平戏在80年代初,一时轰动全国戏剧界,被视为四平腔的活文物。如今的龙潭村搭建了四平戏博物馆,每周定时演绎四平戏,很好地传承了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屏南的黄家老酒以及黄家老酒业惠泽龙也进入了龙潭村,开起了黄家老酒博物馆,游客不仅可在博物馆里头品酒,同时也可以在博物馆体验喝酒摔碗的古时饮酒文化,黄家老酒也成为游客离开龙潭村时候的伴手礼。同时,龙潭村也利用新政策不断引入了音乐厅、美术馆、公益教室等文化设施,为龙潭村注入了现代元素,提升了旅游品位和风格。
(四)建设好传统村落的旅游基础设施,将文化创意嵌入各个设施中
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而这些旅游六要素的齐全,需要良好的饮食、住宿、交通、游线、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的提供和支持。所以在村落中,需要有餐馆、酒店或民宿、可进入性良好的道路系统、规划好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娱乐产品。目前龙潭村认领的32栋古民居中,有不少被认领经营为餐厅、咖啡屋、饮食商铺、民宿等。龙潭村的旅游基础设施良好,街道街巷空间干净整洁,一步一景致,尽收眼底。街道的垃圾桶还融入了文化创意的元素,每个垃圾桶上种满了多种多样的多肉。被认领的商铺也利用文创模式,注入现代人渴望的慵懒型生活理念,让游客来到龙潭,流连忘返,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五)植入文创团队,挖掘乡村生产与生活特色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年轻群体和外来群体是乡村振兴以及旅游发展的力量来源,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血液和活力。通过“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文创发展模式,龙潭村让许多外来文创人留了下来,他们带着艺术和学术的眼光,将乡村生产和生活特色打造成为文创空间,以新时代崭新的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了游客,让游客在体验中品味龙潭这个传统村落的特色氛围。
五、结语
传统村落是中国村落的瑰宝,是中国广大农村历史的见证,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如何振兴传统村落成为学者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的乡村复兴模式,总结了其 “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即“旅游+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模式和实现路径,以期对其他地域的传统村落的复兴有着实际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