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孤独》的教学,看整本书阅读的思维价值
2019-03-20覃光红
覃光红
【摘要】 阅读是一种主观性很强、又极能见阅读者见识与思维品质的活动,它植根于文本,却不被文本所囿,经阅读者思维的加工,阅读呈现出来的大千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越是厚重的书籍,越能给读者以开阔的视野,越能在与读者交流碰撞中火花四射、精彩纷呈。
【关键词】 《百年孤独》 阅读 思维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222-02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组织了一场全员阅读《百年孤独》的活动,在读书交流活动和学生的读书感受中,我欣喜地看到,在纷繁的阅读收获中,除了见识,除了感动,这部厚重的大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使阅读者“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一部优秀的著作就是精思妙设的大脑沟回,因此阅读大作无异于在精思缜密的世界里畅游,对培养读者全面、多元、辨证、客观等思维品质有着极好的作用。
下面,选取我和学生的部分思考,暂论四种思维价值:悦纳孤独,静观特质之于生命个体的价值;解读命运,思考个体之于人类发展的意义;网联社会,揭示外因之于内因强大的力量;捕捉本质,分析文化之于民族命运的影响。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和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培养价值。
思维价值一:悦纳孤独,静观特质之于生命个体的价值
读后感《孤独——最好的礼物》有这么几段,让我看到了年轻的读者对难以解读的生命“孤独”的一些思考。虽然不能有蒋勋的《孤独六讲》的美学体验,也不同于周国平这样一位哲学家的哲理思考,但却有着一种青春的气息,透出年轻的生命对孤独的悦纳,把“孤独”看作命运给予自己的礼物,这不只是豁达,更是理性——孤独本就是生命的常态。
细细思索,其实不孤独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人生经历和思想价值观也不可能与我们相同。在我们的内心中,最外层的事物可能可以说给不太熟悉的人;往里一层,那里的想法可能可以和一般关系的朋友、同学交流;再往深处,那些想法可能只能与亲近的朋友交流了;而再深处的想法,可能只有最亲近的朋友、家人才可知晓。我们大多数人以为那便是我们最私密的想法了,确实如此吗?不妨在思考下,在内心的最深处,是否又有一些无人可知、无人能理解的认知与思考。这些想法几乎不可能會和任何人说,因为你知道,这些东西除了你,没有人能理解,也不会有人理解。然后猛然发现,孤独,便来源于此。
这孤独,便是属于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每个人之所以不同,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特的思维个体,根本原因与差异,便在于我们心中这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与想法。而这独特的思考,便来源于自身独特的经历与感知。所以说,正是这些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才让我们成为了独特而唯一的“我”。孤独,从我们出生开始,便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扎根,并将伴随我们整个人生。
实际上,我们无需逃避孤独。孤独本身便是我们的内心的一部分,否定孤独在一定程度上,便变成了否定自我,这并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认清孤独,也便是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当我们开始理解孤独,接受孤独时,这也便意味着我们开始理解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理解我们与别人的不同,理解别人的不理解。若有理解自己的人,固然是好事,无人理解,便也不必强求。(节选)
这是积极的生命态度,理性认知孤独,愉悦接纳孤独,欣然享受孤独。当孤独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就应该对孤独张开接纳的双臂,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抽象的孤独,被世俗误解的孤独,我们在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沉浸于科学研究与炼金术的孤独中可以看到,在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和熔化小金鱼的孤独中可以看到,在阿玛兰妲终日关在房中缝了拆拆了缝缝制殓衣的孤独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科学钻研、社会改革还是爱情的痛苦,所有的孤独都只是源于自己内心又随着自己的生命消逝于飓风之中的精神。
思维价值二:解读命运,思考个体之于人类发展的意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经历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人类的孤独从来就不曾消失,我们对此虽无可奈何,但人类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包括年轻的少年,在阅读了《百年孤独》后,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家族的百年历史就像是一个个轮回,名字上的重复也象征着孤独命运在家族每一代人身上的相似的重复。正如文中所说,“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着悲剧色彩。”七代人,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己的孤独,或是爱情的孤独,或是事业上的孤独,如奥雷里亚诺上校在战争失败后躲在小作坊里的自我封闭,和奥雷里亚诺第二封闭自己在研究吉卜赛人留下的著作以及最后奥雷里亚诺破译手稿,都体现了他们性格上的类似——孤僻。同时家族中的人要不死于非命,要不就在孤独中退化和老去,无不体现了一次次轮回的思想。每个人都想跳出孤独,但最后又因为反抗而变得孤独。在轮回中,马尔克斯似乎带有悲观地告诉读者们,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如小镇马孔多的居民,在一次次发展中忘记过去,到头来又陷入过去的“套路”中。难道我们真的无法逃出轮回的宿命吗?马尔克斯在最后明确写到,“注定不会有第二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出现”,是他的感叹愤慨,是他希望跳出宿命的呼唤。人类在不断地不自觉地走上过去的历史,人类历史中总是重复同样的轮回,或许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可以是启发人对历史的一次次重演的思考吧。(节选)
这里的“轮回”一说,并非小读者的宿命思想,而是马尔克斯的悲伤和呼唤。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人类走过了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历史,但每一个人可能只有一百年的历程,而且都是独立的个体,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他的处女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无法以复制前人的经历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快乐人生遗传给自己的后代。他可以享用前人留下的知识,却没办法摆脱感情的困扰、孤独的侵袭、人性的狭隘。每一个时代也如此,我们有时会惊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为何如此?因为时代是由人创造的,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人虽是不能复制的个体,却也有太多的共性和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与习俗,由不同的生命重组的社会,会带来新的气息,也会泛起陈俗臭秽。这就警醒后人,要积极修炼自我,要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积极力量,这是后生的责任,这些责任在名著的撞击中,激发出来,这不就是名著的力量么?
