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理新模式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分析
2019-03-21韩贤凤
韩贤凤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辽宁 葫芦岛 121000)
剖宫产作为产科重要术式之一,是保障高危风险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但剖宫产对产妇的损伤较大,WTO国际卫生组织认为剖宫产比例在15%之内为宜,而我国剖宫产率较高[1]。对此,本研究为降低临床剖宫产率采用产科护理新模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86例,根据产妇床号分为实验组(n=43)与参照组(n=43)。产妇最小年龄22周岁,最大年龄38周岁,中位年龄(27.6±4.3)周岁。孕周最短37周,最长42周,中位孕周为(40.1±1.6)周。全部研究对象均属健康产妇,未见任何孕期疾病,且胎儿发育良好,无剖宫产手术指征。2组产妇年龄、孕周等基线资料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说明该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1.2 方法:参照组采用常规产科护理方式,给予产妇心理、生理、阵痛等方面予以全面护理。实验组行产科护理新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对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分娩过程于产妇而言,除了生理疼痛和不适之外,往往伴随对分娩过程的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根据产妇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转移产妇注意力,降低阵痛带来的疼痛感,促使产妇更为积极的面对分娩[2]。其二,对产妇实施宣传教育,临床中大部分产妇对分娩、哺乳等相关知识均比较陌生,尤其针对初产妇而言,对陌生的恐惧使其心理及生理遭受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应为产妇介绍分娩知识,使其了解到分娩是人类正常、自然的生理过程,大部分产妇均能够采用自然经阴道方式分娩。同时,介绍剖宫产对产妇、胎儿的不利影响,提高产妇分娩相关知识水平[3]。其三,产妇进入产房后,护理人员需始终陪伴其身边,并给予产妇情感与心理支持,告知产妇如何在阵痛间歇时间休息,并教会产妇正确呼吸及用力的方式,提高产妇分娩速度,降低疼痛感。其四,产妇分娩后,护理人员立即迅速对新生儿实施简单清理,并将其置于产妇怀中,通过产妇于新生儿肌肤接触,能够对产妇泌乳素分泌产生刺激效果,一方面,能够提高产妇子宫收缩力,防止大出血问题;另一方面,泌乳素能够提高产妇泌乳量,为哺乳做好准备。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86例产妇相关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娩方式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对比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妇分娩方式比较:实验组产妇经过新模式予以护理后,选择自然分娩39例,占比90.70%,选择剖宫产产妇4例,占比9.30%。参照组产妇选择自然分娩31例,占比72.09%,选择剖宫产12例,占比27.91%。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产妇分娩方式(χ2=4.9143,P=0.0266),实验组自然分娩比例(90.70%)明显高于参照组(72.09%),与参照组(27.91%)相比,实验组剖宫产率(9.30%)较低,二者差异明显(P<0.05)。
2.2 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情况(表1),实验组产妇护理总满意率(95.35%)高于参照组(74.42%),二者差异明显(P<0.05)。
表1 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当前临床中健康产妇选择剖宫产现象十分常见,一般而言,剖宫产作为难产及高危产妇手术形式,产妇行剖宫产后恢复速度较慢,住院时间较长,极易发生感染等不良事件。就现阶段健康产妇剖宫产原因进行分析,几乎大部分产妇均因疼痛耐受性较低而放弃自然分娩,针对这一现象,应在产妇入院伊始阶段实施产科护理新模式,针对产妇心理、生理、疼痛、分娩知识及技巧等方面予以全方面护理,进而有效提高自然分娩比例,降低剖宫产率。产科护理新模式是围生期产妇护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对产妇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综合性护理,为产妇创造良好的分娩环境及心理状态,从而有助于降低产妇疼痛感,其临床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本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自然分娩比例(90.70%)明显高于参照组(72.09%),与参照组(27.91%)相比,实验组剖宫产率(9.30%)较低,实验组产妇护理总满意率(95.35%)高于参照组(74.42%),应用产科护理新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临床剖宫产比例,扭转产妇及其家属对自然分娩及剖宫产的看法,因此,产科护理新模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