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研究
2019-03-20高雄英
高雄英
摘要:本文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建构了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中职计算机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5-0099-03
引言
信息化时代,慕课(MOOC)这一新型的在线教学模式的迅速发展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慕课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致力于基于慕课的课程教学模型的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及学生的学习数据的分析研究,但就如何开展基于慕课的教学实施却很少涉及。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模式
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来的。Bonk和 Graham在《混合学习手册》中对“混合式教学”下了定义,他们认为,混合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集合了面授教学与多种技术媒介教学的新教学形式。目前,国内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等,他们对混合式教学的观点分别是“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着眼于信息传递通道的选择上,关注的是如何依据低投入、高效能的原则选择信息通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混合式教学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化教学和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发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2.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模式
慕课采用网上授课,教学课程的设计只能根据学生的基本假设进行讲授,教师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预设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在构建慕课时要换位思考学生线上学习的过程,思考学生如何与教学内容互动,学生之间如何互动,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活动。学生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通过微视频学习知识点,组建学习小组,在教师发布的论坛主题贴进行提问和作品分享。慕课强调知识的共享,课程中的微视频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时长大概在5~20分钟,适合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慕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通过慕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大部分事实性知识的获取,进而可以在课外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和自控进度完成知识的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虽然慕课能够解决大部分的知识获取,但其师生互动性较欠缺,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会因缺乏教师的指导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信心缺失。笔者认为,把慕课引入到传统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既能发挥慕课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又能发挥线下课堂面对面的师生交流的优势,实现学与教的并重。
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混合学习为基础,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课堂的把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内容的发布者、学习互动的引导者、学习难题的答疑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面授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展示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在线下以任务为导向,以技能为目标,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等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
基于慕课的学生混合式学习方式
慕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进行。在慕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熟悉课程的学习流程和评分标准,按照课程的计划学习教师每周发布的课程内容,按照规定时间提交作业和完成课程测试,并参与课程中指定的主题讨论贴。学生可以向课程参与者提出疑问、寻求帮助和建议,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在线上完成单元测验、主题讨论和提交并互评作业。作业测验的内容根据教学视频设定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设定难易度,既要确保作业测验的效果,又要控制完成的时间。
在线下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交流疑难问题,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集中性问题的解答,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然后,讨论教师在课堂中抛出的问题,交流彼此的想法,教师也可以检验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单元的内容。
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点又含实训操作,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完成理论教学,又组织高效的实训教学,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下面,笔者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开展混合式教学。
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线上教学和课堂实训相混合的方式,采取以下三个阶段来实现:课前学生自学,教师导学;课中教师答疑,将重难点转化为问题,分层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开展小组学习等;课后学生巩固提高。其中,课前阶段和课后巩固阶段都是依托慕课平台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教案、讲解、案例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阶段:对于担任同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多名教师,要组成慕课教学团队,对教学要素、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熟悉慕课平台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按照慕课平台的要求配置完成课程属性,在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审核通过慕课课程后,设定开课时间和学生选课时间,发布课程的簡介视频和慕课团队名单、考核标准。正式上课前一周发布开课公告、课程章节学习计划、学习要求、学习目标。
开课前教师要梳理现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视频、课件、电子教材、实训素材、练习题等,按照慕课平台的资源结构模式进行结构化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是混合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学资源不仅要内容丰富、安排有序,还要与教学的知识点体系高度相关,冗余的教学资源不仅不会促进学习,还会干扰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给学习带来负担。
教师根据单元知识点设计每一讲的内容,把课程单元知识按照框架结构图设计出知识要点体系,教师在设计知识要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定知识点数目,梳理教学资源并编辑制作视频课件。视频时间不宜过长,时长控制在5~20分钟,每讲可有多个课件,但是一个知识点要在一个课件中完成。梳理练习题要按照章和讲分类,细化知识点。慕课平台提供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应用题。
根据理论和实训的课程安排,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六章互联网的初步知识和应用、第七章信息技术新发展,设置20道选择题,认真学习课件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至少90%以上的题目。每一章设置单元测试题目的方式,并采取随机抽取题目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三次测试机会,取最高分为最终成绩。这些测试题目基本上是来自于理论部分,每个课件设置1个主题讨论,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实训部分的内容,每个知识点设置3~5道课堂展示题,由小组协作学习完成,每次作业规定在1~2周内完成。
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教学阶段主要是师生面对面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线上学习的情况,收集相对集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将教学中的重难点转化为问题分层解决,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并将实训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继续展开,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展示,互评作品。
课后巩固阶段:教师通过线下课堂教学的反馈及时总结,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根据课堂交流分享,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巩固。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对实训内容进行强化训练,组织学生根据任务导向,开展项目教学,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进一步修改作品,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线上点评。
结论
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将慕课融入中职计算机教学,为中职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修改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后续的章节设計方案,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创新和探索更多高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敬,陶雁羽.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8):31-34.
[2]成亚玲,李俊成,谢丁峰.基于慕课的混合学习课程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18-21.
[3]蔡京玫,孟庆华,张新谊.计算机网络基于SPOC模式下的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5):15-19.
[4]邱雪莲,齐振国.我国MOOC研究现状分析——基于期刊文献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22-25.
[5]黄秀华,徐燊.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发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4):121-125.
[6]李敏,马晓东.MOOC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系统要素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