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记者如何写好系列报道
2019-03-21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
系列报道作为深度报道,其内容的详实性和形式的丰富性对于提高广播的媒体竞争力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播手段日益先进和融媒体的趋势中,广播记者要写出优秀的系列报道,必须要以内容为王,只有把报道写得实、写得精彩了,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题具有重大性或代表性
好的选题是系列报道的“核心”。优秀的系列报道其选题必然具备一定的重要性或代表性。如云南广播电视台于2015年底推出的一组广播系列报道《先行先试破难题 水利改革惠民生》,通过抓住农田水利建管改革这样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题材,第一时间深入三个试点地区,采访改革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以及相关专家,客观、全面地记录了试点区内政府、企业、群众等参与者的真实想法和声音,全景式把这一重大改革展现出来。这样一组报道在选题的确立上就同时具备了重大性和代表性的原则,一方面详细介绍了三个试点地区的改革思路、具体做法及亮点成效,另一方面也为全国的其他地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该组报道最终荣获了云南新闻奖一等奖,足以证明一个好的选题对于一组系列报道的关键意义。不同于其他报道方式,系列报道的选题不仅要具备新闻性,具有重大性或代表性能够让报道立意高、更深刻,也更容易出彩。广播记者在撰写系列报道时,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既能够发现事件中的新闻点,并能及时判断其是否具有重大性或代表性,如若具备就约等于成功了一半,报道的“灵魂”有了,剩下的便是好好打磨。
二、善用声音元素增加可听性
当然,采访中类似农田水利建管改革这样的重大题材并不常见。那么如何在日常采访中创作出优秀的系列报道?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运用广播的优势——声音元素来丰富报道的内容。同样在2015年,云南广播电视台还推出了一组系列报道《情系古敢水族乡》,报道中虫鸣鸟叫等环境音的加入,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水乡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歌声的穿插更是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展现得惟妙惟肖。丰富的同期声让一个美丽新农村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听众牢牢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该组报道的题材并不重大,但最终也成为了一组佳作,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声音元素的合理运用。声音元素的加入能够让受众有现场感,也能增加报道的可听性,让本来平淡普通的人或者物通过现场音的代入感一下子抓住听众的耳朵。因此,声音元素的运用应当成为系列报道乃至所有广播报道的有效“法宝”。
三、善于思考,能够有不同的切入点
对于很多选题,很多记者在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对于很多新鲜事物,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去采写,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采写之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了解,找准报道的角度。在2018年云南广播电视台一组获奖系列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云县实践》中,记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从普通群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谁来振兴”“如何振兴”等问题,从思想认识、方法步骤、人才支撑等几个方面着手,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了临沧市云县在做好乡村振兴这份答卷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并回答了一系列在乡村振兴具体推进中所面临的问题。这样一种带着问题去探寻解答的多角度报道方式,既详细阐述了云县在推进这一重大战略中的具体实践,同时也让更多受众通过报道对“乡村振兴”这一概念有了更为具体的认知。这也说明,当找不到合适角度去撰写报道时,可以尝试“另辟蹊径”,不一定要就具体的概念去解读,也不一定“就事论事”,可以尝试比如带着问题去探寻、从侧面去烘托、对不同的事物或人物“求同存异”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既能把事实写明白、讲清楚,也能把报道写新颖、写出彩。
四、写作手法不断创新
如今在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要想赢得更多的受众,就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区别于广播消息的“短”和“快”,广播系列报道则是“慢工出细活”,在写作手法上也有别于以往消息的平铺直叙,能够有更多形式的创新。例如云南广播电视台在2019年推出的一组系列报道《打造旅游“新生态”“诗和远方”齐相会》,通过加入预告、后记、记者手记以及评论等多种形式,让各篇报道之间更具关联性,整组报道的整体性也更强。同时在单篇报道中,还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如拟人手法、第一人称视角、行进式报道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与新成效。这一点对于今后广播系列报道的写作尤为重要,其写作不再单纯局限于某一种体裁或写法,而是多种体裁、多种写作手法的“杂糅”,不管呈现方式如何,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落到如何将系列报道写好。笔者认为,这样的创新很有必要,能够让记者跳出思维定式,发掘更多、更好的方法去报道新闻,也能写出风格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的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