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K-L入路ORIF治疗AF疗效及对髋关节的影响

2019-03-21王耀辉王春荣谭浩雨倪文卓吴栾夫

西南国防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髋臼肌群入路

王耀辉,王春荣,谭浩雨,倪文卓,吴栾夫

髋臼骨折主要由严重外伤所致,骨折后头臼吻合受到影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建筑业和交通业的不断发展,髋臼骨折患者越来越多[1]。髋臼骨折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稳定骨盆、关节面解剖复位、减轻患者的疼痛,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是最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髋臼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还存在争议[2]。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入路包括髂窝入路、后方K-L入路和前方Stoppa入路,临床常采用前侧入路、后侧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的方式,但手术创伤和操作难度大,效果不理想,容易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入路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较少的软组织损伤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K-L入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对患者的损伤较大,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改良K-L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诊治的61例累及髋臼后壁-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K-L组和传统K-L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表 1)。

1.2 治疗方法 传统K-L组: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顺臀大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显露外旋短肌群,在距离腱性止点1.5~2.0 cm处离断外旋短肌群,显露骨折断端。清理关节腔及凝血块并进行解剖复位,克氏针固定,清理时尽量保留骨折块与周围骨膜、髋臼唇和关节囊之间的连续性。如合并前柱损伤时,联合前路手术进行复位固定;如负重区压缩明显时,给予异体骨或自体骨植骨。然后将重建锁定板(预弯良好)置于后壁和后柱,用螺钉固定。缝合坐骨结节部软组织覆盖钢板,修复关节囊和髋臼唇等,放置引流管负压引流,关闭切口。

改良K-L组:麻醉方式同传统K-L组,顺臀大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显露外旋短肌群,探查骨折部位、坐骨神经走向和各外旋短肌群的损伤情况,不离断外旋短肌群,采用“三窗口”显露法显露骨折断端[4]。其他复位和固定方法同传统K-L组。

1.3 观察指标 (1)围手术期指标: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2)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术后均随访12个月,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模糊且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局部无压痛和敲击痛、无异常活动,即为骨折愈合。采用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包括3个项目,每个项目6分,总分18分。优:18 分;良:15~17 分;可:13~14 分;差:<13 分。(3)统计患者术后2 w内的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 改良K-L组围手术期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K-L组(P<0.05,表2)。

2.2 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K-L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传统K-L组(P<0.05,表 3)。

2.3 两组早期并发症比较 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浅表感染、深部感染、闭孔神经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均得到显著改善。改良K-L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K-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4)。

3 讨论

K-L手术入路是治疗髋臼骨折常用的一种方式,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髋臼骨折,能够完全显露髋臼的后柱和前壁,可触摸到骨折线和骨盆入口,利于骨折和复位情况的判断,并可通过钢板进行有效的固定[5]。有研究显示,单独采用K-L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6]。但传统K-L手术入路需要离断外旋短肌群,增加了软组织损伤和旋股内侧动脉损伤的风险,影响股骨头血供,可能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有研究认为,传统K-L手术入路还增加了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不利于患者的康复[4]。

改良K-L手术入路不离断外旋短肌群,采用“三窗法”显露骨折部位,分别为梨状肌外上方窗口,梨状肌、闭孔内肌、上孖肌和下孖肌深面窗口,下孖肌下窗口[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K-L手术入路相比,改良K-L手术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可能与改良K-L手术入路不离断外旋短肌群,降低了旋骨内侧动脉损伤的风险有关。本研究还发现,改良K-L手术入路患者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传统K-L手术入路。可能与改良K-L手术入路对局部损伤较小,更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关[8]。在并发症方面,改良K-L手术入路患者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有关。

虽然改良K-L手术入路虽然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但由于骨折部位显露有限,操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坐骨神经的保护。因此,当患者出现髋臼后侧粉碎性骨折时,需要采用传统的K-L手术入路进行复位和固定。当患者的髋臼后侧骨块完整时,可选用改良K-L手术入路进行整体复位。在改良K-L手术入路的复位和固定的过程中,如出现骨折显露困难,可进行部分短肌群离断,或联合前路手术复位,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神经和软组织损伤,注意保护旋股内侧动脉。总之,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方式进行复位和固定,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对患者的损伤。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3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比较

表4 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综上所述,与传统K-L入路相比,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且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借鉴,但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手术入路方式。

猜你喜欢

髋臼肌群入路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