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县花灯简述
2016-12-06杨星洁云县文化馆
■杨星洁(云县文化馆)
云南云县花灯简述
■杨星洁(云县文化馆)
云县花灯是云南花灯的组成部分,清末的滇剧“玩友班”偶有“玩友”移植唱段,1928年以后在云州普遍流行。新中国成立后连年发展,形成云南花灯别具一格的、多种演唱形式并举的“云县灯”,当属于云南花灯9个支派之一的“边疆地区花灯”系列,至今在民间唱灯“崴灯”十分流行。
■历史渊源
传入阶段:根据有关史料记述,戏剧艺术传入云县约在明末清初,自明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以后,便有移民进入本区,时至清代,在云县城内已形成两条移民居住的街道,城内建由有“肖公祠”和“康公庙”,祠庙中建有供戏曲演出的万年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戏曲活动主要是“玩友班”时断时续的演出。民国9年(1920年)外来滇戏唱班在云县城景星阁和寿福寺搭台演出拉门戏,竞演精彩节目。据“玩友班”玩友董福海、李芬二人1990年回忆,滇戏唱班在演出时,有类似花灯的移植唱段,两人当时还学唱过几段。
1928年春节,姚安商人张某一行4人到缅宁买年货,在春节灯会上唱姚安花灯《大茶山》,此后缅宁、云州、顺宁花灯演唱盛行。民国35年(1946年),云县各界欢迎国民党49师师长夏德贵,“云章乐社”和随军剧团在城隍庙万年台演戏3天,演出剧目有豫剧、滇戏、花灯等。民国33年(1944年)云县县级初级中学南区(大寨)分中成立,从昆明购置花灯歌舞、话剧所需的军号、腰鼓等用品,坚持每星期举行一次联欢晚会,表演花灯、魔术、相声等节目,课余时间还到大寨街、文丰、茶房、涌宝等地演出……
从以上零星记述和早年“玩友班”老艺人回忆推理,云县花灯应该在是“玩友班”的玩友在引入滇戏时就陆续引入,此后和滇戏同时成为民间戏曲活动的主要内容。
初始阶段:1950年1月,边纵八支队38团在人民会场举行营火晚会,扭大秧歌、喊啦啦词、唱花灯、唱《金凤子开红花》,男女欢庆解放。
此后,在县城、大寨、茂兰等地,出现了由学校师生、机关干部自编自演花灯的状况。1956年2月,幸福农场来自大理的青年垦荒队来县城演出《大茶山》《十大姐》等花灯歌舞。1960年初,由文教科李彪和杨光汉二人负责,成立了云县花灯团,招收了青年男女32人,学习花灯演唱,开始改编一些传统花灯剧目。
发展阶段:1963年,云县一中抽调部分学生排演云南省花灯团创作的大型花灯剧《年轻的一代》。以后花灯演唱活动逐步由民间演唱活动向舞台演出发展,逐步有了自创节目。1965年12月,云县组建了一个业余演出代表团,到临沧参加首次文艺会演,参演的全部是自创花灯节目。
1966年2月,云县文化艺术工作队成立,以花灯说唱、小歌舞节目为主。1969年,文工队借用部分初高中学生,创作排演歌颂道班养路工的大型花灯剧《李智学》,为云县第一部自创大型花灯剧。1968年大批回乡下乡知识青年成为农村文艺演出的骨干,云县自创自演花灯节目在农村演出中很受欢迎。
盛行阶段:1970年初,云县文工队确定以创作演出云花灯为主的发展方向,由此形成了创作演出花灯剧目的班底,云县花灯剧目屡屡获奖。1974年,文工队杨楷把云南传统花灯唱腔与云县民歌相结合,为马跃华的说唱词《云县是个好地方》编曲,形成了云南花灯的云县调,1978年底,经云南广播电台录制后播出。此曲历经40年,唱词出现10多个版本。
1979年,马跃华、杨楷的又一个以云县民歌唱调为素材的力作,花灯剧《山歌妹》上演,获得云南省文艺调演综合二等奖、创作二等奖、演员二等奖。云县花灯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曲调。
据不完全统计,1976年至1985年这10年间,云县专业、业余花灯爱好者创作上演花灯剧目120多个,获省级、地区级调演、会演等级奖励约30多项。有关专家评说:临沧地区的花灯正宗在云县!
