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41号令的成效、问题与设想
2019-03-21肖帅
肖帅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1)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教育部令第41号),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规定》自颁布以来,湖南省教育厅引领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深入学习《规定》内容,准确领会《规定》精神,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制度修订,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制度创新,全面推动《规定》入脑化行。
一、贯彻落实《规定》精神的做法和成效
(一)广泛展开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2017年5月,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 的通知》 (湘教通〔2017〕172号) 文件,标志着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宣传贯彻落实《规定》精神的工作拉开序幕。为了确保各校及时传达文件精神,推动高校迅速展开宣传动员,我省通过湖南教育网、湖南省教育厅政务网、省教育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微信公众号、QQ群等信息平台多渠道发动宣传,通过新媒体手段扩大宣传影响,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营造良好宣传氛围,有力助推《规定》深入人心。
(二)组织专题培训,专家解读政策
2017年6月,为确保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准确领会《规定》精神,指导各校开展学生管理有关规定实施细则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召开2017年湖南省高职院校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培训班的通知》 (湘教办通〔2017〕52号)文件,于7月上旬在长沙举办我省高职院校贯彻落实《规定》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共有来自72所高校的208名学员参训,邀请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学籍学历管理处谢汉林处长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信息处刘云昭副处长作了专题报告。谢汉林处长针对《规定》修订的原因、过程、意义、内容以及高校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权威的政策解读;刘云昭副处长针对高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的特点、流程、变化及未来功能改进预案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培训过程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效果显著,反响热烈,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困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得到专家的有效回应,会场营造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为各校后续推动制度修订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三)督促制度修订,备案率达“双百”
培训班结束后,我省70所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全面贯彻落实《规定》的宣传学习主题活动,同时启动了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相关制度的修订工作。各校在深入领会《规定》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发展需要,牢牢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方针,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为抓手,科学有序地开展规章制度修订工作。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截至2017年7月,我省70所高职高专院校经修订后新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全部上报省教育厅备案。2018年7月,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贯彻落实《规定》精神已逾一年,省教育厅要求各校科学总结一年来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校进一步完善制度修订工作,同时下发了《关于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制度重新备案的通知》,不仅要求各校按照“1+X”的制度体系进行设计,而且要求各校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合法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成立专门的修订工作小组,遵循合法性审查、专题会议审议、公示等必要程序进行修订。截至2018年9月,我省70所高职高专院校全部完成第二轮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备案工作。至此,我省开展的两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备案率达到“双百”。
(四)加强分类指导,确保落实到位
自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以来,省教育厅始终重视《规定》的宏观统筹和顶层设计,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各校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的前提下,分类指导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既要保证学校制度设计符合《规定》要求,又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服务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着力《规定》落实落地。总体而言,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贯彻落实《规定》精神的组织工作井然有序,扎实有力,效果显著。
二、学校落实《规定》过程中创新性、创造性、有特色的制度和办法
(一)宣传方式新颖多样
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宣传《规定》的方式新颖,形式多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学生工作专题会议、主题班会、研讨会、专题活动等传统方式对《规定》展开宣传;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院专业特点,以“智慧校园”为基础,通过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和《HNIU学子声影》等信息平台展开宣传;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编写了《起航——大学生活指南》一书,将《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放入书中,从认知学校、部门介绍、专业引导、学习指导、职业规划、礼仪文明、行为规范、身心健康、服务指南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打开一扇窗,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借助超星网络平台,将《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作成文本、课件、视频等资源上传,同时制作成二维码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即可了解学校简介、规章制度、入学须知等内容;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65名在校藏族学生开展《规定》学习帮扶,在充分考虑藏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语言交流不畅的实际情况下,各部门先后组织5次藏族学生专题会议,逐条解读《规定》条款,耐心解答学生疑虑,助力藏族学生精准理解《规定》内容。
(二)制度助推工作开展
一是助推创新创业工作。多数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制定了《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规定新生入学后可以申请休学创业,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给创业学生提供便捷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二是助推产业发展和专业群建设需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群特点,重新修订细化《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全院学生测评体系保持共性,体现航空产业对学生的航空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基本要求。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群特性做出适当变化体现个性,将德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日常养成教育与专业兴趣相契合,将职业精神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让学生更加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三是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规定》要求,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任副组长,各部门任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以“精准扶贫、资助育人”为原则,积极探索“资源—资助—监督—育人”四位一体的资助模式,出台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受助学生管理办法》,建立了精准资助数据库,实施动态、科学管理;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91.6%的学生来自湘西本地农村,其中46%是留守学生,20.62%是贫困生,有1387人属建档立卡户子女。为落实《规定》精神,实施好精准脱贫大计,学校修改了《资助办法》、《贫困生认定办法》、《湘西职院帮困助学基金发放办法》等,加大对建档立卡户、烈士子女、孤儿等群体的资助力度。学校还修订了《湘西职院“三联”工作办法》,明确院领导联系系部、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党员干部联系贫困学生,从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帮困等方面对贫困生开展一对一全方位关怀帮扶,为湘西州全面脱贫奔小康做出贡献。
