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中民歌《看秧歌》的钢琴化创作与表演特点分析

2019-03-21晋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晋中秧歌声部

晋中学院

就《看秧歌》的历史渊源而言,它是太谷秧歌中较为传统的经典曲目,由李国保记谱,周振佳谱词,并于1956年在《山西歌声》新年专辑上展现了一番民间传统风采,后于两年后经改编以唱片的形式发表,在我国传唱度极高。但其作为太谷秧歌的代表性曲目走向巅峰是在1980年,它被中艺研究所选编入《中国民歌》第一卷,自此将《看秧歌》的传播推上高潮。钢琴化创作主要是运用多声音乐创作手法与民族化和声融合的方式对晋中民间歌曲进行再创作,在保留民歌原始韵味的基础上为其增添变化的色彩与美感,使其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彰显一定的民族艺术特色。

一、晋中民歌《看秧歌》钢琴化创作特点分析

(一)以管弦乐为主题的民歌表达

《看秧歌》主题管弦乐创作于1991年由鲍元恺完成,是其《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中第六组曲《太行春秋》的最后一首。《看秧歌》主题管弦乐中,除了要应用管弦乐明确表达《看秧歌》的核心主题,而且要应用多元化的变化形式。在《炎黄风情》中,鲍元恺将《看秧歌》以5 种旋律转变形式作为完整表达这首民歌的核心骨架。旋律转变不只其名,节奏型、和弦类型、伴奏情感、表情记号、强弱设计都是5 种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人们创造焕然一新的视听享受。在《看秧歌》等经典民间歌曲的发展变化中,运用变奏、移调等多元化的演奏形式为观众从多种角度演绎统一形式的核心主题是老一辈音乐家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做法。虽然就管弦乐团演奏而言,其许多伴奏方式以及演奏技巧都是由西方音乐界借鉴而来,因此,在《看秧歌》中,主题管弦乐演奏既有西方来源,又有中式风格,是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一首经典曲目。在歌乐曲的前奏部分,附点音符、切分音符、连奏、断奏、节拍变换加上力度的张弛有度共同在听觉上呈现了《看秧歌》的视听感受。首先是第一次变奏,小号和木管是弦乐组的主要演奏乐器,旨在完美引入民歌主旋律。其次,在第二次变奏中,乐团所有器乐共同完成,目的在于将欢声笑语的秧歌画面推向顶峰。再次是第三次变奏,由于副旋律通常会呈现多变的特点,因此在变奏中段亦由单音节向多音节递进,吹奏乐器长笛是solo 过渡中的最佳选择,最后,第四次与第五次作为第二次的重复再次出现,并且与前段形成呼应。除此之外,第五次作为结尾,其内容需要通过震音与颤音等加强演奏力度方式增强乐曲的表达强度,使《看秧歌》能够给予人们可无尽想象的热烈画面。

(二)以改编合唱为形式的民歌表达

《看秧歌》是一首由金巍老师编曲配乐的民间混声音乐合唱曲,钢琴伴奏的调式为D 调,在整首乐曲中曲调一共起伏了四次,为了体现民歌的韵律美,每次曲调的起伏中都有与引子进行呼应的过渡,并分为男高声部、男低声部、女高声部、女中声部四个声部。

首先,主旋律在第一次起伏时进入,女高声部来完成这个部分,是整支民歌主体旋律最为重要的起始部分,就副旋律而言,合唱唱法以支声复调为核心,由女中声部负责最为合适,在钢琴伴奏中,节奏型的完整表达需要由衬词来体现,男高声部与低声部二声部共同完成是使其得到充分表达的必然要求,主要做法为将西欧经典歌声融入其中,在中国传统民歌旋律中展现更为典型的钢琴化创作,在和弦选择上,柱式和弦是最具高昂感情色彩的伴奏和弦,节奏型亦有强弱之分,即强弱弱 强弱。其次,第二次起伏作为过渡,由四声部转变为两声部,并且是男女高音结合,节奏型为强弱,强弱,并且第一拍为低音起始。再次,第三次起伏与第二次起伏反之,在起始阶段,则变为女男高音两声部结合,在结尾前期,分解和弦钢琴伴奏相对于柱式和弦而言更为柔和与多变,并且能够为节奏型带来一定变化,既强弱弱 弱弱弱 | 强 弱 次强 弱 强弱。最后,第四次起伏不仅要起到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而且要求与第一次起伏产生相互掩映的效果。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实现晋中民间歌曲代代传承的愿望,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原始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魅力。《看秧歌》的钢琴化再创作正因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才能在合唱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三)以语汇创作为为核心的民歌表达

