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视听作品中民族风格的构建与研究

2019-03-21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民族风格影视民族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民族风格与影视作品相关理论

(一)民族文化概念

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生活,滋养民族艺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之后,在沧海桑田中积淀而成的。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和广阔,是中华民族历史和记忆的简明扼要。民族文化是民族思想的共同遗产,是民族的重要血液,是民族的基础,是民族不竭的生命力和承受力。在当今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有必要树立民族形象并彰显民族风格。归根结底,就是要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民族文化与影视作品关系

民族文化丰富了影视创作的内容,影视创作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无所不包,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特色和思想观念,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民族文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扩大了创作的内容;激发创意灵感和启发艺术探索。作品的文化特征缩小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容易产生共鸣。影视艺术具有直观生动,覆盖面广,沟通能力强的优点。为了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影视传播的优势,在影视创作中突出民族文化的特征,向世界观众生动直观地展现民族文化,并更加现实地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让影视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播种者,并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来回馈民族文化。

二、视听作品中民族风格的构建方式

(一)影像光影中传统诗意意向构建

电影是光的艺术,光是极其重要的造型元素。光影如无形的刻刀,通过调度灯光来雕琢被摄主体,丰富层次,奠定基调,创造意境,渲染情感,赋予画面血肉,使之鲜活有力。可以说,光影如同影像之命脉。与西方电影解剖般的打光思路不同,文人电影借鉴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写意思想,与影像光影呈现相结合,使画面显现出朦胧的诗意。

《早春二月》中,表现肖涧秋与陶岚未表心意之前的灯下论书,原本与肖对站的陶岚转身坐在了窗边的帘后,萧小秋的窗帘在窗帘上的轮廓,以及彼此的眼睛的高低,切断了与前者的距离,并温暖了两者之间的距离。画面上只陶岚与随之而来的肖涧秋二人的在窗帘上的轮廓,而这一高一低,相互对视的窗影,削减了之前的疏远,将二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暖昧,二人彼此心意的不言自明。接下来的画面是水面上倒映出二人漫步的身影,异曲同工,表现出了二人情感的发酵。由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中,光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演用慢镜头上的交叉镜框表达玉石离开房间的感觉。而且,在玉纹与志忱在房间里时,只有它们的脸是明亮的,因此它们的每一个微妙的表情都被无限地聚焦。环境的黑暗使角色的内部世界外部化,从而产生了偷窥感。这种方法也体现在《刺客聂隐娘》中。在许多场景中,只有角色的脸部被照亮,周围的环境不在阴影中。该该片的一些场景用光很是有白描的意味。导演对黑暗中的聂隐娘仅仅采用轮廓光,打出一条模糊的人物轮廓线,使观众看不到聂隐娘的表情,形成一种朦胧感。

(二)镜头语言中传统哲学意蕴构建

将一部影片比作一篇文章,镜头是构成文章的句子。句读,是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句读是以遵循的行气的方式表述意义。实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文人电影中的长镜头很是常见。长镜头绝非无句无读。正相反,镜头调度正是遵循句读气韵才孕育出了长镜头。长镜头是一种不经过刻意雕刻的镜头调度,可以自然而原始的方式延续时间和空间。时间轴的完整性体现了现实性和客观性,保留了情感的连贯性,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意境的魅力,还使观众拥有了寻求真理的自由。这反映了道家的无为思想。郑君里从宋代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灵感,在狭长的画面中,他使用前后场景来增强空间感和深度感,并使用水平的长镜头捕捉视线的流向,从而创造出了“长卷”式横移长镜头,得到了广泛使用。好莱坞使用经典的正负切割镜头来处理角色对话,而《小城之春》中在展现多人对话的场景时,镜头并没有“随语而切”,而一镜到底。在志忱到来,经过近一分半钟的远景展示了仪式现场四个人的讲话场面。镜头就像照片中的第五人称。我观察房间里四个人的言行,捕捉四个人的情感表达,并表达他们各种思想的心理状态。观众可以毫无暗示地阅读玉与智玉之间隐藏的温暖。这种呈现方式恢复了生活的真实感,捕捉了自然的情感流动,并赋予电影迷人的东方意蕴。

