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融合
2019-03-21孙超
孙 超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201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扶持,众创空间作为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场所,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网络资源共享空间,是大学生实现“草根创业”梦想的理想阵地。众创空间不仅具有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的优点,而且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商业环境下创业实战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计算机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专业性强,适于各行各业,学生就业范围广。这些先天优势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更易成功。尤其是计算机软件行业快速崛起,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软件开发人员,中小软件孵化成长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行业发展对计算机创新教育的推动全面持久。众创空间具有功能齐全、行业多样化和成本低廉等优点,适应不同能力、不同层次资源匮乏的学生参与,符合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1 国内 “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内涵、结构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田玉霞[1]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从课堂建设、师资队伍、学校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策略,众创空间为平台融入创业教育改革教学模式,拓展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祖晓东[2]提出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分析和探究了高校众创空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探讨了如何建设特色众创空间的思路,提出了以科技为引领、立足创新、带动创业的地方高等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理念。胡朝阳[3]提出了以“创业社团+创业大赛+创业课堂+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为主线、以“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为教师团队、贯穿“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思维的创业教育模式,从而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大学教育的始终,逐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教育模式。目前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媒体制作人才短缺,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很难同步,毕业生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融合现状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缺乏整合和优化;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各自独立,缺乏以计算机专业知识为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第三,众创空间视域下,设置实践项目、分析讨论等教学内容,不以社会需求和专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式不完善;第四,专业课教师对创新创业认识模糊、重视度不够,导致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以众创空间引领,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提升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创业意识、能力和水平,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构建“众创空间”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合研究的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3 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3.1 培养目标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突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不仅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硬件原理、计算机软件设计理论,还需要实际工程实验和项目设计中问题的处理、设计和创新能力,同时还需具备团结、协作、沟通和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项目合作中有效发挥,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和能力,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依托众创空间,加强校内外校企合作建设,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体系,加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融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与创业、应用与开发的计算机人才。
3.2 课程教育的融合
根据计算机专业计划的要求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融合,制订人才培养体系表。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可融入每种类型的课程教学计划:创新创业课程、思想政治课与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设计等专业融合培养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课堂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实践基地,教师采用递进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育的融合[4]。大一新生导入创新创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专业介绍、专业知识讲座、全国计算机IC3能力大赛等方式,灌输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大二学生导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图像处理、影视后期制作、ASP.NET程序开发等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硬件应用和软件程序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三学生在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模拟创新、真实创新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真正零距离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群,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如网页平台构建可融入人文类基础选修课、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多门专业的课程,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学生获得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
3.3 项目工作室的融合
依托众创空间和企业模式的项目工作室,建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合作的学生团队进行项目产品的开发[5]。一方面设置具有计算机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案例,设置案例分析、思考讨论、拓展训练等多项内容,组织学生根据创新创业的案例,开展接近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创业案例。例如,选择计算机软件开发、动漫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案例。组织学生观看IT领域著名企业家演讲的视频和讲座。另一方面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按照基本创新创业能力、硬件应用创新能力、软件开发设计能力、媒体制作创新能力和综合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承接横向项目、参与科研课题、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在创新创业和各项活动竞赛中,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近两年内获奖20余项,其中全国IC3大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APP网页设计大赛、全国网络应用大赛等多项活动中,获得国家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参与“众创空间”的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的横向课题、科研课题、专利和论文发表等工作,既锻炼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3.4 企业实训基地的融合
计算机软件专业和数字媒体专业与大连中软国际、东软睿创等公司建立了企业订制班。企业实践平台把“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实践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新的需求,借助企业提供的先进的3D打印技术和网络技术,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企业中运作,实现真实的创新成果与市场无缝对接。企业对创业能力强、创业意识坚定的学生在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创新创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和多渠道的保障,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几率。企业制订包括项目选题、设计方案、方案实施、总结交流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创业的平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潜力。此外,对于初创企业的大学生在行业资源、企业管理、资金供给、营销策略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3.5 师资队伍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开发软件实践项目的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行业开拓能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的创新创业导师或创客导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团队中,大多数都为“双师型”教师,而兼职导师有来自大连中软国际、东软睿创等集团的企业专家。加强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进行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专业教师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鼓励专业教师为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吸引计算机行业成功的创业人士走进课堂,为学生指导项目实训、竞赛等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培养目标、课程教育、项目工作室、企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深度融合等方式,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计算机专业教育体系两种教育资源对接、共享、融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能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