(三)思政工作质量提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新思想、新制度、新要求为引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深入开展《“535”高职德育模式》研究(即彰显5种基本素质:思想素质、文明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强化3种职业规范:职业礼仪规范、职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突出5种职业品格:忠诚敬业、客户至上、团结协作、精益高效、学习创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作风严谨、品德高尚、气质高雅、素质优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535”德育模式实施以来,学生素质明显提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奖励;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全院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铸魂工程”,制定《关于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铸魂工程”的意见》文件,构建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引导学生树立“铸牢信仰、铸塑价值、铸就精神、铸造人格”的品质,孕育自我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的精神境界;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国学讲坛”活动,以《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国学经典著作为基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全院学生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全院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四自”管理稳步推进
《规定》新增第五条“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学生成长“金钥匙”社团文化育人工程,采用“专业引导、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倡导学生开展“四自”管理,努力实现全面育人。目前学院社团已发展到54个,共有4755名学生加入社团,开展校内外社团学习、文化特色活动共计2000余次,社团及成员获得省级以上相关荣誉及奖项近30个;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落实《规定》过程中,将学生“四自”管理与主题活动相结合,逐渐打造形成了传统文化节、社团技能节、石鼓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品牌,做到校内树品牌,校外树形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倡导学生开展“四自”管理,定期召开“我与校长面对面”座谈会,让学生群体的建议和呼声可以直接传递给校领导,促使师生间以情感为纽带构建一座平等和谐、信息互通的桥梁。
三、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复杂环境增加思政工作难度
当今时代,世界形势正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交互暗涌,加上新媒体、自媒体网络的高效传播,人们的价值观正受到社会各种元素的极大冲击,一些人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正在发生扭曲,对当今高校学生而言,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思政工作如何应对纷繁多变的意识形态,如何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思政工作水平,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检验立德树人效果,还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二)部分学校依法治校观念仍比较薄弱
2017年国家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校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实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更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规定》中所体现的依法治校精神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学校对其适时修订以确保及时跟进教育法治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依法治校工作进展显著,但仍有部分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对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运用经验主义、惯性思维管理的情况。
(三)部分学校对学生权益的重视凸显不够
《规定》的修订是在充分总结新时代下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中提出的新精神、新理念、新要求,充分考虑旧制度与当今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化存在不适应性,充分调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重要规章制度。《规定》特别强调“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同时在“学生在校享有的权利”部分新增了两项权利,充分凸显对学生权益的重视。然而,部分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修订没能领会《规定》内涵,条款修订后仍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不能充分体现《规定》中提倡的“鼓励和支持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精神。此外,部分学校并未建立在对本校学生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订规章制度,没有听取学生代表、学生群体意见,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尊重学生权利,最终出现政策落地不实、工作推进不力、实施成效不佳、师生意见不小的情况。
四、下一步贯彻落实《规定》精神的设想
(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立德”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学生脑中心中,“树人”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造氛围。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用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向上向善;二是理论传播。立足课堂讲清科学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困惑疏解。直面质疑反驳负能量,帮助学生辩证认识当下社会问题[2]。
(二)进一步推进高校依法治校工作
省教育厅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积极推广依法治校典型,宣传依法治校的先进经验,成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推动力。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修订学生管理制度,将《规定》贯彻的法治原则、法律规定具体细化为自身管理的制度与规则,这既是落实依法治校要求的具体路径,也是能够让学生有切实获得感的直接举措,有助于大力提高学校依法治校的能力与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制度修订工作
省教育厅要持续加大对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指导力度,帮助学校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推动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此外,省教育厅还应适时加强对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常规工作的检查,如若发现学校存在领导思想不重视、制度设计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彻底、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应要求学校立即进行整改,择期开展复查,确保《规定》落实落地。高校也应进一步诊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检验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实践性,不断健全规章,完善实施细则,持续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达到新高度、新水平、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