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回响与地理吟唱

2019-03-20肖爱招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关键词:华海

肖爱招

摘    要: 华海是中国生态诗歌创作与评论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创作与其长期生活的地方——广东清远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发展及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他的生态诗歌在浪漫中还原人类本真,用梦和环境描绘生态理想,充满着自我体验与生命悲剧的忧伤。艺术特色是以敬畏自然的态度自觉追求生态审美,有典型的地域色彩。

关键词: 华海    生态诗歌    清远现象

华海是中国生态诗歌创作与评论的领军人物,对中国生态诗歌从诞生到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华海对中国生态诗歌的影响,其长期生活的广东清远特地在当地报纸《清远日报》开设生态诗赏读专栏,已推出100多期。在他的带领推动和帮助下,当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生态诗人,2008年当地还举办了“生态与诗歌暨华海生态诗歌国际研讨会”,形成了中国生态诗歌特有的一个文学文化现象——“清远现象”[1]。

清远作为华海长期生活的地方,对华海的生态诗歌思想的形成与生态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华海的诗歌不可避免地烙下了“清远”印痕。笔者意欲通过分析时代、地域特点和华海以清远为描写对象的生态诗,探究华海生态诗的形成要素与思想艺术方面的特点。

一、华海生态诗歌形成的时代、地域与思想基础

一位诗人创作思想的形成一般来说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华海亦不例外。综观华海生态诗歌创作历程及其创作思想,笔者认为离不开时代、地域及生态思想。

(一)混浊的工业污染诞生出清新的生态诗。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虽然国家历来重视环境保护,但是想快富起来的心态和先发展后治理的心态让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污染日益严重。混浊的工业污染刺痛了诗人的内心,作为诗人的华海用诗歌的形式发出拯救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呼声。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当时的污染也是排在全国的前列。长期生活在广东清远的诗人华海面对被破坏的环境,以清远的笔架山和静福山为歌咏对象,努力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环境。混浊的现实环境污染和乌托邦般的诗意栖居,恰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立,更容易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这是作为生态诗创作的最主要意义所在,也是生态诗人创作生态诗歌的最主要目的。作为代表诗人的华海和另外一位著名诗人候良学与其他一大批生态诗人进行生态诗歌创作都是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在诗中表达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忧虑、愤怒及向往诗意生活的情绪,这种情感输出应该说和时代发展密不可分。

(二)清远的环境成就了华海的生态诗歌。

清远位于广州西北,不是沿海,而是丘陵或山地地貌,工业不如沿海城市发达,因此环境破坏没那么严重,尤其是笔架山与静福山,不仅没有被破坏,反而非常优美。清远是华海长期生活居住的地方,华海对清远的生态环境非常熟悉,当地的环境自然就成了华海歌咏的对象。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诗人向往的生活环境,作为诗人,希望所有人都能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环境里,这种乌托邦式的梦想,不断被诗人吟唱,融进他的血液里。《把笔搁在笔架山旁》描写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体验:“把笔搁下来/时光悠悠地慢下来……木耳、马齿苋/还有半天上一轮饱含汁液的月亮水果。”[2](89)

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成就生态诗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清远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华海的生态诗人地位。清远当地政府重视生态诗的创作和传播,以多种方式宣传生态诗,政府的重视和诗人的创作相向而行,鼓励了当地和外地很多诗人往生态诗歌方向进行创作,华海是他们当中的倡导者、引领者,进而成为全国生态诗歌创作的领军人物。2008年当地举办的生态诗歌国际研讨会更是让“清远现象”闻名遐迩。

(三)华海生态诗歌形成的思想基础。

华海的生态诗歌思想最初来自扬州。华海是在扬州大学读的中文系,在这里,他完成了早年个人文化修养和艺术熏陶。华海的文学资源并不是呈直线式吸收和接纳的,而是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层面的主动性选择。华海早年受鲁迅激进观念的影响,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排斥、回避意识[2](89)。这使华海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对中国古典诗歌虽有涉猎却受其影响不深。对华海以后生态诗歌创作具有思想和美学价值的影响是西方诗歌。随着我国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诗人的审美观念由西方浪漫主义开始接受西方的生态理论,转向生态美学,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在自己的诗歌世界中选择了一块熟稔的地域进行集中表现,建构起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诗歌地理”[2](91)。华海用真切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表达乌托邦般的生态理想和哲学观念,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地域笔架山和静福山就成了诗人描绘的主角,建构起诗人的生态诗歌表现领域。清远成为诗人吟唱的对象,既是诗人生态诗歌创作的源泉,又是诗人精神寄托的载体。

华海生态诗歌比较有代表性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发表的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生态诗歌应当是2006年《诗刊》2月号上半月刊上的组诗《澄明之境》,共四首,……2007年《诗刊》3月号上半月刊再次力推我的生态组诗《自然的回音》,……这些诗作主要选自2004年以来以笔架山为总题创作的生态诗章,基本已收录于《华海生态诗抄》。”[3](64)由此可见,华海把发表在《诗刊》上的这些诗作当作其生态诗的代表作品,可见华海的生态诗歌最主要是以表现笔架山为题材的诗作,也代表其生态诗的最高水平。另外,近年来的“静福山系列”诗作,可以被认为是其生态诗歌中的优秀作品。那么,这些诗作在思想内容与艺术上有什么特點呢?

