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2019-03-20龚源
摘 要:基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蓝印花布”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了微型校本课程。制定了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了课程内容,设计了课程实施路线,编写了校本教材,探讨了课程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为探索将乡土特色文化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打开了一扇窗口。
关键词: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校本教材
微型校本课程是由教师针对任教班级学生具体学习需要所进行的每学期较短课时的分年级分学科的补充课程。它具有课程主题小、周期短以及师生共享课程参与权等特征。“邳州蓝印花布”的染色工艺是靛蓝染色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地方印记,该工艺于2009年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9月,我们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省遗“邳州蓝印花布”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并获批立项。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个具有浓郁乡土特色文化符号的课程资源,对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彰显学校课程特色,助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价值和目标设计
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超过九成的学生渴望通过“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学习,探究这一古老工艺的科技文化精髓,期待传承和创新。基于“邳州蓝印花布”开发微型校本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从知识到智力,从行为到道德,从生活到审美观等。我们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认知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初步制定以下校本课程目标。
(一)汲取传统工艺中的化学知识,重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鲜活的情境中,通过“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基于化学视角审视和挖掘其中蕴藏的学科知识和原理,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联结与契合,建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领悟化学学科与人类文化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生发出超越知识层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探究工艺中的技术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通过收集、分析、整理“邳州蓝印花布”工艺相关素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规范操作细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技术素养和合作技能;通过自主设计实践方案,撰写实践报告,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概括、总结等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三)促使学生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价值,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通过对“邳州蓝印花布”工艺溯源,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老工艺的文化内涵,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探究“邳州蓝印花布”工藝中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认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强化关注社会、参与决策的意识;经历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邳州蓝印花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诸如“邳州蓝印花布”溯源、“邳州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如印花版的制作、靛蓝的制取、印染工序)、“邳州蓝印花布”工艺中的化学原理等。我们遴选了与化学学科相关的内容,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科学周密地组织教学,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实施途径
(一) 校本课程资源的SWOTS分析法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以大量相关课程资源为支架,在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制作资源分析量表来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定位和定向。具体维度和测量视角见表1。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技术路线
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设计了如图1技术路线。
(三)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实施媒介和重要载体。编写校本教材要充分调查评估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水平,广泛收集与“邳州蓝印花布”相关的教学资源,紧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定教材内容,制定校本课程教学目标。参照国家教材编写体例,科学合理地对内容进行统整,注重教材内容和形式、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打磨,逐步提高校本教材与学生知能水平的适切性。校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见表2。
说明:(1)校本教材共分10课时,包括课程开发价值、学科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等,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感受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实践能力和技术素养。(2)在内容编写中插入相关历史背景材料和化学知识,以拓展学生视野,做到校本教材与学科教材相统一。(3)编制多样化的课内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主要是针对化学学科知识点而设计的,用以判断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学业成绩。课外作业主要是针对实践操作和工艺水平而设计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课外作业还包括访谈和调研等,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以及适应社会等能力。
(四)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初探
校本课程实施应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具体方法与策略如下:
1.学习任务前移策略
教师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集“邳州蓝印花布”的相关史料与素材,梳理和把握与靛蓝染色相关的概念、原理和工艺等,并与课本知识统整,挖掘史料背后的文化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探究印染原理的热情。
2.调查访谈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共同拟制恰当的调查主题与访谈话题,内容包括:“邳州蓝印花布”的特色、工艺、推广和传承,课程有效开发和实施策略等。对教师而言,通过对课程专家的采访,逐步提升师资水平,并在课程实施中转化为可持续的再生动力;对学生而言,通过对“邳州蓝印花布”文化传承人的访谈,学会从朴素的、感性的手工经验中提炼出科学的、理性的学科知识,并在课程学习中予以诠释和表达。可以说,课程专家和文化传承人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宝贵课程资源。
3.观察测量策略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课堂观察是校本课程实施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等认为:“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预设适当的观察点,这些观察点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获取知识的方法、课堂文化氛围以及三维目标达成度等,并把测量结果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综合判断和评估,从而逐步提升学习效果。
4.实践研究策略
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需要,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邳州蓝印花布”的生产作坊,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活动,多种感官参与和信息刺激,会进一步认识校本课程的深层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所学、所做和所感,并依据试用后的师生调查反馈情况对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优化。
5.学科间合作策略
课程开发要有人力、信息资源和技术等多方面支持。“邳州蓝印花布”的制作涉及化学、生物、历史、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门类,这就要求不同科任教师要跨学科进行合作研究,互相弥补,进而放大系统功能,降低课程实施成本,有效提升课程效能。
6.行动研究策略
课程团队定期举行课题组研讨会,不断改进教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案例,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并举,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另外,在校本课程结业时,举办课程成果展示活动。课程成果包括实验报告、蓝印花布样品、活动影像资料和档案袋记录等。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并采用多种方式对各小组所分担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成员表现进行建设性评价。课程团队依据课程实施的大数据撰写反思报告,以利于研发二期乃至三期校本课程方案。
四、 “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与评价
课程观是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的基准。施良方先生认为:“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1]只有坚持客观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其进行有效观察、科学评估和多元评价,才有可能获取期望达到的效果。
鉴于此,校本课程评价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第一,评价主体角色要多元化。如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等共同参与评价,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定、小组合作评定以及家长评定等方式。
第二,评价内容要多样化。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对显性和隐性的课程因素进行多角度地测量和科学评价,坚持知识和表现并重原则。
第三,评价过程要有发展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课程前后的成长变化,捕捉和记录学生的每一个良好行为即时给予鼓励和赞扬,使之处于持续的积极情绪体验之中,“当学生拥有了内在发展的动力,就像在其内心装上了一台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2]有效评价就如同是学生学习系统再造的助推剂,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持续提高和校本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表3、表4和表5是基于校本教材、教师和学生维度的校本课程评价简表。
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加强理论研究,重视实践操作,主要活动方式有专家讲座、读书活动、课例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等,取得了许多成果。
第一,梳理和总结第一轮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结合管理者、专家、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及时修订和完善教材,编制集聚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等于一体的二期校本教材。
第二,形成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和合力。校本课程开设之初,很多参与的教师对校本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一时间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通过行动研究,得出了初步结论,开发校本课程,非但没有对冲常规教学,反而产生了积极影响,诸如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方式等都悄然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广泛,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等明显提升,参加各类比赛项目增多,获得名次及规格更高。
第三,刷新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强调核心素养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但一段时间以来,教学究竟怎么改,课怎么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经过两个循环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践,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日趋成熟有效。
第四,发表论文或获奖情况。主持人在校本课程实施之前,基于学生学习视角探讨了“邳州蓝印花布”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教学功能,探索地方特色文化纳入校本课程的价值。该文章发表在省级期刊《化学教与学》2017年第2期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17年6月)全文转载。主持人撰写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蓝印花布”微型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一文于2016年10月获得省教科院“师陶杯”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一等獎。两年来,高一学生在省级“吉尔多肽杯”中学生化学素养竞赛中大面积获奖。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倡导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发“邳州蓝印花布”校本课程,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事实上,“邳州蓝印花布”仅仅是众多课程资源的一个缩影,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学生而言,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科学形成的过程,进而加深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强化化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形成合理的化学学科观念;对教师而言是促进其专业化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持和创新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课改而言是保障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3]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9.
[2]白延刚.从“纤夫”到“牧者”[J].人民教育,2015(4):44.
[3]龚源.基于学习维度对“邳州蓝印花布”课程资源的挖掘[J].中学化学教与学(复印报刊资料),201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