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不只是“批判”

2019-03-20胡斌

关键词:批判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

胡斌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不能仅是持怀疑、反对的态度,还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体验,发现史料、史家和教材观点背后的逻辑,并在理解、同情基础上进行历史的阐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情境设置、核心问题探究、反复拷问知识,引导学生在历史解释中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美国邦联制

谈起“批判性思维”,在如今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中逐渐“走红”,成为教师追捧、教学公认、社会认可的课堂教学新诉求。现在许多公开课后,教师畅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多会表明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为此设计很多情境和问题。但其中的一些设计单纯地指向了学生的“批判和质疑”,例如对教材表述的质疑(如十月革命攻战冬宫是否发生激烈的战斗),对大众通常观念的挑战(如鸦片战争前中国并非落后而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以及对学者观点的质疑等等。这些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确实与以往接受式的学习有所差异,但是也让人产生新的疑惑,批判性思维是不是就等同于“批判”?思维又何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中《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落实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最早定义“批判性思维”的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他的定义如下:“反思性思维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杜威认为,人和物体的最重要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体一成不变。物体的改变只能受到外在的影响,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于积极、主动的思考。可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主动思考、积极研究基础上的深度学习[1]。同样,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当然也需要批判、质疑,也少不了理解、同情和阐释。在《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关于宪法制定的背景,大多的教学设计从邦联的弊端出发,表明邦联政府只有一个国会,没有行政和司法机构,这种邦联制运行近十年,弊端日益严重,没办法解决独立后严重的经济、政治和安全问题,令新生的美国危机重重。于是,美国建国者们齐聚费城,废除《邦联条例》,制定宪法,建立联邦政府。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基于对邦联制度的否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对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的教学逻辑能给予学生思维更多的空间吗?学生真的理解了美国建国者的想法了吗?教师还能做些什么呢?

一、用核心问题打开思维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够把知识当作问题反复拷问的思维模式。对于任何一个观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的第一反应不是“我需要找到正确的理解方式”,而是“作者的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这样的支撑是否合理”。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对现有观点和思想的挑战,其中还有对当事人、史家和教材等思想、观点背后逻辑的揭示,找到其中的支撑,并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最终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最理想的方式是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最终加以解决。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方法就是设问,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邦联”问题的教学上,我们常会从既有的结果反推原因,这样的历史解释往往是脱离时代的。所以笔者设计一个核心问题,想把学生拉回1781年《邦联条例》签订时的美国,让学生能站在当时立国者的角度重新思考邦联体制。问题如下:

美国建国者们建国初选择邦联制合理吗?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指向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即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选择和发展道路由什么来决定?邦联的弊端可谓一目了然,一个没有主权的政府,一个不强大的国家在18世纪后期的世界中是难以想象的。当时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霸权主义等早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不二的行为准则,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英国、法国,都是在这些理念支撑下不断发展,向外扩张并变成殖民强国,即使作为新生的美国人也能看得见这些。在刚刚过去的英法七年战争中,殖民地居民协助英国战胜法国,使英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日不落帝国”。但是,为什么美国人还是选择了一条“崎岖”的道路?这样的问题是在挑战学生的固定思维,挑战他们现有的价值观念。生活中公认的价值观是国家应该走向强大,国强才能民富。但美国邦联制度恰恰颠覆了这一思想,当时的美国人选择了一个“弱政府”,而且为了改变这个“弱政府”,新宪法討论花了近四个月,通过又花了近两年,经过不断的斗争和妥协才最终建立联邦体制,这里我们看到了美国人特别的选择和特有的坚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因此,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切入点、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中心环节。

二、用情境设置拓展思维的尺度

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发动机,但是情境的设置、史料的选择和构建影响思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从“邦联”到“联邦”问题上,笔者选择了以下一组材料:

材料一   1765年10月,根据马萨诸塞的倡议,有9个殖民地派出29位代表在纽约举行了“反印花税法大会”,一致通过了《殖民地人民权利及其不满的宣言》:“就人民的自由而言,不可或缺的真理是:未经他们自己亲口同意,或者有他们的代表表示同意,政府是不能向他们课税的。

——杨会军《一口气读完美国史》

材料二   1776年7月4日十三邦议会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指责英国“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指出纳税而无代表权就是暴政,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很快,自由的钟声响遍了北美大地,它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此诞生了!