流行阶段:1985年,云县文工队撤销,云县花灯没有了专业团队,变为群众业余演出活动的主要内容,文工队演员到各个单位成为推广云县花灯的编导,但大型花灯剧再没有演出舞台,以演唱本行业、本系统内容的花灯小戏和花灯说唱为主。
1986年,临沧地区举办全区文艺会演,云县召集已经分到各单位的原文工队演员组成演出团,由董庆良带队参加,由王世雄编剧、杨楷编曲的花灯小戏《麻罗七》《桥》,花灯说唱《云县是个好地方》(第三版)分别获得一等
奖、二等奖。
1987年,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组建澜沧江歌舞团,作为打造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载体,先聘请杨楷作为艺术顾问,后来又聘请董庆良为团长,聘请王世雄为总经理助理协助董庆良,先后聘请省上的花灯艺术界专家、编导付彬、向美庆、朱云卿、尹家梅等老师指导帮助,创作上演了《说说唱唱澜沧江》《好喝的酒是澜沧江》《啤酒狂欢摆歌台》《我们的澜沧江》《云县天天在变样》《十二月采茶》等花灯说唱、花灯歌舞节目20多个。花灯说唱成为澜沧江歌舞团的看家节目,在云南各州市县巡回演出,还到过广州、深圳、四川等等城市和缅甸部分地区演出,每场演出,花灯节目都是重头戏。澜沧江酒业集团为云县花灯引入企业文化树立了标杆,先后有不少企业和单位效仿,创作上演了许多具有行业特点和云县调很浓的花灯节目,在地区级、省级行业文艺调演中获多项奖。
1997年,云南省文艺学校花灯科毕业的15名云县学生毕业回县,分到乡镇文化站和各个单位,成为普及辅导云县花灯的有生力量。1997年开始,云县组织过4届农村文艺会演,每届会演花灯节目占三分之一以上。
2004年开始举办的澜沧江啤酒狂欢节,每一届都有3~4场晚会,每场晚会都有自创的云县花灯新节目与观众见面。
2016年5月,省委宣传部组织“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到云县慰问演出,就以云县花灯《云县是个好地方》命名,花灯说唱《云县是个好地方》的第7个版本,作为主题节目由曲靖市麒麟区歌舞团演出。
■基本内容
云县花灯的基本内容从表演形式上分,可分为花灯歌舞、花灯说唱、花灯小戏、大型花灯剧几个类型:
花灯歌舞:从模仿《游春》《十大姐》《大茶山》《万盏红灯》等传统花灯产生,因载歌载舞的形式显得热闹而有趣,很长一段时间云县文艺演出的开场节目和收尾节目都喜欢用花灯歌舞的形式。云县花灯歌舞是自编自演最早的节目形式之一,简单写几段唱词,然后套用几段云南花灯的唱段集成。崴花灯、唱花灯曾经是云县文工队练功时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科目。
花灯说唱:云县花灯说唱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以数板加唱段边数边唱来表演,句式如云县山歌的7字句,每两句押韵,每4句表达一层意思,从《云县是个好地方开始》,句式开始活跃不受约束,说、唱、数自由组合,花灯调也由此云州味十足。
花灯小戏:花灯小戏创作一度在云县盛行,有情节、有冲突、有剧情,可以让人喜、可以让人哭、可以参加专业舞台比赛活动,也可以不受场地限制下乡演出。云县花灯小戏有10多个作品获得省级、地区级奖励。云县许多文学爱好者从写短篇小说开始学写些小戏,上演了不少作品。
大型花灯剧:大型花灯剧除了移植部分样板戏以外,云县自创节目仅限于云县文工队演出,且大多数为地区以上会演、调演参赛节目。当时临沧戏曲舞台比较活跃,云县花灯举足轻重。云县文工队在此期间创作上演过几部影响较大的大型花灯剧。
■主要特征
云县调,云州味:从花灯调上看,云县花灯把传统花灯调和云县山歌结合在一起,这是杨楷50多年从事花灯音乐创作的一大成果,其特点是:选调灵活、创作细致、紧扣剧情、贴近人物,结合好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在唱腔设计上,灵活的选取所需要的调子,不分地域(或少分),只要符合我需要的,好听的就拿来为我所用。
确定了该剧风格后,每个人物选取一支花灯调为基础调,再选1~2支为辅调。所选调子、调式、调性基础统一,唱腔的结构、旋律走向、轻重缓急、起伏跌宕,运用多种作曲手法,充分注重每个行腔的细节,紧紧跟随着剧情和人物的发展、情绪变化,以求较准确的诠释编剧的创作成果。有的作品,在花灯唱腔里糅合了大量的云县民族民间山歌、调子,充分突出了地方特点。
云县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传统的花灯曲调有机地有效地相结合,是云县花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1979年2月创作的花灯剧《山歌妹》(马跃华编剧、杨楷音乐设计),是云县的民族民间音乐与花灯曲调有效结合的尝试。
《山歌妹》的音乐选用了花灯歌舞《山茶赞》为基础调,始终贯穿全剧。《山茶赞》原曲调:
同时《山歌妹》也选用了云县彝族民间山歌,与花灯曲调相融合。《云县彝族山歌》:
在《山歌妹》中的开幕曲合唱,就用了《山茶赞》和《云县山歌》的旋律。
合唱的过门,把《山茶赞》第一句节奏拉开,第二句采用了作曲手法中的“留头变尾”,然后基本上都是《山茶赞》的变奏。当合唱结束,大幕拉开,有一个4小节的过门后,乐队停,由茶花婶独唱。
这段唱腔的前8小节,就是《云县山歌》中的[4][5][6]小节(稍有变化),以后的唱腔则是《山茶赞》的变化。