二、浪漫的诗意自然

华海诗歌让人在浪漫的情调中体验田园牧歌的美好,尤其是笔架山和静福山系列诗篇,充满浪漫的意蕴。

(一)浪漫中回归生态本真。

华海诗歌有一种回归生态本真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让心灵沉下来静听自然的声音。“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对宁静的伤害”,用宁静的诗歌让一切语言和评价变得多余而嘈杂。他执着于对生态本真的美学追求,用浪漫的诗意让人们体验自然本真的意境:“一只蝴蝶也会在血管/底部/掀起一场蓝色风暴//……能与山雀嬉戏/与一只蚂蚁演绎一条回家的路”。

安宁静谧的诗意田园,让欲望与嘈杂远离内心。自然与乡村野外从上古以来就是形影相随的伙伴,华海在乡村野外间发现生态静谧的自然美,在安宁静谧的乡村田园中走向诗意的自然:“乡野宁静的生活/……俗子中间/也能自然地活出一种风度”。华海用宁静的内心展现静福山的诗意,让读者沉浸在浪漫的诗意美里思考人世最远处的别具深意:“静下来,就会有福。”诗人把读透自然的精髓归结为“宁静”,让尘世中的人们走进一趟深山丛林,在心灵的宁静中听到“骚乱和欲望的声音渐行渐远”。

(二)自我体验与生命悲剧的忧伤。

在大自然中融入自我,把大自然人性化,变成可感对象,用自我的体验描绘成大自然的体验,物我两化。诗人在诗歌中大量描写大自然的疼痛,表达大自然受到破坏受到的痛苦,这样的表达方式是自我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是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运用。在当代生态诗歌界还没有人这样表现过,这种表现方式是诗人所特有的,充分展示了诗人强烈的生态意识,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悲剧的忧伤。例如在《笔架河谷》里有秋天黄叶的“疼痛”;《枪响之后》是蓝色天空的“疼痛”;《碧溪》里早春時节石缝里也渗出微微的“疼痛”。《在布尔津》是喀纳斯湖流淌着“疼痛”的幽兰的泪水;《喊叫的月季》里是那水滴渗透的“疼痛”;《笔架山秋歌》中那些鲜花和果实们在凋谢、坠落和飘零中“疼痛”。

(三)用梦境和幻境描绘生态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华海诗歌在宁静中的高度憧憬。华海生态诗歌为我们展现现实本该有的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生态梦想,这种理想的境界引导我们寻找正逐步消失与人类共生的自然。“笔架山系列”与“静福山系列组诗”为我们勾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图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融洽的生存状态的诗意想象。诗人运用梦境和幻境作为描绘的两种重要艺术手段,为读者阅读华海诗歌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华海表现笔架山与静福山系列生态诗歌歌颂梦幻乌托邦般美好的自然生态,表达的是诗意栖居的一种理想,和那些严重污染的现实形成反差,启迪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

华海的生态诗歌充满着浓烈的神秘气息和对于自然的敬畏,自然界中的一些神秘现象在其生态诗歌中经常出现。在《时光三重奏》中,自然界的其他生命都能感受无所不在的神秘力量:“清风送来无数耳语一只球虫/与另一只/一只蚂蚁与另一只/在透明的暗处/神秘传递/流荡的热力/隐隐闪闪往密林中/聚合/”。面对污染严重的现实生态环境,诗人深切感受到人类敬畏心消失殆尽带给自然的灾难,促使他重新认识自然界中蕴藏的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不仅可以让诗人获得内心的平和,而且给狂妄无知的人类发出振聋发聩的强烈警示。

华海的生态诗歌创作地域色彩鲜明,选择这种具体的地域环境为表现对象,让诗人形成独特的理解,即“重视心灵与自然的默契感、跳动感,以及对自然生命伤痛的触摸、体验,把在自然深处的理趣、感悟同意象、情绪联结为一体,而不作理性分明的界隔,从而构成浑然、幽秘的生态幻美诗境”[4](10-11)。在“笔架山下”系列中,都市欲望渐趋平静,取代它的是重返自然与故土的宁静。笔架山成了作者精神栖息的地方,现代人身心的痛苦在自然中慢慢愈合。笔架山被诗人赋予生命的意义,作者对其尽情吟诵。

无论是早先的笔架山系列还是近年的静福山系列,华海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是持续不断的,他选择熟悉的连州和清远作为关注的中心,建构起一个属于自我的生态诗歌领域。华海不断地在生态诗歌创作领域、评论领域,带领着更多诗人关注生态,关注生态诗歌。作为一名清远的生态作家,华海将自己的情感全力倾注在广东西北部这片土地上,目前他还在不断朝这一领域的深处开拓和深耕。诗人还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开拓生态诗歌的传播领域,为广东清远甚至整个广东乃至全国的生态诗歌创作、评论与传播鼓与呼。

参考文献:

[1]王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清远现象”[N].中国绿色时报,2008-6-27.

[2]龙其林.从思想资源到生态危机: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的形成——以华海与侯良学为中心[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7(3).

[3]华海.生态诗歌的产生和发展现状[J].诗苑纵论,2009(1).

[4]华海.我与生态诗歌(代序)[A].生态诗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华海
华海药业:低基数效应下的高增长
江苏华海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蓝喉太阳鸟
文明批判和澄明之境
——论华海的生态诗歌
华海药业因“黑天鹅”业绩受损 “缬沙坦事件”FDA态度成谜团
华海的五把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