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短板”有关问题
2019-03-20王颖尹小艳
王颖 尹小艳
摘 要: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如何突破中职、高职教育层次之间的“条块分割”管理藩篱,这不仅是中职、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下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新体系的需要。通过长期调研,发现阻碍中高职衔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位一体化育人渠道不畅通、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不清晰、课程衔接可操作性不强、“一体化”课程设计不深入、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本文试图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短板”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中职毕业生只有不断提升学历和技能层次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积极搭建中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以中职教育的质量提升推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破解职业体系层次结构失衡、交叉、模糊的难题,有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建立健全较为完善、层次分明的现代职教体系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政策的指引下,各地教育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改革举措。我校以护理专业为例,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和滕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试点,经过多次尝试和论证,逐步形成因地制宜且又独具特色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本文拟从中高职衔接现状入手,分析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阻碍因素,提出有效促进中高职衔接科学发展的策略。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一)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山东省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山东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具体提出:到2020年,建立20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综合课程体系,形成满足社会需求、科学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拓宽学生升学、就业途径,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在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可以实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强教育服务业的能力。到2020年,学校联合企业(医院)将开发180个专业教学指南。按照企业(医院)、社会需求制订职业教育指导方案,以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无缝衔接强化中高职贯通培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二)社会认可,发展稳定。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和滕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护理专业3+2联合培养始于2009年,2014年开始学院稳定专业发展,统筹专业招生计划,限制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三二连读(五年制)学生人数每年稳定在50%以上,占据护理专业就读人数的半壁江山,3+2这种联合培养形式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可见它不仅符合社会期盼,而且是中高职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既能为中职生积极深造、提升学历提供机会,又能为高职教育发展储备力量、扩大规模,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注入活力。
二、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阻碍因素
虽然中职、高职联合培养的形式已经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但是从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服务社会能力看,中职、高职教育层次之间的“条块分割”管理藩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高職衔接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中高职衔接发展中的三位一体化育人渠道不畅通。
目前,滕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枣庄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不同管理部门。教育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致使中高职难以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造成中高职衔接协调机制不健全,沟通交流困难,无法全方位统筹管理、优化整合和统一调度,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对接。在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中,学院与企业医院未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等中高职衔接发展中缺乏良好互动,缺乏深层次、多纬度的合作交流,导致我院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教学无法实现与医院深度的融合,存在偏离或脱节医院护理岗位需求的不足。由此可见,中职、高职与医院三者合作育人平台的缺失,育人渠道的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发展。
(二)中高职衔接发展中的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不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育质量。从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现行的中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看,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则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二者描述笼统模糊,差异定位不明晰,区分度不高,未能从中高职岗位需求差异上界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导致我院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在培养目标上缺乏必要的依存性、互补性和连贯性,甚至出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交叉紊乱、同质化倾向,这对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的采用及教育评价的制定无疑形成阻力。
(三)中高职衔接发展中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不深入。
如何制定并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衔接的关键,是实现中高职持续、科学、协调发展的决定因素。从中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看,目前中高职衔接还仅仅是学制上的外延式衔接,以护理专业的系统课程为基础的内涵联系比较薄弱,制约了护理专业教育质量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在:①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缺失。职业教育只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出台统一连贯的课程标准,无形中增大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体系对接难度。②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中职和高职学校缺乏有效沟通,自行确立课程体系,独立选取教学内容,造成中高职大量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这样不仅无法通过中高职协调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的重复浪费。③中高职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缺乏对接意识,不能体现出统一性和层次性。从现有的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可见,课程内容未能按照技术和能力等级合理布局,更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渐进、深化、提升的需求,甚至出现知识断层或能力倒挂等现象。