《云县彝族调子》:
(1)《抬脚歌》
这实际上是由笛子吹奏的旋律,为了传承,彝族先民聪明的给它填上词,便于记忆、传承。
(2)彝族打歌调:
《山歌妹》中第四、五、六、七曲,就是《云县彝族调子》《云县彝族山歌》与《山茶赞》的融合。
如:[曲五]《春风染茶绿满坡》
大戏大气,小戏有趣,说唱随意:云县大型花灯剧一度在临沧戏剧舞台很活跃。花灯小戏《山歌妹》把云县山歌和花灯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剧情、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得到省地专家赞许,获得多项奖励。7场花灯剧《金鱼三姑娘》把一个美丽的传说搬上舞台,同样获得不少奖励。还有《春光曲》《小巷深处》等等,有许多优秀大型花灯剧作品。花灯小戏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入戏,趣味无穷,诸如《看姑娘》《赶鹅》《新石匠》《麻罗七》《桥》《选择》《巧遇》《取子弹》等等,云县创作上演的花灯小戏有近百个,很受欢迎。说唱节目自《云县是个好地方》开始,无论是专业舞台和业余舞台都十分活跃,是云县花灯调最突出的节目形式,机关、学校、企业都喜欢用花灯说唱形式歌颂自己的行业、歌颂自己的喜爱。
方言土语剧情中:花灯小戏、花灯说唱最突出的地方特点就是把云县的方言土语结合在其中,如:花灯说唱《云县是个好地方》。
1973年10月,为参加临沧地区文艺会演,云县文工队创作了《云县新貌》(马跃华作词、杨楷音乐设计)。依照《游春》的模式进行改编。音乐上,将第一段的《海棠花》改为《喜迎春》,保留了《采花调》和结尾的《双搭调》。在每每数板结束一个段落后唱,“何消说”后,重复前面数板的最后一句。如:(数)千军万马摆战场,大干快干挡石墙。治好河东治河西,定叫沙滩献米粮。
1986年6月,王世雄根据马跃华《云县新貌》改写说唱词,把《云县新貌》改为《云县是个好地方》(以后便固定下来》。杨楷根据新词将音乐做了修改。在每每数板结束一个段落后,先中一小段说白,再接唱“何消说……”如:(数)两上糖厂机器听见,大车小车运蔗忙。远方来客齐称赞,好吃不过云县糖。(白)唛唛唛,我们云县呢糖该——扎实甜呐!后面还有云县茶最香等等。
1997年3月,马永胜改写说唱词,杨楷根据新词,将音乐做了修改。将每每数板结束一个段落后的唱腔修改便固定下来。
2004年12月到2016年3月,宋荣坤共修改了4稿说唱词,杨楷都根据新词修改了音乐,加上了云县的口语。如:在众人数板完“云州老八碗”后,(甲、白)阿乖家——(数)原来这就是老八碗,听着我就口水淌!(众)阿嘛嘛嘛你莫忙着,再款给你几小样。
在花灯说唱,小戏中加上地方的方言口语,丰富了作品,增强了演出效果,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雅可登堂,俗可自娱:云县花灯在云县文工队时期,时常参加省里的会演、调演或者到周边邻近地州交流演出,在专业舞台上演出屡屡获奖。云县文工队撤销以后,只要参加行业调演、会演,往往也是花灯节目获奖。在民间自唱自娱活动中,演唱云县花灯已经成为一种习俗,特别是广场舞活动,唱花灯崴花灯必不可少。
■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云县花灯音乐突出的地域性和云州味,过多的表现在与云县山歌巧妙结合。云县花灯唱词突出的云县特点和民族特色表现在方言土语的戏剧色彩浓郁。云县花灯表演的地方化和大众化表现在与云县民风民俗结合紧密。如果说云南花灯具有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美、生活美、风俗美的话,云县花灯不失为形式、生活、风俗的地域化和通俗化,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容小觑。
研究价值:通过《金鱼三姑娘》我们可以看到云县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戏剧色彩;通过《云县是个好地方》我们可以见证云县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通过《说说唱唱澜沧江》我们可以看到云县企业文化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山歌妹》我们可以研究云县民族民间歌曲的传承利用价值……研究云县花灯的发展史犹如研究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从中追溯云县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发展轨迹。
社会价值:云县花灯通过传入、包容、发展、普及,成为云县社会文化发展的外在表现,其社会价值不容忽视。
云县花灯目前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从专业舞台走向大众文化以后,存在“专业舞台缺灯”“专业演员少灯”“群众演唱似灯非灯”等不同程度的濒危状况。建档立案、整理专辑、专题研究、传灯学灯。形成“研究有机构、传承有培训、创作有人才、普及有辅导”的传承保护机制,是云县花灯的传承、保护、利用、发展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