语汇创作的基本做法要从《看秧歌》本身当中存在的语汇作为出发点,从中吸纳在音程、旋律、调式、节奏、和弦上较为典型的语汇并赋予其交响乐的性质进行再创作。目的在于使《看秧歌》中民歌中间过渡变奏的一些节奏变化、五声调式风格的和声以及长笛、大锣小鼓等器乐的加持展现的淋漓尽致,使整个民间歌曲的音乐创作目标得到完全性的渐进化延展,从而辅佐后面歌曲的转调、移调、变奏以及即兴发展。《看秧歌》中的音乐语汇不应停留在原始的歌词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秧歌表演角色的调式化风格表现,即创作与之呼应的角色表现旋律,其深刻层次上的内涵旨在表现现代人们的日常风俗状态,因此,在创作中要完全的跳出原始民俗歌曲的模式圈子,才能实现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晋中民间歌曲《看秧歌》的钢琴化表演特点分析

(一)线性旋律的呈现

旋律的线性化走向是我国传统民间歌曲表演的典型特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尤为重视音乐的线性美、内在织体的表现力以及主旋律的艺术特色。因此,在《看秧歌》钢琴化表演的发展进程中,往往视单音音乐为主要发展路线起点,乐曲中婀娜柔美的旋律、活跃跳动的音符、活泼灵动的调式无一不在线性旋律中得以延续,在《看秧歌》钢琴化表演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晋中民歌中普遍存在的顺音阶下行旋律线来牢牢掌握线性旋律的趋势走向。另外,《看秧歌》乐曲A 段中连续、断开混合的主题旋律也要满足线性发展的特点,左手钢琴伴奏采用分解和弦予以衬托,展现出活泼开朗的情绪。同时,在演奏中对手腕发力也有一定要求,手指在跨键时要具有灵活性和延展性,手指触键应具备弹性和力度,使声音具有颗粒感。

(二)线性旋律与多声部的互动关系

钢琴演奏出的声音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并具备跨越多声部的音域特性,但立体感的产生也是由线性旋律演变而来的,诸如《看秧歌》之类中国传统民歌旋律本身都具备线性特点,只要开发创造性思维运用多声角度将民歌旋律划分成多个声部进行处理,就会使《看秧歌》整首乐曲更具立体风格。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要积极将多声部和线性旋律有效融合,在不同声部织体中体现旋律的线条美,在旋律的起伏飘渺中穿插不同声部织体的变化。此外,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和踏板的灵活运用是服务于完整旋律而存在的,因此,旋律的完整度和清晰性是完美演奏一首乐曲的基础和前提。并且针对当前乐曲而言,旋律与伴奏要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左手伴奏,右手旋律,主次分明,万不可混为一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钢琴伴奏所具备的层次感和对比性。例如,如果在《看秧歌》A1 旋律的基础上加上复旋律就会形成双音旋律,要求演奏者除了要注意弹奏的连贯性以外,连奏、断奏、双音半连音奏都要严格控制演奏的力度与深度,轻巧又不失流动性,体现线性旋律与伴奏的层次感。

(三)对民族乐器模仿手法的体现

无论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还是现代流行音乐,音色都是其特有的重要表现因素。而乐曲音色的多样性能够在多种乐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多样化特征明显,每一种乐器所发出的音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不同乐器演奏《看秧歌》给人营造的氛围和感受亦有所不同。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一旦汲取了琵琶、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音色特点,便能够在演绎民族民歌方面发挥民族风格。在晋中民间歌曲《看秧歌》中的前奏、间奏以及尾奏为了体现秧歌的主题,都融入了秧歌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从而使乐曲极具节奏感,烘托出秧歌热闹激情的气氛。在此期间的钢琴演奏不仅要求要具备较强的力度,突出乐曲中的强拍音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完全支撑起手掌关节,保持弹奏手型,使得手臂能够轻松自如地将力量传送到指尖落键,丰富饱满的声音响彻耳边,塑造一种欢快活泼的热闹场面。在通过钢琴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模仿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钢琴音色的特点,在模仿中升华和创作,展开对民族乐器充分的想象。除此之外,灵活把握钢琴触键的力度、速度、高度以及角度对于高度模仿出民族乐器的专有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在《看秧歌》钢琴化创作中,运用了多声部音乐创作法与中国传统民族和声相结合的手段,加之钢琴本身演奏织体的点缀,赋予了《看秧歌》钢琴曲及其鲜明的民族色彩。整首乐曲不仅继承了晋中民间歌曲的优秀传统特点,而且依托钢琴化创作的优势丰富了乐曲的音响效果和层次水平。通过对晋中民间歌曲《看秧歌》的钢琴化创作与表演特点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风钢琴演奏爱好者提供有力的借鉴与支持,使《看秧歌》以及更多晋中民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猜你喜欢

晋中秧歌声部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晋中:率先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5条”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