(四)中高职衔接发展中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职业人。这就要求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评价与职业需求协调统一,与岗位要求匹配一致。目前,我院中高职护理专业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只要达到相应学分要求,便能毕业。这种方式与医院护理岗位需求脱轨,与行业人才培养标准脱节,以致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即使毕业也未具备护理岗位相应的职业能力,难以胜任医院的临床护理岗位。再加上中高职考核评价体系标准不一,考核方式不同,缺乏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阶段性职业能力评价依据不足。
三、中高职衔接发展的促进策略
(一)以拓宽院校合作、校企融合渠道为抓手,构建中职、高职、医院“三维协同共育”的育人模式。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单靠个体很难突破困境,需要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与医院(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成立中高职衔接委员会。依托中高职衔接委员会,组织中高职学校和企业医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制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衔接制度与管理方案,破解中高职教育管理“条块分割”的瓶颈,完善保障机制。健全中高职教师、企业(医院)间定期交流、培训与互换机制,强化彼此间的合作交流,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参与衔接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及人才评价体系的研定,根据岗位需求变化修订课程标准。利用数字化资源,共同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拓宽高职、中职、企业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反馈渠道,促进中高职院校与医院企业的合作育人的信息沟通,打造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媒介,以院校为主体、医院协同参与的新型育人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中职、高职教育层次之间“各自为政”且缺乏有机沟通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构建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而且有力促进了中高职院校、企业医院的和谐发展,为中高职衔接体系的逐步完善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二)以护士“职业梯”能级体系为依据,建立中高职职业能力分级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中高职教育虽同属职业教育,但教育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因此,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设置不仅要体现层次差异,凸显能力递进,还要切合岗位需求。我国护理能级管理体系研究提出,医院护理人员能级分4级,护理员和助理护士为1级,注册护士为2级,专业护士为3级,护理专家为4级。根据中高职教育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中职护理专业培养定位于“护理员”,将高职护理专业培养定位于“注册护士”,解决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重叠、定位不清的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中职教育“强基础”、高职教育“精技能”的职业能力发展需求,对接中高职学习内容,对接中高职职业能力要求,对接中高职岗位需求,实现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这不仅破解了中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瓶颈,而且满足了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以职业能力分级、岗位要求为导向,构建一体化护理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将岗位能力与中高职培养的规格相匹配,构建层次分明、能力逐级递进的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如下图所示。该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两个部分。理论课程由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基础护理岗位能力、专项护理岗位能力及护理岗位拓展能力五个模块组成,模块之间相互依存,逐级递进,形成了突破学科化界限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呼应,设置了护理基础技能、生命周期的护理技能培养及临床护理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三个模板,技能培养的广度逐层拓宽,技能等级逐步提升。根据中高职护理专业人员的培训目标,中职阶段对接护理员或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标准,掌握相应的以生活护理为主的基本护理技能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主要完成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基础护理岗位能力三个模板的理论课程学习和护理基础技能的实训课程学习。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在中职基础上横向拓宽,对接执业护士的职业标准,完成专项护理岗位能力、护理岗位拓展能力两个模板的理论课程学习和生命周期的护理技能培养、临床护理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学习。该课程体系中高职培养层次明晰,凸显了课程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实现了职业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逐级提升。
(四)以护理岗位需求为驱动,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三方定评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在中高职衔接体系中,通过中高职衔接委员会召集中职、高职及医院三方共同开发对接护理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考核评价标准,从职业人文素养、职业思维、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多维度科学界定考核评价内容,借助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元化方式完善护理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在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中,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追踪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的理论掌握情况,利用数字化资源动态预警专业理论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反馈,及时激励学生夯实和强化,实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同、高效优质的理论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在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中,借助校企共享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开展护理技能考核评价,既能体现护理专业技能培养的多主体考核,又能将学校的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接轨,实现中高职衔接人才考核评价与护理岗位发展需求的协同统一。这种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解决了中高职评价标准不系统、不一致的难题,将多元化评价贯穿于中高职培养贯通的全过程,将学校评价和临床护理专家评价融合于技能考核的体系之中,切实提高了中高职教学的评价质量和评价实效。
图 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1/12/content_ 1783332.htm,2011.01.12.
[2]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gk_gbgg/moe_ 0/moe_8/moe_28/tnull_491.html,2002.8.24.
[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EB/OL].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2/12/19/art_2267_18863.html,2012.12.19.
[4]冯瑞,孙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历史诉求、现实困境与重构对策[J].江苏高教,2016(5):148-151.
[5]范爱民.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6]王善勤.基于两个“对接”的软件技术示范专业建设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4):14-18.
[7]山東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19号文件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EB/OL].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5/8/31/art_2262_20300.html,2015.08.31.
课题来源: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中高职护理专业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2014zcj163),2018年4月获得职业教育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8月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