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宫腔镜下行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效果

2019-03-21莫利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瘤体电切术宫腔镜

莫利花

子宫肌瘤为子宫平滑肌增生所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临床发病率较高[1-2]。目前临床对本病发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病病因可能与细胞突变、性激素等因素相关。子宫肌瘤临床症状包括下腹包块、不规则出血、月经增多、下腹疼痛等,若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影响生殖、循环系统,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4]。目前临床对本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宫腔镜电切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等特点,可对女性生育功能进行保留,在子宫肌瘤中应用效果较理想[5]。本研究将宫腔镜电切术用于黏膜下宫肌瘤患者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据收集时间在2015年1月—2016年5月,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共93例,以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分成A组(n=47)与B组(n=46)。A组年龄35~52岁,平均(42.61±4.39)岁,子宫肌瘤分型:间壁下肌瘤12例,浆膜下肌瘤13例,黏膜下肌瘤22例,肌瘤直径2.0~4.0 cm,平均(3.45±0.37) cm。B组年龄34~53岁,平均(42.65±4.42)岁,子宫肌瘤分型:间壁下肌瘤13例,浆膜下肌瘤10例,黏膜下肌瘤23例,肌瘤直径1.5~4.0 cm,平均(3.47±0.32)cm。组间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B超、宫腔镜、妇科检查等均确诊为子宫肌瘤,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出血、腹痛等症状;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衰竭者;合并子宫恶性病变者;神志障碍、意识障碍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丢失者;有麻醉禁忌证者;不符合相关手术指征及适应证者。

1.3 方法

A组行宫腔镜电切术,术前协助患者行相关检查,术前4 h对患者进行宫颈软化处理。手术取膀胱截石位,行腰硬联合麻醉,使用5%葡萄糖溶液膨宫液充盈患者膀胱。将宫腔镜置入,仔细观察患者宫腔、双侧输卵管口、宫角等情况,并将宫腔镜置入宫颈内口,找到子宫肌瘤位置,对其大小、形态、与周边结构关系等进行详细观察,随后根据患者肌瘤类型选择适当的电切术。参数设置:凝固电极功率设置为55 W,切割电极功率为70 W。对O型黏膜下肌瘤进行定位,找到瘤蒂位置,对其从根部彻底切除,对直径<2 cm的肌瘤可直接夹出,对较大的瘤体,可将其切碎后小心取出。对Ⅰ型肌瘤,若直径<3 cm,向肌层扩展未超过50%,可行跟切法,切除肌瘤根部后在切断瘤蒂。若肌瘤直径超过3 cm,则行侧切法,以卵圆钳将肌瘤两侧夹住,并顺时针旋转,对瘤体进行离断后取出,并于宫腔镜下仔细检查是否彻底切除。

B组行传统开腹切除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开腹后找到子宫肌瘤并切除,并将切除组织送检实验室。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间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以术后瘤体、月经等改善情况对其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治愈[6]:手术治疗后患者瘤体彻底消失,且切除后肌瘤未出现增长现象,月经量或周期恢复正常;好转:手术治疗后,瘤体显著缩小,腹痛、出血等症状均显著改善,月经量、周期基本正常;无效:术后瘤体未缩小,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瘤体增大现象。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分析

从表1得出,A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与B组相比,相对更短,术中出血量相比B组,相对更少(P<0.05)。

2.2 两组手术效果分析

从表2得出,A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5.74%,B组为78.26%,将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发现A组相对更高(P<0.05)。

2.3 两组感染情况分析

A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感染率为2.13%,B组术后感染7例,感染率为15.22%,两组感染率相比,A组相对更低(χ2=10.814,P=0.001)。

3 讨论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病,是一种良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子宫肌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手术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传统开腹切除手术对子宫损伤较大,且具有出血多、感染风险高、术后恢复慢等缺点,不利于预后,难以满足现代外科快速康复的理念[7-8]。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手术治疗效果要求逐渐增加,临床需积极探寻更加安全、有效、快速康复的手术治疗方式。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差异(±s)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差异(±s)

分组(例) 手术时长(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A 组(47) 17.86±3.12 90.96±1.57 3.51±0.76 B 组(46) 42.56±4.95 120.65±4.79 6.84±1.16 t值 28.852 40.341 16.409 P值 0.000 0.000 0.000

表2 分析两组手术效果[例(%)]

宫腔镜电切术近年来不断发展,其技术日趋成熟,逐渐用于妇科疾病治疗中,并取得较好效果。宫腔镜为微创技术,医师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使得术野更加宽阔,于宫腔镜下可精准找到肌瘤位置,了解宫腔内解剖结构、肌瘤大小、形态等,提升手术安全性[9-10]。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可避免对子宫的损伤,保留女性生育功能,维持机体正常卵巢内分泌功能。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不需进行开腹,通过镜内电环切对病灶进行切除,不用暴露组织器官,可降低手术感染风险,提升手术耐受性,改善预后[11-12]。且手术切口较小,术后瘢痕不明显,可提升美观度,促进切口快速恢复,符合现代快速康复理念及美观学,容易被女性接受。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其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手术效果显著。提示宫腔镜电切术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减轻创伤,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对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效果显著,可减轻创伤,保留女性生育功能,降低感染风险,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猜你喜欢

瘤体电切术宫腔镜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充气式加温系统对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效果分析
比较3号和4号Supreme喉罩在50~60kg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分析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