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语文”背景下传统文化课程与平台的建设

2019-03-21

成才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语文校本中华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新课标也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在课程中加重了分量。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观主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同时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自己学校的语文学习课程和语文学习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座近在咫尺的课程资源宝库,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活动为平台为两翼,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让语文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为此,我校做了以下努力。

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选择

校本课程则是学校遵照教育目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学习内容。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可以开掘国学经典诵读、赏析,书法,国画,课本剧等;开发乡土文化,则可以依据地方特色,选择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如汉绣、汉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高龙、牌子锣鼓、武汉杂技等,都可以依据师资情况纳入课程范围。

在这些校本课程中,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达到智力能力训练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同时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结合,从而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建立课程“生态圈”。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通过组织教师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编写教材,集备教案,公开课观摩……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行,让校本课程得以扎扎实实地开展。聘请专家和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打造校本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平台。同时,还需制定一系列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从基础抓起,从习惯抓起,循序渐进

学书法国画,“头要正,身要直,写字认真心要静”,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学汉绣,一针一线,专注宁静;诵读古诗文、角色扮演,一字一句,字正腔圆。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品德情感滋养的过程,是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过程,一招一式,养成良好习惯,就是良好人格的养成过程。

(二)规范教学

1.统一时间和地点

有校本课程时间,提供专门的场地。校领巡视导定时检查,检查范围包括:时间、内容、学生考勤、学生学情等等。

2.分清阶段

以汉绣课程为例,第一阶段:注意力集中,学习基本针法。绣的时候针脚要整齐、密实;针距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刺绣的时候,线的松紧要合适,用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刺绣的时候不能走神,要盯住针和线,严防扎针走偏。就这样按部就班地从第一针练起,铺、平、织……教师向学生讲授最基本的执针、用针、结构之法。第二阶段:临摹。把作品上的图案绣得像模像样。教师可讲授如何读图,如何讲授相应的临图知识。第三阶段:指导学生利用基本针法创作。把想象力全部倾注在图案编织上,刺出高质量的图像。

3.更新教法

传统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大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多,示范得多,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上校本课程,采用活动课,更多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励,鼓励点滴进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热情,使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让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

4.教师尽量通过自制教学课件,开发教学资源,直观动态展示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建立评价体系

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材编写、课前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学生反应等方面评价。

2.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汉绣课程为例,看似简单的针线,对学生承载有很多益处。刺绣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耐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修身养性,放松心情。因而在评价操作中,不能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功利价值,只看重学生在比赛中获奖情况,而将评价眼光放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锻炼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3.评价过程系列化。课堂以激励为主,周周有课程;一月一总结,月月有点评;每学期评奖,期期有奖励——以此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他觉走向自觉。

(四)完善保障措施

为确保这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构建该课程的保障体系:

1.构建校本课程的管理体系:校级领导牵头,制定框架;教导处管理,落实教材编写,确定任课教师,课程时间地点;教师管理,组织报名和课堂管理。管理体系是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校本课程”在学校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和完善也应该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

2.充分利用校外和校内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教师队伍。我校的汉绣课聘请汉绣传人王燕老师主持,书法课聘请书法专家任该课程的教师,同时聘任校内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其它课程的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其他科任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逐步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

三、为课程实施搭建平台

为课程建搭建平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在学校基本的国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本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有较大比重,可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外阅读中同样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二)把地方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武汉市的学生可以把湖北省的地方教材《朝读经典》作为诗文诵读校本教材。《朝读经典》选文都是经典之作,都是包含了宇宙、社会和人生,博大精深,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可以每天晨读安排10分时间读经典,全校师生天天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不亦乐乎!

(三)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保障

1.谱写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校歌。如武汉市十九中的校歌“长江之滨,汉水之阳,杳杳书香浸润着古老的红墙白窗……”这既是对其校悠久历史文化的吟唱传承,也是美育的熏陶。

2.创办校刊。在这里,可以凝聚师生智慧,传承中华传统;在这里,可以弘扬人文、激扬人脉;在这里,可以挥毫泼墨,慰藉心灵……在碎片式电子阅读方式风行的时代,校刊可以让师生们重拾指尖划过字间的酣畅,得到心灵碰撞的快乐。

3.建设墙面文化。墙面文化建设对课程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中华传统经典名句,使学生受到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学校还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建立了中华名人廊,开拓学生的视野……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为校本课程开发,增添浓厚的校园文化支持。

4.学校成立戏剧团、书法社团、国画社团等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生社团,让学生自觉积极参与学校兴趣社团活动,得到锻炼成长。

5.筹建校史馆。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在挖掘展示校史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所承载历史使命,更加激励师生铭记历史,薪火相传。

6.设置开放式“诚信漂书角”。选用适合于初中师生阅读的书籍设置开放式“诚信漂书角”,提供方便自助诚信阅读。“诚信漂书”书架上有学生们自发捐赠的书籍,大家自己登记借阅、归还,健康向上、优雅得体的举止,营造出诚信阳光的校园。

7.通过比赛或者大型活动的形式,更好地促进课程开展。正因为如此,比赛也就有了更大的意义。因为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的喜悦。平日的经典诵读,收获可以是比赛的奖项,更是丰盈其内心的生命能量。最后收获的不仅是比赛的奖项,更是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丰盈文化及充溢内心的生命能量。

猜你喜欢

大语文校本中华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