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良好师生关系探究
2019-03-20郭鑫
郭 鑫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使师生关系重新成为热议话题。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相随使教育生生不息,由此,师生关系便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虽然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方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能的消弭。相反,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新格局为新的、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作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已经全面嵌入当代学生学习、生活乃至思维习惯等方面。知识本位取向的教学理念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必须要向着思维本位的方向改革,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要承担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获取信息的导航者、社会文化实践的引领者等多维身份,并且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提升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师生关系在深化学生主体意识、启迪学生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发展愿景、提升学生人际社交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彼此相容、公平平等的和谐良好师生关系已刻不容缓[1]。但应然层面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实然层面的有效性。当前的教育境域中,冷漠化、对立化、功利性师生关系日益显现。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尊重新一代学生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进学生对其深度理解和自觉接纳,以及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益探索。
1 立德树人视域下良好师生关系的本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师”与“生”特别的身份和主体,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互动手段而建构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关系体系[2]。高职教育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传递、道德情感陶冶、实践能力锻炼、人格素质培养等教育活动和教育目的都是以师生关系为基础而实现。由此可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教育价值、教学意义的有效体现。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情感、认知和行为互动的表现形式建构的心理关系,其能够反映教师、学生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
教育最基础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人”应当成为现代化教育进程中最关键的因素,立德树人,就是德行、智慧、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既是指受教育者的发展,也应该是教育者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师生关系的共同发展。亲其师,才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影响教学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实现,决定着一个群体乃至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师生关系不仅反映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状态,也是整个教育样态的“晴雨表”。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是教育效果得以实现的关键前提。
2 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面临的危机和冲突
2.1 师生关系缺失、冷漠化
中国古代“程门立雪”“子贡庐冢”的故事,“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的语句,虽然包含“师严”的因素,但也能反映出古代师生间感情的深厚。高职教育中师生关系缺失、冷漠的根本原因是师生沟通渐趋减少,教师很难掌握好师生关系融洽的尺度,学生对教师缺乏尊重,使得师生感情变得愈发机械、淡漠。高等教育的普及在带来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也让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经受着冷却、淡漠的考验,这种冷漠化的师生关系,显然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实现是背道相驰的。
2.2 对立化师生关系日益显现
知识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储备已非全然优势,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拥有更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更为广阔,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知识储备更为丰富,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教师和长辈,这使得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方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对学生的约束力也逐渐丧失。与此同时,当前师生关系对学生主体的过度强调,在保障学生所要求的民主平等地位的同时,也催发了学生对个人权利的极度索取,衍生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
2.3 功利化倾向加剧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以经济和利益为核心,师生交往动机和行为的功利化倾向加剧[3]。大学师道尊严传统、师生伦理关系正在消失,高等教育沾染的功利化倾向,使师生关系趋于扭曲。
虽然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主流,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是绝大部分,但也存在师生权利义务界限模糊、相互之间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少数师生关系异化的风气一旦蔓延,不仅污染高等教育的生态,更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3 立德树人视域下良好师生关系实现路径
3.1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学关系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人格平等、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特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摒弃和超越,是现代高等教育中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体现。当前,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核心观念,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要求教师既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水平,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属性。教师要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所需及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更新知识与技能储备,以从容的心态为学生打开学习道路,为学生提供有用的信息,切磋学习方法,成为和学生一起学习新知的伙伴。对学生而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的资源,去粗取精,合理利用,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渗透到日常学习中,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要以坦诚交流、开放互动的态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4]。
3.2 倡导双向互动观念,深化人际关系和谐
教师的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日常生活的状态在学生面前自然地呈现,对学生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5]。对学生来说,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呈现通常比课堂上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师生之间的交往也遵循人际关系交往的基本准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师要学会做高附加值的师长,尊重并且信任学生,始终保持着对新鲜、美好事物的敏感,深入生活,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势和特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爱和鼓励,鼓励学生将积极正面的特质呈现出来,积极引导学生追求进步。教师要发现和创造美,并将这种能力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做学生生活需求的满足者,做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的倡导者。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知识传播、劳动付出和价值创造,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给予鼓励,充满诚意和敬意,师生共同遵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交往原则。
3.3 注重心灵沟通,促进情感关系和谐
作为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合伙人”,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的成长诉求,结合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整合资源,进行差异化、定制化的教育教学。面对学生群体的共性诉求,采取针对性的课程引导,主动沟通交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引领来强化师生间的交流。教师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体验,深入了解学生,理清线上线下情感互动、知识互动、能力互动的情境,充分完善互动方式,提高互动效果,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为基础,形成不断自我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态[6]。在课下,做学生思想、情感的引路人,传授学生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拿出师者的气度与胸襟,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赢得学生的爱戴,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4 结束语
师生关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师生关系和谐有序,能够促使其他关系也趋于动态的平衡。针对师生关系缺失的现状,探寻一种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教育目标一致、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良好师生关系成为教育研究的理性追求,其核心是进一步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和治理理念。这既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尊重与保护,也是学生个体发展和教师职业提升的共同要求。因此,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树立“有教无类”的教学观、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职业素养是对育人为本理念和师生关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