(三)音乐声响中民族文化画面构建

影视作品的听觉语言是营造民族风格,增强画面真实感,表达情感,营造氛围,增强表达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的听觉语言通过呼唤具有民族特色的声音元素来突出民族文化,民族特征,民族审美和民族艺术传统。

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精髓,传唱着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和民族追求。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调是东方韵味。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非凡的民族文化特色。影视作品中传统音乐的运用可以增强时代感和电影感,提高艺术素质,增强民族艺术的魅力。在《边城》男孩和女孩以歌曲为媒介,在大山上唱歌,唱着甜美的爱情,并唱着湘西风格。在《城南旧事》中,每次离别时都会响起的《骊歌》,呈现出沉重的悲伤和离别的思想,同时营造出浓郁的民国风。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人对戏曲的热爱已渗透到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戏曲艺术与影视艺术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使二者具有更好的兼容性。许多影视作品将增加歌剧的元素,并且歌剧甚至会成为故事情节的一部分。在《柳如是》中,《柳如是》中柳如是初遇陈子龙后,为掩护陈子龙登台演唱昆曲,为钱柳之缘埋下伏笔。昆曲来回回荡,彰显了江南水乡人才的雅致品味。《暖》中戏曲似乎贯穿着暖的青春,为她带来幸福也带来了苦痛。

三、视听作品中民族风格构建发展建议

(一)提高影视人员文化素养,平衡文化与艺术关系

要提高影视作品质量,就要认识到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从影视人才培养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建立国家影视专业人员的责任。此外,生产,教育和研究的结合被用来培训影视创作,影视产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以平衡教与学,艺术与市场,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先进的教学和产业运作模式对接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了影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解决了民族文化与先进技术之间的矛盾。教研对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实现“教与学”。科学研究与工业之间的联系将使他们俩都受益。它将有助于跟踪前沿领域,掌握行业的新趋势,并确保科学研究内容的及时性和实用性。科研成果可为影视创作提供专业参考,并起到一定的改正作用。指导角色,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严谨性。产学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进学术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产学研相结合将深刻解决创作者“不”的问题。

(二)重视影视视听设计,设立视听设计奖励基金

影视作品的成功是大量柴火的结果。它依靠一个人的力量以及在幕后做出的更加无声的努力,例如灯光,道具和衣服。他们是作品的创造者,其创作直接影响着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的质量。但是,这些创作通常归功于导演。以电影奖为例,将五部中国电影奖与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奖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中国香港视听奖的奥斯卡金像奖更全面,其次是中国台湾金马奖。在内陆,只有金鸡奖才有与美术音乐有关的奖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陆忽视了影视的视听设计。确认创作并尊重创作是提高创作质量的前提。在主要影视奖项中增加奖项,以鼓励构建民族风格的视听语言,将激发创新热情并解决“不愿意做”的心理障碍。除了设立特别奖鼓励建立民族风格的视听语言外,还应设立艺术基金来资助创作,鼓励民族和电影文化的传承,并为具有艺术性的新一代导演提供机会理想。

(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探索“互联网+”新模式

探索电影业的“互联网 +”新模式,拉近高品质作品与观众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包容性,主动性和交互性的优势,使作品更加“立体化”。在影视作品的认知过程中,观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培养了观众的欣赏水平,诠释了作品的民族魅力。通过媒体与受众的互动,纠正创作中的错误,普及相关常识,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深度,精度,厚度等维度上提升创作质量和文化价值,并树立独特的民族风格。同时,它还可以扩展衍生业务,扩大团队影响力和增强品牌知名度。互联网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少小众电影的“门槛”,减轻拍摄压力,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艺术剧院的观看功能。

四、结论

本研究从民族文化入手,探讨民族文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民族文化对影视创作的影响,探讨民族影视语言风格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动力。结合作品,在创造视听形式时解释文化传承,探索视听语言民族风格的构成和表现形式,以及在视听语言民族风格建设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探索。结合当前行业现状,提出改进建议,为更好地构建民族的视听语言风格铺平道路。

猜你喜欢

民族风格影视民族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影视风起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影视
大型民族风格原创交响作品——清唱剧《嘎达梅林》隆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