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教育+”:基于科学的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9-03-20薛仕静

关键词:STEM教育初中科学

摘    要:基于初中科学的教育现状,尝试进行“STEM教育+”: 基于初中科学的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小融合、中融合、大融合是“STEM教育+”三个不同层次的融合形式,它突破了以社会为中心取向的课程建设难点,为初中科学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方法和策略,创生了科学教育的新生态;更重要的是,它为科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向,让科学课程重构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STEM教育+”; 初中科学;学科融合教学

纵观浙教版初中科学,较之“以拆分世界、拆解问题为己任”的分科教学,其优势显而易见,但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其由于受学科中心和学科界限的制约,教材的“生活化不够鲜明、跨学科的融合缺乏广度与深度”;二是由于受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观念的制约,学科知识问题引领下的学习还是占主导地位,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相当明显。

STEM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融合教育模式,它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强调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取向,强调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学习与科学、技术、社会密切联系的知识,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創新能力等科学的核心素养。

为此,尝试“STEM教育+”: 基于科学的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一、 “STEM教育+”的内涵及难点

1.什么是“STEM教育+”

所谓“STEM教育+”即指将STEM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初中科学教学之中,也即指基于初中科学融合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综合教育,创生一种初中科学教育的新生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2. “STEM教育+”的难点分析

“STEM教育+”的难度不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适合其学习的STEM活动平台。由于初中科学的不少知识与技能都难以找到生活世界的原型;即便有,不少也因产品制作的复杂性和条件限制等原因而无法实施。

(2)在融入STEM教育活动时,如何确保科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与完整性。由于现行教材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取向,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相对完整性,而STEM教育活动则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取向,其“杂乱无章”的生活情境决定了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知识的无序性和跳跃性。因而,不少的STEM教育活动都因学生缺乏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无法实施。

二、 “STEM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基于以上难点分析,“STEM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应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现就三种融合形式的内涵、策略及适用课型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可见,小融合、中融合、大融合各有不同,其融合的程度依次由低到高;但它们都旨在融入STEM教育的理念,都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①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③促使学生合作交流,适应现实的复杂性等[1],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核心素养。

三、“STEM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1. 小融合:“STEM教育+”的初级形式

当不具备中融合和大融合条件时,常选用小融合。小融合是指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学复习拓展课,它是对新课教学内容和巩固、应用、补充与拓展。如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科学测量》新课教学之后,我们开设了《面包测定仪制作》的STEM复习拓展课,教学主要围绕如下4个基本环节展开。

(1)聚焦核心的真实问题[2]:为了间接了解面粉的优劣及烘焙效果,需测量面包体积。你能自制一个简易的面包测定仪吗?

(2)设计与制作

①方案设计:选择下列器材,设计一个简易的面包测定仪(现场提供制作工具)。a.面包;b.废弃可乐瓶;c.量筒;d.水;e.细砂;f.油菜籽等。

②产品制作:以废弃可乐瓶、量筒、油菜籽等为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面包测定仪。

(3)测试与评价:用自制的体积测定仪来测量面包体积,并与现有产品对比,评估其优缺点。

(4)改进与完善:基于产品评估,请你提出改进该产品的具体措施。

本节课是基于学习了“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与技能”后的巩固与应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如表2)。

2. 中融合:“STEM教育+”的中级形式

当不具备大融合的条件时,优先考虑选用中融合。中融合是指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单节新课教学,它是对单节新课教学的重构。如在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章第2节《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的教学时,通过搭建简易篝火以驱动本节新课内容的学习,其教学主要按如下的6个基本环节展开[3]。

(1)聚焦核心的真实问题:进行户外活动需要露营时,在野外燃起一堆篝火几乎成了户外活动的一个标志。你能利用木条搭建一个简易的篝火吗?

(2)设计与制作:利用提供的木条,迅速制作一个“小型篝火”,要求:不能添加其他可燃物;用火柴点燃,并确保其充分燃烧。(当然在室外实验,并强调相关安全的注意事项)

(3)测试与评价

①测试:小组同学尝试点燃自己搭建的篝火。

②评价:基于很多小组都失败的现状,让学生思考讨论: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建立假设)

(4)自主建构新知:(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尝试利用若干热水、冷水、白磷及烧杯、试管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实验方案可用简图表示),验证自己假设。

(5)改进与完善

①再设计:利用燃烧条件,要成功点燃篝火,我们应如何改进,并说明理由。

②再制作:紧扣“小型篝火的目标要求”,基于改进的方案进行再制作。

(6)拓展应用: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根火柴为什么不能点燃块煤,却能轻松点燃蜂窝煤。(最后组织学生学习: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等相关知识)

中融合不同于小融合,也不同于大融合,它适用于科学单节的新课教学。但它们都通过核心的真实问题驱动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计与制作”“测试与评价”“改进与完善”三个基本环节解决核心的真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等关键能力; 通过“迁移解决新的真实问题”,以促进学生内化,乃至活化知识与技能。进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大融合:“STEM教育+”的高级形式

当具备大融合的条件时,首选大融合。大融合是指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单元新课教学,它是对单元新课教学的整体重构。如针对浙教版七下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第3节《重力》、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6节《摩擦力》的内容,利用“弹簧秤的制作和应用” 的STEM项目学习活动进行单元教学整体重构。本单元教学重构的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大融合中,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要保持“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聚焦核心真实的问题驱动单元的统整教学,变“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取向为“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取向;“两不变”:一是指课程标准要求不变,统整前后的教学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二是统整前后的教学课时数基本保持不变。

本单元进行教学整体重构之后,至少具有如下两大优势:一是它将STEM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初中科学的教学之中。即在对本单元进行大融合的同时,在单元的不同节次中还采用了中融合或小融合(见表3),这样不仅打通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藩篱”,而且还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本单元科学教材的教育价值,促进了科学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教学。

二是它弥补了原有教材在编排上的不足。原有教材中“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内容安排在第5节,“重力”的内容安排在第3节,学生既无法理解 “为什么重力方向与细线在同一直线上?”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重力大小会等于弹簧秤对重物的拉力?” 教学重构后,为了使“弹簧秤的制作”顺利进行,学生必须对“拉力与弹簧秤伸长长度的关系”进行探究;而二力平衡的条件既是该实验探究的基础,又是后续学习“影响重力、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的必备知识。因此,将“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内容前置学习将更合理、有效。

总之,“STEM教育+”的实践探索意义非凡。实践表明:小融合、中融合、大融合是“STEM教育+”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有效形式,它们的合理使用与互补搭配,一是发掘了科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弥补了科学教材和教学中STEM教育的不足;二是它突破了以社会为中心取向的课程建设难点,为科学课程的进一步整合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向,让科学课程的重构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李高峰.中学生物学课程及案例[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108/139372249.shtm.

[2]薛仕静.初中科学PBL新课教学范式的实践探索[J].生物学教学,2018(10):33-34.

[3]庄振海.浙江省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反馈研修活动//国家测量监测结果对科学教学的启示.2017.

猜你喜欢

STEM教育初中科学
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带着STEM的梦想飘向远方
体现STEM教育特征的中职Flash实训教学设计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STEM教育中心:美国STEM教育新发展
例析“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浅谈STEM教育及其对我国物理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