——关敏《茶税引发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三   直到联邦政府建立后,“反联邦党人”仍表示强烈的顾虑,他们认为国家的目的是实现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而不是追求国家的光荣与伟大。其中一个代表亨利说:“联邦政府有税收权和征集军队的权力,而总统的权力大到已倾向于独裁。国会一手拿着剑,一手拿着钱包。失去任何一个,我们会安全吗?”

——摘编自张伟《信任是走向专制的路线图》

三组材料涉及的内容时间纵跨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到独立战争时代,最后到联邦政府成立,构成了一段近30年的时间轴。这一时段美国从无到有、从邦联到联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们始终在关注一个焦点,即税收问题。为什么会关心这个问题呢?在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问题上,美国人自己都是有两大学派的争论,一种将美国革命看作是政治事件和思想革命;另一派则将革命看作是一种社会和经济现象,认为物质利益是斗争的核心[2]。但无论哪一派,都承认一个原则:革命是捍卫自由的,人人都有经济利益,人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政府不能随意地征税,侵犯民众的自由和利益。虽然这不是美国独立的唯一原因,但这种对自由的珍视,产生了对政府权力的防范,对强权国家的担心,促使建国初的美国人选择了邦联制度。其中第三则材料对学生的思维冲击尤其之大,很多学生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与其说害怕国力的弱小,还不如说更担心强权政府征税、危害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综合材料一、二,发现这样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由来已久。教师进一步追问:

材料反映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源是什么?它与邦联制的建立有什么联系?

追求自由、反对压迫是美国的建国理念,邦联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念的产物。邦联制下,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政府和强大的军队也就不会产生巨大的税收负担和专制的威胁,各州公民在小范围内实现局部自治,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这个问题,是要激发学生的疑惑,引导他们思考邦联和美国独立、自由精神之间的关系,从而为1787年宪法中美国的开国者们大费周章的分权制衡、相互牵制形成铺垫,并且启发学生思考:国家建立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政府行为的终极归宿是什么?

三、用历史解释引领思维的成长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两个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3]质疑是思维起点,学生还要能深入追溯一个问题,全盘把握思考、讨论的各个方面,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产生自己的理解,并最终能将它们置于历史学科的大构架和更全面的视角之下。在理解了美国独立和邦联体制中蕴藏的“自由”价值观念以后,再来重新认识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联邦体制,教学上可以发出新的疑问,师生一同走向思维的深层次。

联邦制完全颠覆邦联制了吗?你是如何认识美国联邦制取代邦联制这一历史转变的?

邦联制运行近十年,弊端日益严重,没办法解决独立后严重的经济、政治和安全问题,令新生的美国危机重重。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邦联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必须改变。但是,如果改变了邦联政体的初衷,又是极其危险的。相当多的美国民众会担心联邦政府有一天会变得集权,成为一个权力无限的政府,会夺走每个人来之不易的自由。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呢?1787年,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多番较量和多方妥协,一部以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为特征的新宪法诞生了,这里包含着巨大的政治智慧,它首要解决的就是邦联的理想和现实困境之间的冲突。有学生认为,联邦体制是一次重大的发展,现实的世界需要国家的强大、政府必须要有相当的实力、要征税、要有军队、要管理外交等,但是美国的联邦制中又包含了邦联体制和独立战争中所坚守的价值理念,即对政府集权的防范和对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在1787年宪法中根本没有保护人权的条款,根本看不到个人的自由;甚而还有学生提出,无论邦联、联邦,任何体制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缺陷,只是看哪个更能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等等。教师此时应抓住思维的火花,继续给学生介绍,联邦政府成立后,反联邦党人并未停止自己的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1791年通过了宪法的10条修正案,对国会权力进行限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这就是著名的《人权宣言》。可以说,某种程度上,邦联的思想借助《人權宣言》得以复活。而且为了有效地制衡联邦党人的力量,防止国家权力的膨胀,一些反联邦党人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政治团体——“共和党”(与今天的共和党并非一致,主张个人自由和邦的权力)与联邦党人相互抗衡。从这些叙述中,再来看邦联和联邦、国家与个人、强大与自由等,探讨它们的实质和关系,学生的思维在历史解释中进行不断解构和建构,最终形成对历史、国家和个人的看法。

总之,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只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教师通过材料搭建了一个探源美国独立的阶梯,引导学生从独立战争的起源思考,探寻个人自由与国家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清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选择的脉络,学生由此自主构建了一套关于国家、政府和个人关系的图景。通过材料、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清除思维“盲区”。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61.

[2]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M].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128.

[3]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3.

猜你喜欢

批判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