思维价值三:网联社会,揭示外因之于内因强大的力量
有时候,我对这些年轻的学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群阅读者只有十六七岁,没有多少阅历,没有多广的视野,没有多深的认识,也没有多少源于生活的抽象提炼能力,怎么就能编织出这么复杂的一张民族发展之网、社会进程之网、人性交错之网。这张网也许借助了他人的力量来编织,但如果没有名著的感染和浸淫,他又如何能够融入这么具有个性的思考呢?不妨看一看年轻读者的这一番感悟:
而孤独与尊严不只属于布恩迪亚家族,也更是整个马孔多,整个拉美,整个民族的不幸与孤荣。在殖民浪潮的冲刷下,他们却要守住内心的孤独与尊严,顽强而又徒劳地抵抗着。正如上校将小金鱼熔了又制,制了又熔。新鲜的事物与思潮,凶猛地触动着马孔多古老而迟缓的神经。西方的文化更是贪婪地咀嚼马孔多这块最后的净土。有些东西,是挡也挡不住的,正如香蕉公司的成立。新旧交接磨合的痛楚与混乱,也正像香蕉公司那肮脏的工作环境。人性的恶却在这本该最需要爱的一刻一涌而出。政客们的虚伪,律师们的功利,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与愚昧。
……一片飓风抹过,那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这话的背后,定充满了作者深深的愤懑与期盼。乌尔苏拉在晚年便悟出,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竟缺乏爱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百年孤独的内在原因。在西方殖民、西方文化的铁蹄之下,拉美人民却都把自己锁在了孤独与尊严当中。没有理解,没有信任,没有爱。有的只是无尽的苦痛与孤独。作者盼望着孤独的尽头,期盼着在这最最艰难的时刻,拉美人民能团结起来,共同摆脱孤独的宿命。(节选)
在西方浪潮的冲击下,《百年孤独》何尝不是马尔克斯的孤独与尊严呢?那些人,那个小镇,那些事,那些古老的魂灵与传说,在作者的笔下,永垂不朽!
乌尔苏拉晚年所悟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缺乏爱的能力,使到这个家族有的只是无尽的苦痛与孤独,打开了小读者对拉美人民没法摆脱孤独的原因的思考,这不是来自于他人的提示,不是源于碎片化的阅读,而是源于长篇名著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源于長篇名著百年家族史与拉丁美洲百年艰难发展史的肥沃土壤,源于用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所表现出的寓意,源于细腻而生动的人物刻画。总之,是马尔克斯的名著给予了年轻的阅读者以丰富的养分。
一个家族的兴衰映射着整个马孔多,一个马孔多的没落就是整个拉美的不幸。就算有新事物的入侵,就算有新思潮的冲激,民众如果只是愚昧盲从,最终也只是在这块土地上来了一群开发者,最后又被一阵飓风卷得了无踪迹。小思考者从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兴衰中,看到了所有个体都无法逃脱社会巨网,却也看到了即便是如此强大的网,也无法网住一颗孤独的心。《百年孤独》编织了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一段故事,也让阅读者去编织一袭谨密的思网,随着马尔克斯去感受人性之痛,也享受马尔克斯给予的思考乐趣。
思维价值四:捕捉本质,分析文化之于民族命运的影响
文化侵略的力量到底有多么强大?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也许不容易感受到,世界大交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流与融合,使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渐渐增加了许多外来因子,这是发展所必不可忽视的。什么是民族的,什么是世界的,哪些必须坚守,哪些理应接纳,《百年孤独》的确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我认为,虽然布恩迪亚家族各个人的孤独不尽相同,但那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正是造成这些孤独共同而根本的原因,这应该也是马尔克斯对拉美那一段历史的思考。
书中最明显的文化侵入,便是吉卜赛人给马孔多带来各种各样的科技和把戏……拉美当地人没能也不可能坚守自己的印第安文化,所以马孔多就是各种参差不齐、发展不完善的文化整合体,而这个整合体是混乱的,所以不可能根深蒂固地埋在马孔多人民的内心,或者说,马孔多的人民没有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也是吉卜赛人带来外界的事物轻而易举地吸引马孔多的村民,甚至造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精神错乱的原因。没有文化归属感的人或者说民族,极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欧先进的科技文化的影响,在面对西欧先进的物质文明,他们会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怀疑如果加深,就会开始影响自己的理智,怀疑自己的理智,最终导致精神似乎被这些外来的物质文化所控制,形成一种“精神殖民”——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节选)
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既分析了外来文化入侵对马孔多村民的影响,也透视了因为没有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造成马孔多居民绵延百年的孤独,并预示了“精神殖民”的危害。这就是名著阅读的收获,细细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在细细地咀嚼名著的味道、慢慢吸收养分,这是一种健康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让年轻的读者擦亮了辨析的目光,培养了透视问题的习惯,编织了一张可以网罗百态的网络,把现在与过去、未来联成一张大网,用联系观、发展观、动态观看世界,这是健康的思维,也是正确地判别世界的方式。
看一部名著,其实是在看人类发展史。看一个世界,不在乎读者看得是否准确,文学作品本就是写生命的体验,看人生的价值,所有思考本就没有定论,不管读者看到了什么。我们感到惊喜的是优秀的作品让读者看到了很多,甚至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故事,甚至超越了作者本身的意图。这种价值不只在成人读者身上体现,也在我们这些稚嫩的读者眼中,阅读名著让他们看到了无限广阔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